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谢师宴

2020-09-24叙事散文潇湘渔父
“谢师宴”一词在今日可谓耳熟能详,并常常见之于媒体。一旦子女考上大学,家长们往往要举办盛大宴会以答谢老师的培养、教诲之恩,这自然说明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尊师重道的传统。不过在我们上大学那个年代,因为社会风气的纯朴,也因为经济的原因,


  “谢师宴”一词在今日可谓耳熟能详,并常常见之于媒体。一旦子女考上大学,家长们往往要举办盛大宴会以答谢老师的培养、教诲之恩,这自然说明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不过在我们上大学那个年代,因为社会风气的纯朴,也因为经济的原因,鲜有谢师宴之类的事情,不是我们不重师恩,而是风气所致,人们都习以为常。

  说来甚是遗憾,正当我们要参加高考时,却赶上了该死的文化大革命,大学通通停办,就算你是天才,也无法证明你的考试能力,等待你的不是上山下乡,就是回乡回村。直到十几年之后,即一九七七年才恢复高考,而这时我们这一代人都已到了而立之年。在此之前,也有上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从七零年到七六年实行的推荐上大学,招收的学生叫工农兵学员,而我正是其中的一员。

  说起这件事,我至今心里还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在大学招生之前,工厂已开始招工,本来我也有机会成为工人阶级的,可我自知不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当工人不是块好料,何况在我的内心深处还存有一种希望,那就是大学不可能永远关门,只要大学恢复招生,我就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每逢招工,我都无动于衷,自信命运之神总有光顾我的时候。

  机会终于等来了,一九七零年的夏秋之季,大学恢复招生的消息不径而走,我很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内心自是兴奋不已。作为第一届推荐招生,工作主要不是由教育部门负责,而是由各级政府主持,具体说县里是由县革委会负责,公社(即现在的乡)则由公社革委会负责,首批名额则由县里分配,基本上一个公社一个,具体操作由公社承担。

  当时的推荐条件是高中毕业、回乡锻炼两年、未婚,加上表现好。我心里想,在我们公社积累的三届高中毕业生中,论在校的成绩也许我不是第一,但论知名度我肯定是最高的;若论回乡后的表现,我是第一批建党对象,因此只要推荐过程客观、公正,我应该是第一个推荐对象。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内心非常镇定,有一种非我莫属的感觉。

  然而事情却出乎我的意料。据后来传出的内部消息,说本来我是在推荐之列的,可当时我们大队(即现在的村)正在搞斗批改,工作队驻进了村里,常常找我帮忙做事,如写标语、搞宣传之类。工作队的队长是公社的革委会副主任,自然是推荐班子的重要成员,正是他强调工作需要,不同意把我推荐出去。得知这一信息,气得我七窍生烟,心想老子给你们帮了忙,到头来你们还下黑手,阻断了我上大学的路子,依得我的脾气,真想狠狠地骂工作队一顿,可转念一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怕官就怕管,工作队正管着我呢,如果我与他们翻脸,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自己,于是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忍了。

  然而山不转路转,真所谓天无绝人之路,眼看着我被推荐上大学的路给卡死了,可没想到事情竟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时全县教师都在县城开会,也正是推荐对象复审之时。就在听完第一个报告的时候,传来一个令人震奋的消息,说是第一次推荐的十二人中其中有一个因已打了结婚证而不合推荐条件被刷了下来,应补的一个名额因事情紧急交由一中推荐。听了后我心中暗暗高兴,心想也许机会来了。果不其然,就在这天午睡时,公社的教育专干通知我,说县里有关部门正式通知他,补充推荐的人选是我,要他告诉我明日上午八时参加体检。我自然是喜不自禁,在场的老师们也都纷纷向我表示祝贺。

  我知道一中其所以推荐我,一是我的成绩称得上是优等,二是我曾是班里与学校的干部,三是我在文革中没有劣迹。不过,不管如何这毕竟是一份大恩啊,三届高中生好几百人,条件与我相当的并非没有,一中独独推荐了我,这难道不是特别的垂青吗,难道不值得我感恩戴德吗?从这时起,我就不断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忘了母校的这份厚恩,一旦有了机会,当向母校的老师设宴谢恩。

