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踏上知青路(二)

2020-09-24叙事散文袁光熙
落户余家庄下生产队前的几天里,分配方案成了所有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宾川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的生产队每十个工分能分一元多,有的只有两、三毛钱。分到不同的地区,生产生活和收入大不相同,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分到条件较好的地方。然

   落户余家庄
  下生产队前的几天里,分配方案成了所有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宾川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的生产队每十个工分能分一元多,有的只有两、三毛钱。分到不同的地区,生产生活和收入大不相同,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分到条件较好的地方。然而分配大权掌握在军宣队手里,对外严格保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学生们曾派出代表军宣队向反映,要求分配到坝区较好的公社,军代表说:“你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是来享受的。”再祭出最高指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几句话便把代表们驳得哑口无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动脑筋,四处活动,为一个好的归宿寻找出路。我对此不太在心,该吃吃,该睡睡,听天由命,倒也悠哉乐哉。这天下午,分配方案完成,各生产队的马车将齐聚县城,在宣布分配名单的同时,即刻将分配到本队的知青拉走。刚打点好行装,同班同学西泉找到我,说秋收起义军头头,校政工组组长阿勇给他交代了一个任务,要他利用其表哥在本县当工作队,与公社大队的领导较为熟悉的条件,把运动初期就跟随我们造反的几个女同学安排到离县城较近,条件较好的地方,约我与他同行。我一向对西泉的精明能干、讲义气顾朋友十分钦佩,这样的好事更何乐而不为。于是向那几位同学交代一番后,便随西泉离开县城牛井,找到他表哥,沿着一条弯曲的小道,穿田野,过村寨,趟河水,向东北方向走去。
  这一带是宾川较为富饶的地区,宽广的坝子,平整的农田,涓涓的清泉,一座座村庄隐映在浓密的树丛中,风景如画。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块地方,却不知哪里是我们的容身之地。
  步行六公里,远处一座小山把坝子一分两半,南边是牛井坝,北边是力角坝。我们的目的地——余家庄就位于牛井坝北端,与力角坝的分界处。这是一个秀美的村庄,房屋虽然破旧,但绿树环绕,一个个龙潭涌出清澈的泉水。四周是宽广的农田,村的南北各有一个水塘,像两颗明珠镶嵌在村庄两旁。余家庄属于东风公社幸福大队,分九队、十队两个生产队。有趣的是名为余家庄,但全村近百户人家,却没有一个姓余的。工分值约5毛至7毛,在宾川属于中上水平。村庄离县城不远,交通便利,通往永胜的公路,从村子东边不远处经过,一条土路从公路斜插出去,通往东山,连接着山区的平川、古底、拉乌、钟英等乡镇。
  西泉的表哥把我们带进村,四处察看了一番。遇到9队的会计陈万春,他说村里已做好了接待知青的准备工作,他家也安排了几个。他很奇怪余家庄为什么没有接到知青名单,更奇怪怎么队里还没有去接,我们就自己来了。原来西泉的表哥早已和大队打了招呼,暂时不给余家庄安排知青,以给我们留下位置。我和西泉当即表示,对余家庄很满意,愿意在这里插队落户。休息一会,吃过晚饭,三人动身到大队办理相关手续。
  走到大队所在的罗官营,天色尚明,在这我第一次到的陌生地方,却突然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太奇怪了,这怎么可能呢?走近一看,原来是同校的同学,今天下午刚刚被马车接到罗官营来的。分开不到半天,仿佛分离了几年,大家相见分外亲热。可惜我们有事在身,只得寒暄几句,便匆匆告辞。在大队找到会计陈如标,很顺利地在余家庄的知青分配名单上填上了五个女知青(后来增加到七个)我、西泉、云鹤和另一个男生的名字。陈会计告诉我们,只要再到公社备个案,就没有问题了。明天生产队将派马车到牛井接我们。
  离开大队,天已尽黑,空中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给大地披上了银色的盛装,把弯曲崎岖的田间小道照得清晰可见。蓝天上,璀璨的星星如同一颗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头顶的巨幕中。远处群山朦胧,近处村寨闪光,四野幽静,田园飘香,竹林似雾,宛若仙境。兴奋的心情,绝美的景致,使我有一种如诗如梦的感觉,脚下轻飘飘地,似乎在腾云驾雾。已经走了不少路,却毫无倦意,真想一直这样走下去。
  穿过烂泥村,前面是一个大水库,宽大的围埂上,高大的树木像一座小山,又像一道高墙。围埂间的小道幽深神秘,清澈的水面银光闪闪,附近村庄的灯火时隐时现,我深深地沉醉了。突然水面上传来了亲切的家乡口音,定睛一看,原来又是几名知青在月光下的水库里游泳。我猛然意识到,一千多名下关知青已经像撒葱花一样,遍布在宾川的每一个角落。今后我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绝不会寂寞,更不会孤独。就像在我的家乡下关一样,处处有同学,处处有朋友。
  果然,在沿路的仁和村、政通营、马粪田、白羊村、李相庄,都遇到了出来遛弯的知青。他们或行走在月光下,或围坐在水塘边,或站立在树荫下,或突然从幽深的小巷里窜出。陌生的环境与熟悉的身影相互融合,模糊的视觉与清晰影像交替出现,这不但让我感到惊喜,更加深了我梦幻的感觉,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在公社更是意外地遇到了一大群知青。他们是我校65班的学生,被分配到东山脚的自所营,看到那里条件很差,农民穷得要命,交通不便,离城又远。结果一气之下,全队知青竟在头头阿三带领下,背起行李,冲进公社,住下不走,要求另行安排。
  后来经过公社耐心做工作,再加上自所营村民的纯朴热情,阿三和他的同伴返回自所营,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知青生活,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阿三返城以后,多次资助自所营,为他们建学校,修老年活动中心,建篮球场、厕所,成为村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参看《阿三》)
