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消失的连队

2020-09-24抒情散文天疆
1连队就是村庄,这是大西北特殊环境生长出的军垦胚芽。它散布在天山南北,成为绿洲的符号,担当起屯垦戍边的任务。传统的村庄,长着一串长长的记忆,不像部队大兵那样纪律严明,它留下了祖辈的农耕践约,是一个慢节奏的年轮。四季的农歌,飘过了田野,趟过了
1 连队就是村庄,这是大西北特殊环境生长出的军垦胚芽。它散布在天山南北,成为绿洲的符号,担当起屯垦戍边的任务。传统的村庄,长着一串长长的记忆,不像部队大兵那样纪律严明,它留下了祖辈的农耕践约,是一个慢节奏的年轮。四季的农歌,飘过了田野,趟过了蜿蜒的小河,弥漫在悠悠的生活岁月之中。而新疆兵团农场是一个速生的产儿。

“当兵不是兵,亦农亦像兵。”军垦战士是外界冠以的头衔,拿着工资,这样的待遇农村是没有的。其实,务农的本质并没有两样,春耕夏种,秋收交粮,各家各户没有谷垛,只有每人每月定量的口粮。最大的区别就是土地“公有”,没有私家的自留地。早年,内地农村为了土地开展过 “打土豪,分田地”运动,而这里不存在土地问题,都是一群部队番号的“大兵”。屯垦开荒,新建的连队在戈壁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绿洲移民的生命营地。

在博斯腾湖之滨有一个偏远的连队。它隶属于农二师二十五团,从建立到解散,五连历经了两次大的改组,自从开荒有了规模,五连就成为了25团的建制。记得,没来此安家之初,库尔勒地区的三0团扩大了开荒面积,需要大批农垦工人前去管理,于是,师部协调,团里将这个连队的所有人员调到了该团。随后,一幢幢空房又住进了新的职工,我家就是一九七一年秋来到了这里。

开都河书写了博斯腾湖的自然生态,团场开荒的土地也逐渐延伸到湖边。农活总有干不完的事情,生产、修路、盖房,连队就这样渐渐兴起。一边是自然而生的茫茫芦苇,一边是开垦的农田,家园真实地攥在长辈们的手里,平民色彩,连队体制,两者结合,于是就有了军垦人新的属性。芦苇有顽强的生命,农田虽然经过多年的深翻除草,但是,一有机会,大片农田里还会钻出高高的芦苇。它们是劲敌,抗衡着人们的力量,顽固地争夺着这片生存的领地。路边栽种的杨树林木茂盛,随着树龄的增大,越往团部走树木越粗,它们是绿洲卫士,清晰地印刻着连队发展的脉络。

2

早年,大凡职工都是支边的单身男女,随着生活的延续,单身职工开始陆续成家,娶妻生子。扎根需要安家,有家庭才算完整的社会结构,才能延续生命的香火。这样,军队性质开始悄然发生改变,融入了农家的生活元素。夕阳落下,炊烟升起,连队食堂开饭的同时,每个独家小院也开始埋锅造饭,兵与民,集体与个体,轮廓初显,分化逐渐分明。全团的军号在每个连队的广播里准时响起,统一出工,步调整齐,制度化,具有命令的性质。而一旦跨入各自家门,就成了独立的私人单元。

