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福 州 行(纪实散文)

2020-09-17抒情散文ncwls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7 编辑

福 州 行2014年11月14日,深圳风和日丽,我和老伴乘动车前往福州,季叔一家邀请我们参加他的九十大寿庆典。福州是灼华婶的故乡。过去,福州的雅号是“榕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5:57 编辑 <br /><br />福 州 行
2014年11月14日,深圳风和日丽,我和老伴乘动车前往福州,季叔一家邀请我们参加他的九十大寿庆典。
福州是灼华婶的故乡。过去,福州的雅号是“榕城”,因为该地的榕树很多,而且都长得硕大无比。现在,人们喜欢称它为“有福之州”,大概是因为福州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城市之一。
我去过福州多次。第一次是1965年以前的某个暑假,季叔带了一家人去福州度假,好像灼华婶没去,因为她是医生,没有暑假。我们住在婶婶的娘家,在仓山,那时算是福州的近郊。我记得住的时间不短。可是,因为天气太热,我又身无分文,所以哪里都没去。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出去走一下,还得赶回去吃饭。那时福州给我的印象是:一条大江穿城而过,江水清澈碧绿,江面上有一座古老的桥,桥面距江水很近很近。还有一个印象是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到处都是结满了果实的龙眼树。第二次去福州是1966年冬。那时我是尤溪六中的代课老师,带了一批学生去大串联,从尤溪出发,经过沙县、连城、长汀、瑞金、于都、赣州、遂川,一直走到井冈山,够虔诚的。朝拜井冈山的人太多了,所有的厕所都不能使用了,堪称屎满为患,我们在山上住了一个晚上就分道扬镳,解散了。后来,我一个人去了吉安、新余、长沙、韶山、南昌。最后,从南昌到福州。实在是太辛苦了,火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如果到北京去,可能被挤死,即便侥幸活下来,下车后也可能会冻死。我在福州美美地享受了一次温泉浴,然后打道回尤溪。1968年底,我成了一名知青。插队第二年的某一天,我们几个知青心血来潮,要去福州玩。我们从洋边大队步行到樟湖板,然后乘船顺流而下,在船上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抵达福州。我们只呆了半天,做了两件事,一是陪阿南去找他的妈妈,他父亲是一名烈士,牺牲在朝鲜,他妈妈在福州的一家医院工作,她不认这个儿子,简直不可思议,我们都鼓励他去找妈妈。第二件事就是找了一家饮食店,每人吃了一大碗阳春面,随后回到码头买了船票回尤溪,真是够傻的。最后一次到福州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送儿子来参加工作,只住了两晚。
季叔一家在尤溪居住多年,那是一个山清水秀、没有污染、交通落后的小县城。后来,文革结束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一家人陆陆续续离开了尤溪,聚集在三明。三明是解放后共产党兴建的第一座工业城市,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发达地区迁过来的,这是一个没有方言,没有历史,没有陈规旧俗、新兴的移民城市。这座城市的居民大多来自发达地区,来自先进企业,具有见多识广、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的素质。受他们的影响,季叔的子女都具备了这些素质,一大家人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事业蒸蒸日上。现在,福州成了季叔一家的大本营,只有榕英一家还住在三明。福州是座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名城,这里出了不少名家大腕,像林则徐、冰心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有一位更值得人们记住的福州人,很多人不知道,他就是大思想家、大翻译理论家严复,一个很了不起的中国人。
从深圳到福州只有五个小时的行程。剑书弟到福州南站迎接我们。在前往宾馆的一路上,看到福州城灯火辉煌、车流不息,我不由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万事万物,日新月异,谁愿意老去,谁愿意离开,对这人间啊,除了留恋,还是留恋。
第二天,宪书弟到宾馆接我们到季叔的住处。季叔还是老样子,又白又胖,看不出是九十高龄的人,最难得的是他思维清晰、谈吐自如,真为他感到高兴。