  在公社备了案,谢别西泉的表哥,我和西泉踏着月光,迎着微风,返回县城。往日拥挤热闹的住地,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很少的几个人。他们告诉我,下午宣布分配名单,生产队来接人的时候,球场上乱成一团,许多同学都哭了。有的好朋友被分在两地,死活不愿分开,连亲兄弟姐妹也不能分在一起,我的二弟榆分到广庄,而我则被分到相对边远贫瘠的力角。有的想换个地方,军代表坚持按原方案行事,毫不通融。看来影视中的场景不是凭空编造的,只不过是发生的时机不同罢了。我感到十分庆幸,由于西泉的关照和他表哥的帮助,我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村庄。
  几个月以后,我才知道,我们这样做并非绝无仅有,就在下生产队的当天,就有人偷梁换柱,有人冒名顶替,下队以后,还有人“跳槽”。个别活动能力强的知青,下农村三年,换了三四个地方。我所在的高20班学生,本来全部分配到力角公社,但这个班文革初期受过迫害,造反精神特强,结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居然分散到了全县的每一个公社。原因很简单,作为生产队只要完成上级分配的名额就行。至于来的是谁,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管他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爱来谁来。对知青管理部门而言,军宣队已经走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知青不闹事,安下来即可,谁在哪里,关他们什么事。再加上各生产队安排的总名额,超过知青的实际人数,这给知青的流动,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才是我们能“突破”分配方案,顺利落户余家庄的根本原因。
  第二天,陈万春驾着马车来接我们了。一辆马车载着九名知青和全部行李,从公路进入余家庄。我、云鹤及两个女生分到十队,其余五人在九队。晚饭后,陈家院子里走进两个三十来岁的庄稼汉子。二人身材不高,略显瘦削,但朴实中透露出精明,热情中隐含着无奈。这是十队的队长刘朝汉和保管员朱罗中,他们是来接我们到他队里去的。
  来到村庄的北边,十队的所在地,队长首先给我们安排了食宿。我和云鹤住副队长袁鹏家,我在袁鹏家吃饭,云鹤到会计杨能家吃,两个女生吃住都在村民冯光彩家。接着保管员给我们每人借了三块床板,我和云鹤抬到袁鹏家,袁鹏找来几根树枝,搭成四个架子,摆在堂屋中,把木板往上一放,行李一铺,其他东西往床底下一塞,就安下家了。
  刚刚安顿下来,就有人来通知,马上到晒场开大会。我们不敢怠慢,立即赶往晒场。晒场旁边有一间不大的房间,上书文化室几个大字,一盏汽灯把房间照得通明透亮,这是余家庄夜间最明亮的灯光,生产队的会议大多在这里举行。
  文化室挤得满满的,知青的到来是全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新鲜事,村民们兴致都很高,人到得比较齐。男人叼着烟锅,女人纳着鞋底,年轻人唧唧喳喳,孩子们流着鼻涕,嬉笑打闹。虽然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会议,仍然进行得正二八经,热烈隆重。会议开始,队长一声咳嗽,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高举红色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表情庄重严肃地说:“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然后带领大家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花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歌声整齐嘹亮,与城里的红卫兵相比,豪不逊色,看得出这首歌他们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接着再宣读了几段最高指示,才转入正题,说今天的会议主要是欢迎到我队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他讲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了“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要求本队的贫下中农一定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知识青年。刘朝汉队长的话讲得自然流畅,入情入理,令我倍感温暖,也深受鼓舞。我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基层干部,竟有如此之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口才,今后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劳动,实在又是一种幸运。在几个村民发言之后,我代表知青讲话,我首先表达了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的态度,对余家庄十队的贫下中农给予我们的接纳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表示了我们一定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怕苦不怕累,认真改造思想,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决心。我的讲话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之后其他队干部讲话,队长又安排了第二天的工作,直至晚上十一点多钟,会议才告结束。
  躺在简陋的床上,听着里屋袁鹏一家响亮的鼾声,我迟迟没有入睡。虽然一切进行得异乎寻常地顺利,我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安身之地,遇到了有水平有能力的“顶头上司”,又有淳朴善良的“同事”,但我不知道我要在这里生活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今后的前途命运如何,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我只知道,我面临的将是艰苦的劳动和艰难的处境,我将告别过去,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我的知青之路就此开始了。

点击此处,续看下一部分《踏上知青路(三)》 

 
   [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3-6-3 20:0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