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忆唐之佛国辩经

2022-01-13抒情散文凌云昕
读《西游记》时,常有一个疑惑,象唐僧这样一个愚腐无能的师父,怎么能领导本领高强的孙悟空,又怎么会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每当看到那个只会唱“only you”的师父便觉颇为过瘾,似乎大解心头之恨。后来,读的书多了些,便逐……
  读《西游记》时,常有一个疑惑,象唐僧这样一个愚腐无能的师父,怎么能领导本领高强的孙悟空,又怎么会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每当看到那个只会唱“only you”的师父便觉颇为过瘾,似乎大解心头之恨。后来,读的书多了些,便逐渐明白,其实历史上的玄奘并非如此,这仅从他西行求法途中两次辩经经历便可看出。   玄奘俗名陈袆,自幼父母双亡,10岁时随哥哥陈素进入净土寺学习佛法,成为一名“驱乌沙弥”。公元610年,隋炀帝决定用统一考试的方法在全国选拔27个僧人,当时13岁的陈袆因为年龄太小而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但他却用“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样一句至为真诚的话打动了主考官,从而破格通过考试,拥有了玄奘这个法号。此后的玄奘深研经律,广拜名师,在24岁时便成为遍通经、律、论三部经藏的三藏法师。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总在困挠着年青的玄奘,就是对同样的佛教理论不同地方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他向一位名叫波颇密多罗的印度高僧请教这个问题,那位高僧告诉玄奘,在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戒贤法师,他讲的《瑜伽师地论》应该能够解决玄奘的疑惑。玄奘法师遂发愿西行求法,并于627年秋天,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出关。一路之上,玄奘躲过政府守关士兵的盘查,穿越人烟罕至的大漠,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到达传说中的绿洲三十六国,当地的佛教信徒大多信奉小乘佛教,而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大乘旨在拯救众生于生死轮回之中从而获得永久的解脱,小乘则主追求个人通过修练成为全知全能的佛陀,因此与当地僧人辩经明法也就不可避免,玄奘就是在这里的龟兹进行了一场震动西域诸国的辩经活动。   所谓辩经,是佛教弟子间相互切磋佛教知识,辩论真假对错的佛事活动,常常俩人组合,一站一坐,。站者为攻,横眉立目,唇枪舌剑,不时击掌垛脚,挥臂指鼻;坐者为守,手捻佛珠,念念有词,双目时睁时闭,胸有成竹,不时辩答,这种活动如今还被完整地保留在藏传佛教中。玄奘到达龟兹后去拜访在当地极受推崇的国师木叉毱多,没想到见面后这位高僧的态度却十分令人意外,他竟认为《瑜伽师地论》是“邪见书”,真佛弟子者应当学习《婆沙》、《俱舍》等小乘经论。玄奘听到这个回答之后,一反温文而雅的常态,厉声反驳:《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且《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惧陷无底地狱乎?聪明的木叉毱多当然不会将自己陷于骂佛的境地,马上扭转话题:《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谓非深?玄奘立即反问:师今解否?木叉毱多只得点头答道:我尽解。于是,玄奘就“引《俱舍》初文问”,但是木叉毱多在开始答经的时候就出现谬误,玄奘乘胜追击接连发问,木叉毱多“色遂变动”,只得要求玄奘“汝更问余处”。于是玄奘再问,这位曾经留学印度20余年的高僧竟说:《论》无此语。大家取出经书来查对,果然有玄奘说的话。最后木叉毱多只能以“老忘耳”而蒙混过关。此后,木叉毱多便常常躲着玄奘,并且私下对别人说:此中土僧人非易酬对,若往印度,恐怕同龄人中也不会有比他更厉害的了。   630年,玄奘最终到达了印度中部的那烂陀寺,也就是《西游记》中飘渺于云端之上,云集着诸佛菩萨的西天大雷音寺,这里是当时世界的佛教学术中心,仅在此学习的僧人便有1万多人。106岁的寺主,也是当时大乘佛教的领袖戒贤法师亲自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所谓瑜伽是指结合,地指阶梯,这是一部未来佛弥勒菩萨口述的佛经,教人如何通过修养,达到自我解脱、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的同时,在五印度的20多个国家遍访佛迹圣址,佛祖的诞生地兰毗尼、讲经的鹿野苑、成道的菩提迦耶、圆寂的俱尸那伽,无不留下了玄奘的足迹。640年,就在玄奘打算学成回国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乌荼国学习小乘佛教的僧人向那烂陀寺提出挑战,要求大乘佛教派出僧人迎战他们的领袖、有着“三代帝王师”之誉的波若鞠多。戒贤法师对这件事相当重视,打算派出包含玄奘在内的四名高僧赴约,但是这次辩经因为战争的原因而被推迟。玄奘认真研究了波若鞠多的著作,并用梵文写了著名的《破恶见论》,对小乘佛教的理论一一予以驳斥,据说这位有着“三代帝王师”之誉的波若鞠多从那之后就没再敢同玄奘正面接触。同年,五印度中最大的羯若鞠国国王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全印度五年一次的曲女城辩经大会,同时邀请18个国的国王、那烂陀寺的3千僧人、婆罗门外道3千多人,还有其他的异教徒2千多人参加大会。玄奘以论主的身份出现在这次辩经大会上,他请那烂陀寺的明贤法师将自己的论题读给大家听,还手抄了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外,并许诺:如果有人挑出一个字的错误来,自己情愿被砍头。18天后没有一个人挑出玄奘论题的半点错误,玄奘法师因此获得佛教“大乘天”的最高荣誉,从此声名远播无人不知。   641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苦苦挽留东归大唐,并在四年之后到达自己朝思暮想的长安。他先会见了唐太宗,并在太宗皇帝的授意下开始编写《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自己经历的138个国家的地理物产、风俗民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使其成为研究古代西域和印度历史不多的史料之一。645年,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主持译经,开始了长达17年不分昼夜的辛勤劳作。据统计,从645年到663年,玄奘17年间共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5天翻译一卷,每年翻译75卷。664年正月,玄奘在跨越屋后的水渠时不慎跌倒,从此就再也没有起床,随后几天,他遣送了自己所有的东西,为实现自己“得升弥勤净土”的愿望而作最后的准备。二月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圆寂。四月十四日,唐高宗亲自主持玄奘法师的葬礼,这一天的长安超过百万的信徒为法师送葬,街道两旁布满了素盖幡幢,玄奘身裹草席,眉目疏朗,美丽如画,端严若神,这是法师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回忆。   玄奘法师严谨虔诚且百折不挠,足为追寻真理者的万代楷模,而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在其逐渐被淡化的今天,信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也许就是重读玄奘的意义所在吧。倘若前生千年,或愿为法师座前清灯,睹法师庄颜,听菩提妙语,伴影月夜,送暖寒宵,当亦无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