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临 界

2020-09-24抒情散文李兴文
驾着摩托车从城西奔驰到城东,目的是很明确的。夏天的余威何曾了得,初秋的仗势竟是那样的自以为是。热风扑面,汗背沾衣,世界变成了热锅,人是锅中的蚂蚁,就连人的口里发出来的声音有时候都是像火一样的东西。御风而行,总算可以将一部分多余的热量从身上剥
  驾着摩托车从城西奔驰到城东,目的是很明确的。夏天的余威何曾了得,初秋的仗势竟是那样的自以为是。热风扑面,汗背沾衣,世界变成了热锅,人是锅中的蚂蚁,就连人的口里发出来的声音有时候都是像火一样的东西。
  御风而行,总算可以将一部分多余的热量从身上剥离,抛到后面去。虽然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杯水车薪的滑稽感觉,并且一旦停下来铺天盖地的酷热将会依然如故,但是,暂时如法而行,也可以减轻现时的苦闷与焦灼,就像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在疼痛,装腔作势地叫唤上一两声,再用嘴去吹一吹,缓解疼痛感觉的作用可能有一些,心理暗示的作用恐怕要显著一些。不过,有文化的人都知道,热力学原理告诉我们,驾车奔驰得到片刻清凉要以消耗燃油和机械磨损才能得以实现的,内燃机工作的时候产生的废气会让大气继续升温,虽然十分的微弱,却是有的,集腋成裘,地球气候就是这样变暖的。以消耗能源作为支撑的人类活动,功过大概无法相当,后患一定是无穷的。但是,地球人都有恶习,都有贪图享乐的心理共性,这是人类无法自我克服的弱点,也是人而为人自身难以超越的精神困境。
  又一个月中时日即将来临,显得百无聊赖且空旷得寂寥的,有时候竟然是夏末秋初的天空。在人的心里,几十个秋天的优点早已经集结在一起,但那样的秋天就是迟迟不来,非但不来,酷热与焦灼反而变本加厉。人的心理习惯中,有一种“一边倒”的情绪效应,比如本已经热到极点了,好不容易等到那个留恋不去的“金乌”终于西坠,在人的视觉和触觉上造成的双重凌虐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出人意料,西边天空那只“金乌”的缱绻、缠绵好不容易得以断绝,回首东望,突然发现东方天空又多了不甚完整的、却是明晃晃的“玉兔”的那张脸庞,不用说,那是太阳的另一副面孔——原来,过分热情的太阳刚从西边下去,又变着法儿从东边上来——那张脸庞的明亮程度虽然远不如太阳的,却也足够让人心惊了。每至此时,谁能想到那个东西会有“瀚海浮璧”、“月华如水”那样温柔且优雅的韵致而不是让人感到炎热的!由它产生的联想依然跟苦夏有关,觉得那轮月儿依然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也许,“一边倒”的心理习惯早已经遮盖了月亮本来还有的宁静与清凉的意境。这也难怪,晴朗的夜晚一般都象征着晴朗的明天,而明天又将是极端酷热的,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焦灼不安,怎么能不让人对着不甚丰满的月略皱眉头!
  虽说已是初秋,真实的天气远胜于盛夏。再说,盛夏艳阳对人这样煞费苦心的“关照”也太委婉含蓄、太曲折离奇了。
  从城西出发的时候就发现东方天空那个早早来到的明晃晃的大半个东西了。到了城东,逃离了楼宇的重重围困,可以在农舍与田园中放眼了。也无风,御风而行的“风”随摩托车的停止而消失了,热浪就像早早设下埋伏的贼盗一样狞笑着、呐喊着从四面围拢上来,将人紧紧搂住。无法不感到燥热,无法不感到焦灼,落进热浪里跟落进水里竟然有相似的感觉,竟然也会高高抬头,仿佛要从酷热的深湖里探出头去呼吸一些清凉的气息好把命救下来。这一抬头不禁让我大吃一惊,这一惊简直非同小可:升上天空的大半个月亮去了哪里?
  真的看不到月亮的影子,这是很奇怪的。晴朗的天空纤尘不染,月亮怎么这么快就不见了呢?从城西到城东,勉为其难的三公里路程,应该不是造成丢失天象的地面位移,更不会发生诸如“乾坤大挪移”那一类荒唐的事情,可是,月亮居然不见了,这是有生以来不曾遇到的,也是闻所未闻的。阳光照见的部分月面和不能照见的部分月面之间的界线肯定是存在的,跟三十八万公里直线距离相比较,三公里路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我御风而行三公里的路途上,一定经过了月面明暗交界线在地面上的投影,可是,这话说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难道世间有如此奇巧的事情,那道明暗分界线恰巧让我遇到并且亲自跨越了,区区三公里距离之间,月亮从可见到不可见,这样的运气和机遇到哪里去找——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人驾摩托车行驶三公里,正好经过了月面明暗临界线,并且,那一刻的月亮背面的颜色、形状正好完全融进了傍晚时分茫茫的晴空,谁相信呢?简直是惊天奇闻!如果这个消息再让某些诗人听到了,未知将会激发何等豪迈的诗情!设若是某位哲学家听到了这个消息,定然会发表一番高谈阔论,他一定会给人讲量变与质变规律;假如有一个科学家听到此消息,他肯定会大讲相对运动与概率,然后摇身一变大放才情而成为一个临时诗人,大谈机缘与奇迹,进而慨叹宇宙、感怀人生!