  体检过关后,一路顺风顺水,我就成了第一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不过,幸运中也有不幸,那就是师专是第一批开门招生的学校,于是命运让我来到了湘潭师专中文科学习,而第二批推荐上大学的人员质量明显比我们的第一批要差,一是学历不齐,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高小生;二是在校成绩也不如我们,可第二批大部分进的是本科院校。为此,我们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在以后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虽然因为七七年废止推荐招生,改为统一招生考试,我们这些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身份大掉价,有的学校甚至把这批人扫地出门。不过就我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自毕业留校一直得到学校的垂爱,始终都站在讲台上,并一路评上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担任过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主任。

  自离开老家,以后四十多年,读书、教书、进修,为搞学历而参加统考,进华东师大读书,酸甜苦辣,饱尝各种滋味,人生道路起起伏伏,但比起我的同学来,我还是一个幸运者,至少一生中绝大部分岁月都是在高校度过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毕竟比较安定、悠闲。因此,我这一生有个比较好的起点,当是县一中把我当作了唯一的补缺推荐对象,这份恩情我是终身难忘。

  尽管我的内心一直藏着对母校的报恩念头,可四十多年中总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主要原因是我县交通欠发达,使得我每次回家在县城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来去匆匆,想宴请母校老师总感不便。直到我退休的第二年,即2010年,因我有一些书要送给家乡,少不了要在县城停留多日,这才找到了举办谢师宴的机会。

  依我最初的想法,是要把我所有初中、高中任过教的老师都请来,当面表示谢意。据我的估算,应当有十几位老师,加上作陪的同学,总人数当在20位左右。我事先委托一位校友,也是我的学生,请他帮我一一联系,并嘱咐他务必一个不漏,饭店也由他给我定,并叮嘱他档次尽量高一些。我与内人商量好,一桌一千元左右,礼品在外,估计花费五六千元。钱虽不多,只是表示做学生的一点心意。

  然而世事难料,当我到达县城,与那位学生见面时,他告诉我按照我提供的名单,他都一一联系了,有的电话都打过五六次,可结果只联系上了三位;高中政治老师、语文老师与初中历史老师,再有一位是我的朋友,八十年代的县委宣传部长,其他的或早已调离我县,或随子女寓居外地,或已经作古。听了后,我不禁沉默了好一阵,心中不免伤感不已,然后才慢慢说:“世事变迁竟然如此之大,原想着该有近二十位老师到场,未料想只有三位,真让人有一种白云苍狗之叹!”

  事情既是这样,只好压缩规模了,勉强凑成一桌,三位老师、一位朋友、四位同学,加上我与妻子,刚好十个人,也算是一个整数。

  席上,我首先向在场的三位老师献上迟到的谢意与敬意,祝他们晚年快乐幸福。话中我未提及当年母校推荐我上大学的事,因为四位同学中有三位都是推荐上大学的,但时间都比我晚,还有一位是我高中时的学长,可直到七七年才参加高考,并成了我的学生。如果我刻意去讲这事,既对他们四位不公,也怕影响了宴会的气氛。四位同学也先后举杯向老师一一敬酒。
席上的气氛还算不错,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大家时下境况的关心,还有对儿孙们的殷殷希望,更有对老师晚年生活的祝福。不过,有时问到某位老师的行踪,恰巧人已作古,自然免不了让人伤感不已。

  让我深感遗憾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兼外语老师已随女儿去上海,而师公则已仙逝多年。回想起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我对这位老师充满着无限的敬意,觉得这次未能见面,只怕此生再也难有相见的机会了,也许我对这位老师的挂牵与思念只能永远深藏于心中了。

  这顿饭大约吃了近两个小时,三位老师虽然都年近八十,但因为兴奋,也都喝了酒,脸上放出异样的红光。我担心他们年迈体衰,走不动路,坚持要叫车送他们回家,可他们怎么也不干,说正好饭后散散步,有利于健康,见他们执意不肯,我也只好作罢。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一边招手,一边默默祝愿老师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时光又过去了三年,如今那三位老师都已八十高龄,但都健康如常。期间我因处理母亲的丧事回了一次家乡,因为时间太紧,也未在县城停留,只好把探视老师的意愿存在心底了。

  在我心里,这也算是谢师宴,然而仅有一席,既未张灯结彩,也无炮竹声声,比起现在常见的谢师宴来,难免显得寒酸,但我本无大肆炫染之意,只是从心底里借此机会感谢老师而已,只要老师们能感受到我这份心意,我也就满足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3-9-2 16:2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