当年,兵营式的房屋是五连最典型的住家形式,一幢幢住房整齐划一,排列有序。简陋的住房除了地基有几层红砖做基础,其余部分都是土块砌墙,这比早年的地窝子不知强了多少。一到春季翻浆,墙根总会泛出白白碱花,严重地剥蚀墙体,这是湖边房屋最头疼的问题。成排的窑洞如同一幢幢家庭的连体婴儿,就连各家鸡舍柴院都连在一起,高高的钻天杨栽满屋前房后,大路从门前经过,通往团部,还能抵达焉耆县城。晚来风声,杨树沙沙摇曳作响,为连队夜色添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我家那栋住房,一排住着五户人家,家门一致朝南,门挨门,户连户,比邻而居。还记得左邻是安徽籍的陆排长,他忙于工作,总是早出晚归,女儿小我五岁,秀气,腼腆,从不大声说话,一对酒窝藏着甜甜的笑靥。母亲是农工,操持起家务来有章有法。右邻是我的玩伴王才厚一家,其父是地道的农民,只是穿上军装,就从河南来到了连队。兄妹六人,一家挤在两间窑洞里热闹非常,拉出来,足可配备一个班的编制。文兵是山墙头的四川老乡,父母身体不好,家庭过得很是清贫。他人虽小,却已担当起家务,挑水做饭样样麻利,拿得起来,所以,小伙伴送他一个绰号,“川到起”这句方言更似他风风火火的性格。同在一栋山墙下,每家之间只有几步之遥,抬脚便可串入同伴的房屋,吹烟升起,他家的酒肉香气就会自然漫进鼻隙,飘满各家院落。 连队南头有一个操场,是职工活动的场地,一排窑洞是连长办公和财务之所,是连政中枢,各家各户走出家门穿越百米步幅就能集中。会议室不大,仅能人挨人坐下百来号人,每当开会布置工作,人总是挤得满满当当,一口旱烟吐出,十来人都能同时吸入,这正应了一个热闹,女职工也不怪罪,烟雾弥漫男女职工混聚一堂,嬉笑噱语甚是融洽。连队除了少数单身职工,最大特点是清一色的双职工夫妻。安家在此就要融进这个连队,相邻的连队很远,每天晨出晚归,不可能跑到临近连队上班,那会影响工作。所以,成家后共居在同一个连队,这是每个连队的普世原则。窑洞东头还有两间教室,仅有本连职工子女二十余人,白天大人下地,只有这里书声朗朗,充满活力。 月底,是职工最期盼的日子,发工资的信息刚一传来,连部刹时便热闹起来。一张张喜盈盈的笑脸会逐个跟过来,他们议论着开销,议论着工资的份额。那时,职工每月的工资其实少得可怜,一家双职工的工资加起来,月薪能拿到百余块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家境,而子女多的人家还得细细盘算,掰着分分角角地花。查看花名册,这月都扣除了什么?扣除了多少,拿到手中的还有几多?这些,都是一家日子里的事情。粮得买,食堂饭菜票得预先支付,那是能通用去菜地卖鲜蔬的,筹划清楚很有必要。这些开销大都是生活主项,必不可少,否则,日子会过成一团乱麻,还会让别人笑话。至于连队东头的那所商品小店,是发在手中的工资要去的地方,那里有孩子上学及生活的零消商品,给孩子早早许下的承诺要一一兑现。省着花,节俭成为了习惯。月月过下去,续着,就能走到月末,周全一家老小,然后,打开下一个章节。

3

连长姓郑,私下里有人叫他“郑结子”,安徽籍泥腿子,一身的疙瘩肉,是农活的一把好手,组建五连后他调来任连长,是新五连的第一任,基本也是最后一任,连队合并,他调回了老家。虽说他说话“结巴”,但是一语既出,就似板上定钉,全连唯他事令。那时我曾与这位连长走得很近,一则母亲是连队会计,父亲教他女儿读书,每每遇到,总会摸摸我的头,叫一声 “小鬼”。严肃不失亲和,我从他身上总能感受到隐藏的和蔼。记得连队附近的排碱渠有一人多深,鱼很多,入夜后他会下一段挂网,每次总捕到很多的小白条鱼,于是,就分给我家一点,一起享用。我工作后,去和硕县牧场大队,那半年,正巧又与他相遇。他从连里抽来担任组长,自然成了我的上司。工作需要走家串户,蒙古牧民又散居的很远,我们都得骑马前往,是他教会我骑马,进天山牧场,我常常跟他出入蒙古毡房,支牧助贫。他的枪法很准,每次闲暇之余一起去山区打猎,他都能打到黄羊雪鸡。

连队很小,那年,我离开五连的时候,母亲在外出办事返回途中,脑溢血突然离世。母亲走了,我从山区匆匆地赶回连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连队虽然建立时间不长,却已有几位死去的职工在此安息了。都是外来移民,是连队机体上的细胞,因它而做,因它而去,正是这样,连队才天天正常运转。那天,连长集合了所有职工,来为母亲送葬,棺椁是连队伐倒的粗杨,花圈是连队职工一朵朵亲手编制。几辆牛车载着全连的农工缓缓走了两个多小时,追悼会,下葬,唯有哀乐久久伴随。与我亲密的同学是远来的民生,她从另一个连队赶来,一起从北疆调到南疆,落户在这片土地,成为了第二代农垦职工。我心里明白,谁也走不了,就像身边的这池湖水一样,挥发着,激荡风雨,是给养我的天然成分,虽然带着盐碱的滋味,但却能养人。我们都是一群野漫而生的顽强芦苇,应景而活,顺从而安,生生不息地蓬蓬簇簇生长,有柏杨树的信念,还有白杨树的坚强,这些都在生活中让我们的长辈经历了,体验了。我自然要懂得学会,多年的心思都藏在心里,萌芽时,一起走进学堂,在同一个教室的屋檐下接受老师上课,成长期又共同经历风雪。家搬到五连,虽然不在一起,分散在各自的连队,却都是兵团的属性。是缘和命,注定事物相遇。此刻,她来安慰我,一起送走了我的母亲。走过戈壁的无奈,走进连队的兴荣,母亲的归宿彷如连队一样有起有落,他们亲力亲为地见证了戈壁一点点消失的事业, 4