  以上,即便都是假设和联想,但是,我亲眼看到的天上奇观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总不能欺骗自己,我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而篡改铁一般的事实。夏末秋初的一个黄昏,天热得简直要让人发疯甚至疯狂到将要跳入河中,而代表炎热晴夜的大半个月亮突然之间不见了,也许是一个偶然的错觉,不必大惊小怪,不论天上发生多大的事情,地上的人看到多么伟大的奇观都不能改变酷热难当的天气,远不如继续御风而行更加现实一些。
  几分钟以后又回到城西。
  月亮还在东方天空,还是不甚丰满的大半个,还是明晃晃的——确切说,比先前更亮了一些。我想,也许只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个天象奇观,应该让它成为永久的秘密。再说了,茫茫宇宙间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天文变化或天象变化,那些变化过程和变化现象不一定全让人看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个别人看到了,说出来谁会相信,这样的“发现者”不被人看做“疯子”还能看做什么,再引申下去大不了就是“神经病”、“狂妄之徒”之类,有什么意义。万里无云的晴空,数不清的热不可支的人,几分钟时间,三公里路程,就你一个人幸运地看到了那么奇怪的事情,月亮忽来忽去、忽有忽无,简直是痴人说梦,对“发现者”最鄙夷不屑者恐怕还会反唇相讥曰:“蜀之鄙,有二僧……”知识更加渊博的人肯定还会有一番“两小儿辩日”的讥讽之论。总之,听者的脑子一定比如火秋阳的炙烤更加难受,更加糊涂,他的内心会比做贼被人当场抓住更加沮丧、更加后悔、更加难堪,最终,他的身上会产生崩溃性的结局。因而,不如不说出来,让这一切自消自灭,即便自己遇上的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但没有证据给别有用心而尖酸刻薄的人看,也没有现成的、完备的理论支持,说了等于白说,不会成为权威,更不会成为先驱,这个世界早已经习惯了一种模式:在所有新发现之前,必须要有先例、权威、经典之类,必须首先具备证明发现的机构和组织,必须有人组织考察论证,必须有人颁发证书,必须有人划拨经费,必须组建考察团,必须有一个特殊人物的特殊神经等等。对于“发现者”本人来说,必须首先具备浩如烟海的旧发现,然后,必须走完现象、过程、论证、结论等路程,不具备这些,这样的“发现者”不“当”神经病人谁“当”神经病人!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是真的,这也是很悲惨的,寂寞的为什么总是圣贤!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人们在废墟垃圾里发现的,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原来是个“聪明的剧务”谁又能相信;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夜巡》没人出钱购买而让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穷困终生;为了弄清楚谁在围绕谁转动的问题,伽利略死了,哥白尼死了,布鲁诺死了;牛顿晚年突然相信神灵了,经典物理学发展历程从此画上一个明确的句号。在世人眼里,牛顿本人从此也与神灵“同行”了,非但如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为这位卢卡逊数学讲座的第二位教授戴上了一顶“堕入客观唯心主义”的“帽子”,牛顿头上科学家的光环开始减色了;伟大的建筑大师高迪设计的公寓“文生之家”至今无人能够认识它的建筑美学价值;中国明代的画家徐渭到了晚年的时候太需要有人买他的画了;至于梵高——真不好意思,又要说到梵高了——他晚期的画作画面中出现了大量阴森可怖的黑色,有人就据此推测画家到了生命的晚期可能精神失常了,可是,谁又敢承认,谁又敢相信,一个正常人到了正常的晚年,他的心理活动特征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巨变的。应该说,在梵高有生之年的后期,他的色感觉能力下降了或者严重改变了,他一定把黑色看成了别的什么颜色,不管他看成什么颜色,那一定是画家最喜欢、最常用的颜色,那是他认为最能表达他内心感受和种种愿望乃至生命冲动的颜色,那应该是代表他基本生命意识的颜色!对于梵高来说,当时应该有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联合起来对他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很遗憾,当时那个世界无人能做、也无人想起做那件事,梵高死了,一切科学实验都找不到关于梵高物质生命的活体证据了。
  不过,还有一个人他还活着,他就是继牛顿主持卢卡逊数学讲座300多年之后的第十七位主讲讲授斯蒂芬•霍金,他是英国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他得了一种怪病,脊髓侧索萎缩症,无法运动,不能说话,但他还在思考,关于宇宙本末的思考。现在,人们有义务把没有关注梵高的缺憾在霍金身上很好地弥补,同样很难知道谁愿意做这件事情。假如我们明确地知道霍金正在思考什么,而且他正在思考的内容和人类的未来密切相关,人类为什么不想更好的办法和他沟通,或者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弄清楚霍金大脑里的思维活动?引申而言,曾经有若干高僧大德像佛祖释迦牟尼那样安详圆寂、宁静离世,那么,谁有理由断言人的生命没有更为理想的过渡方式和延续方式?谁敢否认人的生命会像佛祖和众多高僧那样平静地从这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这些想法更加疯狂吗?的确,因为这些想法彻底颠覆了人的思维常态和固定思维方式!那么,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虽然这样质问,我并没有想要证明自己是圣贤的意思,我只想为无数的圣贤鸣不平。
  真正的夜晚来临,天地之间终于有了一丝一缕弥足珍贵的自然清风,刚刚吹临人的身上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人的心里大抵只会产生同一种想法:这是无比珍贵的上天之恩!
  大半个月亮也很明亮,那个劲头好像在说它一定要亮到发疯。热得快要发疯的人已经得到了凉爽的享受,已经变得和蔼平静,于是,大半个月亮就不再代表白天太阳未尽的余威,只有在清凉之风吹拂环宇的时候,人们才会重新认定月亮依然是富有诗意的。至于它正反两面临界的投影在地表三公里距离之内曾经出现过的天象奇迹,因为也许仅仅是我一个人看到了,那么,就让它成为永远的秘密吧。
  2013-8-19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9-1 13:4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