季叔是祖父圣章公的第四个儿子。祖父是福建武平岩前灵坊村人,祖母是广东蕉岭广福杨屋村人,两个村子相距十余里地,中间隔了一个岩前镇。他们一共生了六个儿子,五个女儿。这六个儿子的名字是按汉字中表示兄弟顺序的六个字"伯、仲、叔、季、启、景"取的,"贤"字辈。
祖父好像是跟毛泽东同一年出生的,学历也一样,一个是长沙师范毕业,一个是长汀师范毕业。在他们那个年月,年轻人都很激进,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祖父也不例外。他竟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在李济深的帐下担任营长,那时李是师长。李济深是广西梧州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黄埔军校的副校长,资格很老。后来,他跟蒋介石翻脸,另建一个“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与共产党结盟。1949年,他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如果祖父跟着李济深一直干下去,前景可能不会很差,至少不会变成“反动派”。但是他早早离开了李济深,“退出江湖”,因为家里出事了。我推测大概是1920年或者是1921年发生的事。祖父的两个儿子伯贤和仲贤相继去世,不久,他的弟弟也去世了,突然之间,一大家人全是女的,一个男丁都没有,太恐怖了。祖父成了这一家人唯一的希望。就在这家难当头时,祖父当机立断,解甲归田,回家后,立刻收养了一个男婴,由祖母亲自喂养,取名嗣贤,盼望他能给家里带来子嗣。接下来几年,祖母连着生了四个男孩,挺灵验的。这几个孩子是祖父的心肝宝贝,从小到大,只让他们读书,不要他们干活。祖父很有眼光,他鼓励四个儿子到外地工作,不要回家乡。他去世时,全家人披麻戴孝,只有我是男的,才五岁,祖父的养子嗣贤几年前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了,生死不明。祖父临终前交代,不要叫儿子们回来奔丧。整个丧事是我母亲操办的。那时正在搞土改、斗地主。
叔、季、启、景四兄弟很争气,没有辜负祖父的殷切期望。他们的成长期恰逢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共两党激烈冲突、争夺江山的时期。在那兵荒马乱、思想混乱的艰难岁月里,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生死存亡的考验。这四兄弟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他们不但平安无事,没有卷入政治纷争,还学有所成。
其实,他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老家地处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交汇的区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也不在交通要道上,基本上没有直接受到战乱的影响。南京沦陷后,许多高校迁到赣州。不久,蒋家王朝的太子哥蒋经国从苏联回来,他从政的第一站就是打理赣州。这小蒋有抱负,也挺能干,在他的料理下,赣州成为一座令人瞩目的明星城市。正是在这一期间,父亲前往赣州报考中央电信专科学校。他两年后毕业,成为全家的顶梁柱。季叔自小就很聪明,很会唱歌,还会画画,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很早时,岩前镇有一个外国神父办的天主教堂,岩前地区很多人信教,教堂做礼拜时带领信徒们唱圣歌的那个男孩就是季叔。神父很喜欢他。如果是和平年代,季叔可能会成为我们家第一个留洋的海外学子。祖父和父亲都鼓励季叔到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因为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巢,内战的战火一下子烧不到那里,我母亲把首饰都卖了,给季叔凑盘缠、缴学费。当解放军打到江浙一带时,季叔已经毕业离校了。福建解放时,季叔是南平师范的总务主任,在当时、当地算得上是个人物了。于是,景叔也跟到南平去了,他在南平法院谋了个差事。他如果一帆风顺地一直干下去,最后就会是个离休老干部。他没有坚持下去,打退堂鼓了,因为新中国的法院是个专政工具,还是个准军事单位,他适应不了。他离开南平到赣州去报考医士学校。他当了一辈子医生。启叔好像是在会昌读的高中,那时父亲在会昌电信局工作。解放了,启叔只身闯赣州。那时,赣州可热闹了,满街的南下干部,还有俄国专家,主要是奔赣南的钨矿来的。那时的钨沙很值钱,而且是紧缺物质。启叔报考了冶金系统干部训练班,当地报纸刊登了被录取者的名单,其中有启叔的名字。他是解放后共产党培养的干部,长期在冶金系统的机关工作。