连队附近有一个粮场,这是作物加工与存放的场所。早先,团里购置的几台收割机是农场的宝贝,连队很多,全团只有几个大连队才能分到一台。于是,团里划分了几个作业片,要求有农机的连队负责周边连队的代耕与收获任务。早期的收割机还不能在地里行走收割,只能固定在粮场脱粒。为了不影响农时,五连总是组织人工收割小麦和水稻,然后运到粮场,等待机械前来脱粒。夏秋之际,连队最为壮观和热闹的地方就在打谷场。放眼望去,操场中堆满了高高的水稻,一溜地码成几个长长的粮垛,为了赶在玉米入场之前脱粒完毕,连队组织职工白天黑夜加班,突击脱粒。职工分成两班,收割机连轴转,夜以继日地脱粒稻谷。我初次工作,就参加了这样的劳动,一垛垛水稻,一镰镰汗水,人还没有从大田紧张繁重的收割中喘过气来,就在秋露初寒的夜晚开始了紧张的脱粒。农时不等人,青年突击班的小伙轮班作业。昏暗的灯光下,机声隆隆打破夜色的宁静。机器旁,男女青年全副武装分工明细,高高的稻谷垛上,叉子,爪勾挥舞不停,一捆捆稻谷送进机器,然后脱粒成稻粒。那台收割机像一台欲壑难填的怪兽,强大的脱粒功能,源源不断地吞噬掉喂入它口中的稻捆,一经填入,整个打粮场地尘灰四散飞扬,把我们全都笼罩其中。即使每个人用纱巾严严实实包住头和脖颈,几个小时下来,还是鼻孔、喉咙都灌满了黑灰。每个人仿佛灰太狼一样,认不出谁是谁的面孔。夏收结束又会马上投入玉米的抢收之中。玉米需要人工收割,班长根据本班男女职工人数分成若干收割小组,分配跟车人员。青纱帐,玉米地,高高的秸秆没过人头,两三百米长的条田一眼望不到地边。收获时,掰掉玉米装进背篓,再倒入牛车,金灿灿的玉米装满大车然后运到连队的粮场。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都被农业机械一一取代。 5

