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黄山观松

2020-09-24叙事散文杯酒

黄山观松 天下虽大,能有黄山迎客松名气响的树,怕是没有几棵了。我身为安徽人,自然是倍感骄傲。只是,虽然心中景仰已久,困于经济及时间原因,一直耽搁着,未能成行,一睹仙姿。虽在报刊电视上见过无数次,到底没见着实物,不免遗憾。就这样惦记着,竟不
黄山观松
  天下虽大,能有黄山迎客松名气响的树,怕是没有几棵了。我身为安徽人,自然是倍感骄傲。只是,虽然心中景仰已久,困于经济及时间原因,一直耽搁着,未能成行,一睹仙姿。虽在报刊电视上见过无数次,到底没见着实物,不免遗憾。就这样惦记着,竟不成想,于上海打工期间,瞅着个机会,一偿夙愿。本是故乡物,偏要特意地从异地返回,且美其名曰“旅游”,实在值得一笑。

  见惯了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乍进入黄山市,的确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小小的一座城,隐藏在青山绿水间,却无比的清秀可人。徽派建筑遍地皆是,即使是在市区也不例外。车出了城,路两旁更是满目的白墙黛瓦,一眼便可将其与来路上江浙一带五颜六色的建筑风格分离开来。尤其是那高高的马头墙,更是让游客感到了一种别样的氛围。

  从汤口镇下了旅游公司的大巴,换乘景区里统一的登山车。一路上,道路曲折迂回,慢慢抬升,两旁竟无栏杆遮挡。往车外看,来时的路呈“8”字型,被“踩”在脚下,不由就是一片眩晕。有车从山上下来,两车交汇时,车里人便会深吸一口气,双手紧紧抓住车上扶手。一路忐忑,终于到达索道口。

  从云谷寺乘索道上山,出索道口,便是始信峰。当年,大旅行家徐侠客便是在此地说出的“登黄山,天下无山”一句,后人陈九陛更是书下“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的字幅。此也正是始信峰名字的由来。登此峰,满眼奇秀,如入仙境。山体陡峭,下临悬崖,峰外一松,伸长一臂,如有云海,恰好似伸手探波,故得名“探海松”。这也正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

  行走黄山,放眼望去,满山披秀,一路好景赏不尽。此一“秀”字,怕是险峻如泰山者所不具备也。只是峰陡路险,很多处皆无护栏,所以需牢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之训。据说曾有两人游于此,一人靠近悬崖边,摆好姿势,另一人为其拍照留恋。后一人言道:再后退点,风景会更好!于是,风景好了,人没了:坠崖了!

  一路行来,倒是那些黄山的挑夫,让人敬佩。他们肩挑手提,行走起来,不急不缓,只眼盯着脚下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攀登,看得人心惊胆颤,为其捏一把汗:实在不易。更有一些专门抬轿的,取两根长长的毛竹,中间绑上一把躺椅,招缆生意。从光明顶抬到玉屏峰迎客松前,要价七百块。辛苦是必然的,但价钱诱人,他们也抬得心甘。那些坐轿之人,也坐得心安。我上山时,就碰到好几位。中间有一位坐轿的,腰宽体胖,满脸红光,坐在轿上,双手举着相机,很是享受的样子。忽然就想起梁实秋文章里说过他奶奶的事情:奶奶一生居于杭州城,几乎不出门,便是西湖也从没去过。最后总算去了一次,是人抬着去的,去了就没再回来,被葬于西子湖畔。估计这位坐轿的,还是回得去的。看其样子,倒也不是太大年纪,既想欣赏美景,偏又怕苦怕累,实在不该。眼前尽是松树,风过处,沙沙声响,似摇头叹息。

  登光明顶时,沿途刚好看到了飞来石。旧版《红楼梦》开篇镜头便是在此地拍摄的。据说,这块石头也和贾宝玉有着一样的身世来历:都是女娲补天时,遗落人间的。这些不过是开发景区时,专门杜撰出来借以吸引游客的,当不得真。不过,远远望去,那巨石危危乎耸立,倒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碍于封山的原因,最高峰莲花峰没有成行。据介绍,黄山各峰是轮流开放的,便于养山护林,这是可以理解的。站在光明顶上向前看,不远处便是莲花峰了。怪石林立,多为裸露山体,点缀着些许绿色,看来与别处相差无多,且只比脚下的光明顶高了四米。但心理上便觉得这是个遗憾。想来人真是个奇怪的生命,有了思想便喜欢瞎想,即便真的登上去了,又能如何?不过是成全一时好奇之心罢了。不过,留下小小遗憾也好,正为下次再来,留下无边想像。

  一路走来,总算相信黄山松的魅力了。它们立足悬崖绝壁间,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呢?原来,黄山松是一种特殊树种,其根部能生成一些弱酸性物质,将扎根处的岩石腐蚀松化后,能渗入些许水份,而这些水份便是它们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水了。它们的根须深入山体深处,真是存活不易,让人心生敬意。于是想起来时经过浙江安徽两省交界处,看到的一个警示牌:严禁携带外来松树品种进入黄山。这是有道理的,若因树种发生交叉繁殖,所带来的,必然是毁灭性的灾难。眼前的黄山松,皆依附山势生长,绝大多数,树干粗壮,枝丫遒劲,努力伸向远处,好迎接阳光雨露,只是针叶疏松,怕是营养不良之故。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成长,难怪人们将其作为奋进励志的象征了。

  终于来到了玉屏峰,经过一条长长的近乎栈道式的山路,迎客松豁然呈现于眼前。一个小小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喧哗一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临此地。迎客松也的确不枉天下人朝圣的目光!它清雅俊朗仙风道骨的气度,让所有见到过的人为之着迷!这棵绝壁之松,从一条冰冷坚硬的石缝里长出,一年年,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努力伸展成今天人们眼中的模样。

  其实,何止迎客松?黄山哪一棵松树不是这般的坚韧奋进?生存之不易,在它们身上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黄山松,不愧为天下名松!

  闪光灯此消彼长,人们争相在此留影纪念,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表达自己激动崇拜的心情。可是,迎客松不言,它只是一棵树,它单知道需努力伸长枝丫迎接朝风雨露,为自己的生命延续争一点营养。

  眼前真实的迎客松,绝不像画面上显示的那般清风明月两相和的飘逸景象。它的身上拉着条条钢索,它的一条手臂早已枯萎坏死。今天的它,离不开人类的精心救护了!这是它的大不幸。最不幸的是,这种苦难,恰恰来自于精心救护它的人类!当年它依附脚下的岩石,努力生长的根须早已深入山体数十米。可开发旅游时,为了建成它身后的玉屏楼,人们挖断了它的一根粗壮的根须,从此,迎客松病了,残了!

  迎客松,曾经逍遥地在这里成长着,它的快乐,来自于山风的爱抚,来自于旭日的暖照,来自于雪花的覆盖,来自于雨露的滋润,恰恰不是来自于人们追捧的目光!

  今天的迎客松,成了天下第一名树,这于它是大幸还是大不幸,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或者,藏于深山无人知,才是它最好的生存姿态,也未可知。于迎客松如是,于黄山,亦如是。我深情地凝视着这棵被人们神化了的名树,心情异常复杂。

  离开时,我再次回首远观,依然有众多游客围着它,闪光灯依然此消彼长。一阵山风吹过,迎客松的枝干轻轻摆动,似与游人频频点头致意。松针发出沙沙声响,似名曲轻轻流出,又似声声叹息,句句流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