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西藏盐井[原创]

2021-12-28抒情散文木祥

木祥盐井是我们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个乡。盐井乡的下面是澜沧江,上面是梅里雪山山脉,所以,它给我的印象是立体的。到了盐井,我知道了,云南到达西藏到底有多远。到盐井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左右。已经是四月中旬了,盐井的田地里,小麦还没有黄。因为地处……
木祥   盐井是我们从云南进入西藏的第一个乡。   盐井乡的下面是澜沧江,上面是梅里雪山山脉,所以,它给我的印象是立体的。到了盐井,我知道了,云南到达西藏到底有多远。   到盐井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左右。已经是四月中旬了,盐井的田地里,小麦还没有黄。因为地处澜沧江边,盐井土地不多,而且都是梯田。街道短,两边都是藏式矮房子。比较大的现代建筑是“盐田宾馆”,也只是三层楼房。街道上都是泥土路,四月的风让这里弥漫着风沙。有藏民从街上走过,有做生意的四川人在不停地吆喝。有个菜市场,卖菜的门面,只有三十平米左右,菜的品种不多,且不太新鲜了。听声音,菜老板却是云南人。盐井的物价:百货与云南差不多,蔬菜贵得多。   盐井是因盐而得名的。   旧社会,盐是非常珍贵的的东西。特别是西藏,由于交通不便,外地盐难于运输到西藏去,所以,盐井成了西藏重要的食盐供应地。盐井出产的盐,远销到西藏的昌都、林芝、察隅地区,云南的迪庆、丽江,四川的巴塘、理塘和木里等等地方,也都食用盐井的盐。盐井在滇、川、藏地区的知名度,除了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以外,与盐的名气关系极大。   盐井与丽江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说到盐。盐井与丽江距离较近,而且,丽江同样需要盐井的盐。早年,丽江木土司认为盐井不但是云南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而且可以通过盐的出产和运输控制西藏的部分地区,所以,便派大批纳西人进驻盐井,一方面保护丽江马帮顺利通过西藏地区,一方面在那里开采食盐,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   至今,盐井的产盐者,大多数是纳西人。   我们一起到西藏考察同志,有一部分是纳西族,他们着重了解纳西人在盐井的生产生活情况。考察得知,盐井的纳西人,都学会了藏语,适应了藏区的日常生活。现在,盐井除了四十岁以上的纳西人能说纳西话以外,年轻的纳西人,都不会说纳西话了。但是,这里的纳西人,都知道自己是丽江木土司的后人,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丽江。   这一天,时间虽然比较晚了,但盐井乡政府还是为我们开了一个坐谈会,介绍了盐井纳西人的情况。盐井乡的乡长是纳西人,书记是藏族,副乡长是外地干部。在介绍乡里的情况的时候,乡长书记都推荐副乡长介绍情况,后来感觉出来,原因是外地干部汉语说得好。副乡长操四川口音,他说,盐井分上盐井和下盐井,上盐井藏族多,就算是纳西人,也信奉藏传佛教;下盐井纳西人多,信奉的是东巴教。从整个盐井的情况来看,这个近一万人口的乡镇,纳西人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   第二天,不忙向西藏拉萨方向赶,先看盐井怎么产盐。   盐井在澜沧江边,得走一条便道。这条便道只有三米左右宽,单辆小汽车或农用车可以通行,只是会车比较麻烦。且路下悬崖峭壁,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坠入滔滔的江水。好在路不远,半小时就到了,到了江边,远远便可见盐田。所谓盐田,只是用木杆在陡峭的山坡上搭成上平下空的架子,再在上面铺上灌木,垫上土,铺上细砂,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沙地。纳西人再把盐水放进这些盐田里,任其渗水,盐水渗干,便是盐了。   盐井不多,只看见四五口,有的三四米深,有的深达五六米。那些盐井里热气腾腾,汩汩冒着温热的盐水。盐井都在江边上,与盐田相距几百米。盐井里的水,过去都是靠人背到山坡上的盐田里的。背盐水的路不好走,盐田旁边,都是险峻的栈道,盐田之间便用这种栈道连通。背水的纳西妇女,要从江边的盐井里把盐水背到盐田里来,栈道两旁,到可见背盐水女人们穿坏了的胶鞋,背盐水用的绳子、水桶,都放在盐田架的下面。   据介绍,两年前,盐井人都装了抽水机,再不用纳西妇女背水爬山。只是偶尔看到两个女人们在背盐井水,一问,都稍能懂汉语,她们都说自己是纳西妇女。再与她们说起丽江,两位纳西妇女都觉得“丽江”遥远而生疏.不只是这两位纳西妇女,对于这里的所有纳西人来说,祖籍地成了一个陌生的词.他们只是从老人的回忆里记住了有一个地方叫丽江,但他们最终没有继承住纳西语言、纳西服饰、纳西建筑......盐井的纳西人,多种生活方式都与藏族人接轨,在盐井,历史造就了纳西和藏族水乳交融的特殊的民族文化......   继续与这两个纳西妇女交谈,她们说,这几天井里盐水少,用抽水机划不来,便用人工背。这时候,她们已经背干了盐水,便坐在井边休息,等盐水再冒出来,她们又开始着背。这两个纳西妇女说,在盐井,制盐的事都是女人来干。男人们的任务,是用骡马把盐巴装袋,然后驮运到盐井小镇的盐市上出售,再由盐贩子把盐巴卖到邻近的藏区… …   从前到过盐井的同志觉得有些可惜,现在这里的盐水,不用人背,而是采用抽水机。现代机器使劳力节省了,我们却看不到从前的生产情景。在盐井,恰恰是纳西妇女大规模的背水队伍,让到达盐井的外地人感动不己。是的,一种古老的生产文化,随时都可能会因机械化的发展而消失。一块让人神往的土地,一种让世人觉得有些悲壮的原始的劳动场景,不用装饰的原始的劳动文明,将离我们远去。这和盐井的纳西人之于祖籍地一样,他们从老人们的回忆里记住了一个地方叫丽江,但他们最终没有继承下纳西语言,也没有返回丽江的理由。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这些木土司的后裔们,与这里的藏族同胞水乳相融,造就了一种让世人瞩目的民族文化。   这便可能是机械文明和社会变革给世界带来的进步与尴尬。
中国西藏信息报道: 西藏盐井可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帕奈博士认为,西藏自治区盐井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极好,很容易被批准。22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获悉:5月15日,帕奈博士即将离藏前夕,他在与自治区旅游规划专家组专家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交换意见时提出了这一观点。 西藏日报
By 刘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