时光淘洗着淡忘的记忆,也一遍遍翻晒着那些生活的痕迹。阿吉维尖是博斯腾湖岸边的一处地名,彷如一柄长剑直入湖心,我们的连队就在它的庇护下,静静地坐落在它的臂湾里。夏季,有鱼进湾板子繁衍,留下大片芦苇、草丛是鸟儿,野生动物的乐园。还记得一起去湖边玩耍的情景,岸边的荒滩有很多野兔,那次休闲,我们借了两支气枪,一干人马相约来到湖边,围住一片荒滩,于是,开始逐鹿“中原”,驱赶了野兔受到惊吓窜出草丛,惊慌失措地撞在枪口之下。一餐野味,在芦苇烹煮下香喷喷出锅,小孩大人共聚一锅,一起欢快地品尝。随后,下网捕鱼,游泳,瓷实地好好玩了个痛快,这就是昔日一起长大的青年去阿吉维尖野营做的事情。 扬水站是一个排灌系统,它坐落在五连南边的芦苇岸边。一座机房,一户人家,肩负着全团的排水任务。听长辈说,这里早年是博湖的一片滩涂荒地,地势低洼,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的盐碱含量很大。为了改良土壤,排出影响作物生长的盐碱水,成为作物丰收的必备设施。农场确实下了功夫,每块条田都开挖了排碱渠道,渠渠联通接到总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渠网布满全团各个角落。这些排渠护佑着土地,降低了农田里的水位。扬水站就是整个排渠的终端,由它抽干渠水排到湖里。 灌溉渠水从开都河引来,终端也在湖边的地里,全团五万多亩土地,排渠、灌渠构建了一个严密的作物生长系统,灌渠负责浇地,排渠承担起改良土质的重任。而每条排渠边还有一条道路,便于机械行走,这就是连队农田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农业充分体现了它布局的合理性。不管是耕地、除草、播种或收割,兵团农业机械化证明,这里的模式是西北优异的农业运作机制。
在五连生活,隔三差五,我总能听到扬水站抽水机欢快的马达轰鸣声,两台大型水泵吞吐量真大,纵横交错几十公里的渠水,一两个时辰就基本抽干了。一旦抽干渠水,休闲在家的人们很快就有事做了。一些连里的摸鱼能手,腰跨柳条鱼篓就会聚到渠里,浅水里从泥窝窝中摸出一个个鱼儿,大的小的收获不薄。不肖多久总渠的水又会慢慢涨满一人多深。抓鱼的时机很短,最多只有一两个小时。在扬水站有一个很深的池塘,那里是孩童的乐园,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可以直接跳水,仲夏季节,邻居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尽兴跳水。 林带是戈壁的栅栏,整齐划一地站在农田边阻挡着风沙。这些林带宽窄不一,种植着柏杨,沙枣树等耐碱旱的树木。孩童时,最钟爱的是沙枣树,那是西北的物种,灰色的叶,小小的,上面有白沙似的斑点,春天叶片中开满了米粒般大小的黄色花朵,成串地挂在树上。远处张望,未见花色,却已经闻到了甜甜的花香。一到深秋,熟透的沙枣挂满枝头,诱惑着孩童前去采摘,我就是常常被这枣味勾引出了馋虫。放学回家的路上,沿路“扫荡”,直至装满大兜小包,甜甜地,忘记了回家的时间。第二天去学校,还不忘带着“贿赂”我的一群狐朋狗友。摘得多了,哪个林带的树上枣大肉甜都记在了心里,总会常常去光顾。休息日,约上几个伙伴一起去一支干,二支干渠,那里是农场最僻静宽阔的沙枣林带,路远人很少,光顾的人不多,所以,能采到大枣般的沙枣,每次收获满满,拿回家慢慢受用,真有自在快活的感觉。

连里有一处马号(牛圈),其实一匹马也没有,里面饲养着全连的耕牛。牛车是当时常用的交通工具,虽然慢慢腾腾,却大量用于连队服务,西北的农业一年仅生长一季作物,农活的节奏很慢,运肥,拉粮入场,交粮送粮,总是离不开这玩意。这家伙早把部队的习性修炼的慢斯条理了,那节奏就好似牛蹄腾挪的步幅,“吧嗒吧嗒“,一板一眼。深深的蹄印就是笨重的掌印,印在农田的土地里,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白杨看着,几下季节的轮回。我也时常跳上去吆喝几声,急了,还会拿一根坚硬的树枝狠戳一下牛屁股。就那一会,它会乖乖地撒腿跑个欢实。褪色的军人放弃了军马,只留下一个“马号”的名称归属“农”姓。每次套车要看做活的轻重,一架牛车一头也可以拉,两头也能行,只有送粮去团部,路途长,粮袋重,那是要每车架三头牛的。其实牛劲足,大凡一头牛就可以胜任很多工作。对饲料牛是从来不太挑剔的,拉车更是不成问题,那个年代都使用农家肥,土质的肥料,硕大的车,两头牛干一天都不带气喘。所以,很受欢迎。可以赶到连队的各个田边地头。大西北早年不种水稻,也没有水牛,都是纯一色的黄牛。后来,牛车慢慢退出连队舞台普遍使用了农业机械的时候。牛车是一个时期的产物,逐渐过渡到机械化见证了西北连队的农业风貌。而在当时,牛可是连队的重要资产,私人是不允许养的,小家小户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养,家里顶多有几只鸡或鸭兔之类的家禽。听父辈们说,早年开荒,运土,耕地全是职工一锹一镐用独轮车人工运输,有了牛后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那时,邻居的王大叔是一位饲养员,我们常常去马号看他喂牛。十几头牛,健壮肥大,还有四、五辆牛车停放在马号内,简易的牛棚周围是干打垒的围栏,全连的黄牛都拴在横木上,牛栏的饲养槽里添满铡短的饲草,玉米秸秆、稻草,其中还拌了少量粉碎的玉米饲料。在牛栏的另一头,堆积着山垛一样的草料。王大叔每天除了铡草,夜半三更还要起来去牛栏添加一次草料。每次,我们上学或是放学遇到他的牛车,都会跳上去坐一段路程。他笑呵呵地护送,把我们一直拉回连队。