启叔为人忠厚、真诚,办事很稳重,深得上司和同事的信任和器重。在他们四兄弟中,他的文字功底最好,不但字写得漂亮、独具一格,而且文句简洁流畅,没有客套话和废话,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他写给父亲的信。启叔还是一个很时尚的人,像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些曾经很时髦的东西,他总是比大多数人买得早、用得早。有一段时间,好像是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和五个孩子,美招姑和儿子,失业的景叔两口子,还有老祖母都在赣州,启叔把我们安置得好好的,他很有能耐。
一想起往事,就会无休无止,浮想联翩,尤其是老人。圣章公名下的一大堆人已然形成了一个大家族,人才辈出,散落在五湖四海,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在有生之年会竭尽全力把它们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次季叔利用庆生日的机会邀请这个家族的人们聚集福州,是很有意义的,最起码能使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亲人们见见面、说说话。我们这个家族的人们彼此联系确实太少。
这次来的人不少。丽华婶和凤玉母女从赣州来。景叔被打成右派后,丽华婶嫁给了他。她比他小很多,成分很好。结婚后,两夫妇受了很多磨难,但她不离不弃。他们生了四个女儿,都很有出息,有当官太太的,有开诊所当大夫的,还有当大学老师的。来得最多人的是满招姑一家,他们来自厦门和龙岩。满招姑是圣章公的第三个女儿,是正宗的贫下中农,她有很多儿子和女儿,我熟悉的是她的大儿子赤米古,他的大名是温忠诚,很小时,我们一起玩过。他没有上过学,但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很聪明,很轻松地考上大学,现在分别在厦门和福州工作,赤米古两口子也离开岩前到厦门定居了。杨文虎和杨素贞兄妹俩是圣章公最小的孩子美招姑的儿女,文虎现在是寻乌县水利局的纪委书记,素贞在赣州农业银行工作。嗣贤伯伯的孙女灵艳和她弟弟也来给季叔祝寿。他们姐弟俩在福州开了一个家电维修部,小小年纪自己创业,很有志气。嗣贤伯在辽沈战役时被俘,随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姑最小的孙子一家人现在都在福州,开了一家饮食店,勤劳创业。他代表大姑名下的一大家人前来向季叔祝贺。大姑名叫凤招,是圣章公的长女,她早年丧夫,只有一个儿子,她全身心地抚养这个儿子,没有再嫁。大姑家境不错,经常接济娘家,尤其对几个弟弟关心备至。她的儿子温垣昌跟他的几个舅舅年龄相差无几,彼此有如兄弟。垣昌的孙子温真贤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他的外孙女罗婷是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工科硕士。祖母的晚年是在大姑家度过的。我们回老家一般都住在垣昌表兄家。
季叔一大家人,可谓人丁兴旺。榕英一家都来了。1968年底,我和她一起到尤溪洋中公社洋边大队插队,1970年,又一起到福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三营八连,她丈夫陈清顺曾经是八连的三排长。他们两口子有三个漂亮的女儿。我羡慕死了。宪书原先是三明一中的骨干教师,中共党员,前景很看好的,但他不满足现状,只身闯英伦,够勇敢的。如今,他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他儿子小时胖乎乎的,现在变成帅小伙了,成了家,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真不错。尤英的女儿和丈夫带着孩子一起来给外公祝寿。通过电脑,我和老伴跟尤英夫妇进行了视屏聊天。尤英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也不知这个美国佬是英格兰人的后裔还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尤英极为聪明,在商品社会里游刃自如,她把自己的悟性和灵性发挥到了极致。姗妮还是老样子,无忧无虑,一天到晚高兴得要命,她嫁了一个很能干的丈夫,女儿也大学毕业了,越发无忧无虑了。在“书"字辈这一代人当中,剑书最小,他年富力强、能说会道,是宪书的得力助手,弟妹还是那么漂亮,她那个在上海读书的女儿更漂亮。