连队也有娱乐活动,篮球是男人的喜爱,这种活动大都是职工自发聚集。扑克、象棋一张方桌,几个同事就能摆开牌局,但玩是玩,却从不兴来钱。记得有一次父亲玩的很晚,深更半夜还不回来,母亲一气之下把门反扣上了,父亲无奈只能翻窗跳进家里,进门后与母亲大声吵了一架,闹得母亲一天多没有吃饭,那次是家里少有的一次火药味儿。

6

连队偏远,娃儿又小,走八九里路到临近连队上学太困难。为了方便读书,团里在连队建了一个小学校园。说是小学,其实只有一至二年级,两个班,学生只有二十几个,父亲是连里的一名教师,另两位是一对上海知青夫妇。吕老师年轻,乒乓球打得很好,闲暇之余,我总是央求他陪我打球。一张土块砌成的球台表层是水泥灰浆抹的台面,两块土块架起一根长长的芦苇就成了简陋的球网,乒乓球打破了还在继续使用。有一次,去团部买回一个新的,可是,一不小心被我踩扁了。吕老师拿过来看了看,然后倒一缸开水,把乒乓球丢进去,一会时间,受热的乒乓球就膨胀起来,他用球拍轻轻压在球面上来回滚动几下,兵乓球又恢复成圆圆的形状。

小学的条件很差,学生小很少走出连队,唯有两年一届的学生运动会,老师才带领学生去团部参加比赛。所有的学生坐在牛车上,由老师护送,牛车悠悠,大家唱着歌曲,两个小时才赶到团直学校。别的连队都是坐拖拉机前来比赛,唯有五连用牛车护送,学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没有一件运动服装。比赛中起跑,冲刺都不规范,成绩自然落了下风。每次上台领奖,总是没有五连的学生,就像是一个遗弃的部落。

进入三年级,连队的学生开始徒步去三连就读,小学毕业后,又到更远的团中学读书,每天来回三十余里,中午只能在学校渡过。虽然有自行车,但是弟弟进入初中后,我们只有换着骑车,开春路面翻浆,骑车常常陷车,只能歇歇停停。每次上学,记得书包的背带上,总是用手绢包裹一个大大的馒头,绑在背带上像一个大大的金鱼眼睛。到中午,学校食堂专门留一个笼屉,提供给学生热馍,学生只要把冰凉的馍拿去,开饭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记得在五连的路上还有一块荒地,那次放学回来,走过一条小水渠,有一位职工正在清理沟中的杂草,他背对我用镰刀在渠沟里搂割杂草,当我走过渠埂时,挥舞的镰刀一下扎入我的小腿,鲜血染红了裤腿,我一下痛的哭了起来,等他意识过来,迅速把我背回连队医务室进行包扎。春季,一路花开,有蝶影扑闪在田边,秋收了,去玉米地拔一根甜杆,一口口噘着,滋滋有味。

7

前后历程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五连就归并到临近的三连了。走向大农业,小连队合并是机械化发展的趋势,集中耕作更便于管理。 有机会重回故地,已是2007年的事情。寻找我生活过的连队,眼前没有废墟,大片的农田已覆盖了原有连队的旧址。小小的连队已荡然无存,旧址被时间淹没,仿佛是生命的再生和轮回。我在想,不管是人还是作物,一茬茬,一代代生生不息,都是这片土地提供的营养。废墟只是废墟,废墟安静,已然成土,生活改写了很多的旧事,不仅是我,也是这个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五连,它平复在一片农田里,一砖一瓦虽是旧迹,却留着生命的痕迹。 命运没有薄待每一个生命,在这里我懂得了连队的意义。眼前,白杨已老,它告诉我昨天和今天。白杨粗大壮实,高高地钻入青天,透过郁郁葱葱的枝叶,我看见一束束光斑穿过新叶,斑斑驳驳浸透风沙,抖落风尘。在复述我走后的细节,不甘寂寞地一直成长着。我知道只要它不倒下,就会继续生长。 走在农田里,仍有路,足迹清晰。那水,那树仿佛依然亲我,故我。仿佛在等待当年的知己。作物还在生长,绿油油的麦田,水汪汪的稻菽,就因为有一个曾经的五连,有无数个父辈曾经来过,洒下了汗水,就有了生机。而那些失去的生命谁说不是重生。

时至今日,这个西北农业的军垦连队,还深深地植根在大西北的广阔田野上。它是戍边的产物,也是移民史里的生命摇篮,神性的土地,扬起高高飘扬的旗帜,在续写新的篇章。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3-1-12 17:5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