生日晚会安排在15日下午六时。宾馆宴会厅张灯结彩、布置一新。老寿星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拍了合家照后,又和亲友们一一拍照留念。来宾很多,除了家人和亲友,还有季叔的老同事,宪书和剑书的同事和朋友,我还见到了我的中学老师,练老师,太叫人高兴了。宴会厅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宴会开始前,宪书致辞,表达了对长辈的感恩之情,向来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宴会进行到一半时,大厅的灯光暗了下来,这时奏响了那曲全世界流行的《生日歌》,一辆小车从门外缓缓推入,小车上摆放了一块很大的生日蛋糕,上面插了九支蜡烛,烛光闪耀着绚丽的光芒。老寿星吹灭了蜡烛,灯光亮了,宴会厅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举杯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回到寓所,老伴对我说:真气派。
次日上午,宪书弟和姗妮的丈夫陪我们游览了“三坊七巷”。这是一条仿古街,类似北京的“大栅栏”,只是规模小点。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仿古建筑,全是商铺。估计那七条巷子里会有很多真迹,古时候,福州的大户人家都住在这一带。小妹夫很热情,给我们买了很多只有在福州才能吃到的小吃。下午,我们去了马尾,季叔也去了。马尾在清朝时就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它还被称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很有名,清朝海军的很多军舰是在这里制造的。宪书的公司恰好也在马尾,我们顺便去参观了一下。公司的建筑很别致,环境很优美,果然不寻常,不愧是一家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随后,我们到海边仔细瞭望了马尾港湾。在我们的正前方很远的海中有一排山,能挡住大风大浪,山与海岸之间是一片很宽阔的海平面,可以停泊很多巨轮和大船,确实是一个良港。最后,我们参观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这是一座五层楼的建筑,背靠大山,面对大海,而且与大山融为一体,进入博物馆仿佛进了大山,太奇妙了。馆里存放了很多颇有价值的文物,可惜时间有限,不能细看。一路上,季叔不要人搀扶,还自己上楼梯,在许多展品面前流连忘返,太了不起了。
11月17日上午,姗妮的女婿小高送我和老伴到福州南站,他是个西北汉子,长得又高又壮,很帅。我们进站上了火车。一路上老伴问这问那,没完没了,也难怪,她与季叔一大家人是初次谋面。我对她讲了很多,说到灼华婶时,她听得格外仔细。
灼华婶是季叔这五个儿女的母亲。她离开我们有二十几年了,我经常会想起她。在四个妯娌中她是唯一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女性。她是贤妻良母。解放初,因为我们家被评为地主成分,季叔被发配到尤溪,那是个连一寸公路都没有的又穷又山的小县城,灼华婶毅然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到尤溪去陪伴季叔,几十年如一日。她对每一个孩子都很关爱,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母亲。我和榕英插队时,她来看我们,后来到兵团,她又到宁化来看我们。她病重时,宪书在曼彻斯特,她再三交代不要告诉宪书,生怕影响他的学业。灼华婶知书达理、豁达大方,同事、邻里都很喜欢她,许多事只要她出面就能办成。她同几个妯娌也相处得很好,她病后,她们相约要去探望她,她婉言谢绝了。
1966年7月9日,我倒大霉了。那天有三个老师贴我的大字报,学生就写大字报把他们的房门给封了。那时有一条规定,不准撕大字报,谁撕,谁就是反革命。这几个老师就没法入房睡觉了,大家劝说学生把大字报撕下来,不听,公社书记也出面了,还是不听,闹得不可开交。到深夜時,我的“朋友”,跟我睡一个房间的政治老师张胜利向全校学生公布,说我出身是伪职员,外祖父是军阀,血债累累。我立刻成为发动反革命暴乱的头号现行反革命分子。其实,我压根就不知道有人写我的大字报,更不知道学生会为我抱打不平。老师当中,我年龄最小,不到19岁,还是一个代课老师,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跟学生一起打球,我连大字报都没写过。我被看管,不让睡觉,没有蚊帐,被蚊子叮得死去活来。半个月后,我被押送到县城,软禁在县政府教育局的一间屋子里。中仙公社发生反革命暴乱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全县传开了。在这最恐怖、最困难之时,灼华婶抱着她最小的儿子来探视我。
我总觉得季叔一家这样幸福、如此兴旺是有神灵护佑,这个神灵就是灼华婶。她是这一大家人的圣母玛利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