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藏在诗卷里的家乡

2021-12-23叙事散文蓝印花布
一直觉得很幸运,因为姑苏城外的西津桥镇(枫桥镇)是我长于兹、求学于兹、工作于兹的家乡。年幼时生活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漫步于断简般的石板路,总是感觉到那青瓦白墙的古旧房屋、拾级而上的斑驳小桥,成就的还是水乡湿湿的温婉气质。然而,小镇还有山,……
 一直觉得很幸运,因为姑苏城外的西津桥镇(枫桥镇)是我长于兹、求学于兹、工作于兹的家乡。年幼时生活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漫步于断简般的石板路,总是感觉到那青瓦白墙的古旧房屋、拾级而上的斑驳小桥,成就的还是水乡湿湿的温婉气质。然而,小镇还有山,附近有独立突兀的郁郁何山,远眺西面山连山山接山山环山。那些黛色的山峦,每当夏日傍晚的时候,总会活泼泼地挂上一条缤纷的彩虹,小小的心里便向往着那些个地方,渴望着有一天能沿着门前那条东流的枫津河逆流而上,走到山那边。   待初通文墨的时候,老师带我们走进西部山岭,在那些高古清幽的荒山上,我见到了裸露的石头间偶有一个池一小池很浅的水塘,奇怪如此清浅的小塘里怎会有“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小鱼,它们从哪儿来?游到哪里去?这一种神旷意达的空灵美,让我记住了山岭的名字:寒山岭,依稀记得老师说古时的名贤雅士们爱来此地。名士们?都是些谁?我便不清楚了。总觉得家乡的底蕴很足,历史很久,象那流过门前的水一样,悠长得永远也流不完似的,而无知的我总在河的下游,不知如何走到源头。   这样的心置搁了多久?直到读到徐卓人老师写的《名士之山》以及《枫桥地方文献汇篡》后,才知原来那西部的一山一水历史上竟有那么多文化遗存,原来家乡大地上展开的那幅纵横偃仰的山水画,卷起来是一本沉香蕴藉的诗文集!   这卷轴的主角是由支硎山、寒山岭、皇宴岭、谢越岭、花山、贺九岭等蜿蜒而来的山岭组成,仿佛一组屏障站在家乡的最西边。江南水乡多的是水多的是平原,何以在这太湖东岸苏州城西竟散落着如许的山岭,是不是大地也不想一直平坦如砥?这些逶迤起伏的山岭不高不陡不奇不险,安祥宁静,它们没有北方大山的千军万马之势,也没有虎丘、灵岩山的脂粉气息,甚至都没有承接南方山体的清秀、峭拔,而是烟云水气般地裸露着,低低地毫不掩饰地扑伏着。为阴柔之美的水乡小镇凭添了一份阳刚!“夫石者,山之骨相也”,那些花岗岩的山石,并没有因为水的恣意而被冲刷得玲珑剔透,甚至也没有单块突出的伟岸挺拔,但群体却显出了山的奇阙,在幽草相杂中多了几分神骨的清峻和不羁,有着独树一帜的气概。明代杨循吉说,“譬之于士,亦岂以狂狷为非材也哉?”,这真是一个妙喻!

  若说以石喻士,可称狂狷之士的又与此山相关的唯“六异先生”了。六异者,何人也?故宋王孙,赵宦光之父,他的“六异”(“室无器、堂无客、衣不制、食不庖、庭不剪草、席不除尘”)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赵宦光(公元1559-1625年)是明代万历到崇祯时期的著名文人,精六书,工诗文,研音韵,善书法,创草篆。其父去世,赵宦光买山葬亲,庐墓高隐,疏泉凿石,他买的就是寒山岭。举家迁移居住在山上,纵心尘外,著书自娱,夫妇唱和,竟不知人世间何乐可易碧山一笑。想来,逸士相山,也在于物以类聚吧,只有中意的山才会归隐倘佯。于是,隐士和山岭之间,一边是享受山林之怡、林泉之乐,一边则留下轻盈飘逸、空灵隽永的诗句。“谢晏诸岭枕其盎,白马众流环其腰”,看看,赵宦光对居住在寒山岭是如何地欣喜逍遥和潇洒。他常常流连于山间而不归,有人问他,遇到谁了才不归呢?他笑而不答,只背诵李白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于是,后人有幸,今天我们能读到赵宦光夫妇写的一本本诗书集,《寒山蔓草》、《寒山帚谈》、《寒山卷草》等,从文字中看到当初文人墨客酬酢唱和的枫桥西部山岭以及赵宦光夫妇潜心嵇古的心得。       《泉上客问》
    一片崩腾雪,花飞夏亦寒。
    画中疑未有,终日挂檐端。
  赵宦光在峭立的石壁间,凿山引泉,形成了“千尺雪”的美景,对于自己引天然而成的创造,比起文人叠石理水建园林那心情自是骄傲和美得多了。所以,他反客为主地说,画上好象并没有这一片奔流的泉水,怎么终日挂在家门前呢?
 
       《山家》
    整日枉烟萝,松泉鸟语多。
    到此已忘世,更探知若何。
  久居山里的世界自然是听松泉鸟语而悠然意闲。这样的山家,正是赵宦光所追求的。如此想来,赵宦光的隐山遁山,不仅仅只是守孝,否则不会连同他的儿子赵子均夫妇,都一直生活在寒山岭中,直到去世。而正是他的所在,使得支硎、寒山一带在这一时期成了畅聚名流的山岭,多少高山流水客,曾在此听玲珑水声!以诗文而聚收入他《寒山蔓草》一书中的竟有七、八十人,以至于后来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前来,每次都流下笔墨诗句。当好风雅的皇上老儿乾隆看到眼前一幅“春晓宿雨收,千嶂泮轻烟”的情景时,脱口而出:“凡夫果不凡(凡夫是对赵宦光的尊称),即境知神仙。中心以藏之,句留苍岩间。”   神仙是没有的,但雅士们生活在山水自然间,啸傲烟霞,都让人忘了今夕是何年,那岂不是天上人间?用句现代话叫做:幸福指数相当高。赵凡夫的侄子善基有《过寒山》一诗,为我们确切描绘了那一幅山中别有天的图景,简直都有禅意了。诗云:
    为有浮云癖,幽居泉山中。
    寒尽树杪涧,清动岭头钟。
    山鸟当人语,岩花入座红。
    梵音何处出,隔水问樵童。
  要说禅,在寒山岭一带必然要说到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支遁(约314—366)。支遁的时代,一直是我喜欢的时代:有放达文雅的名士,流淌着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的气度。赵宦光曾有禅诗《支公石室》:
    世界淡于水,人间沸似汤。
    山中有石室,无复识炎凉。   这支公便是支遁。支遁是魏晋时期的名僧,“清谈”名家。他既精《庄子》,又通般若。晋代的清谈,融入玄、儒、佛、道等学说或从思想上立说,或从思辨角度阐述,或从语源上立论,被认为是士大夫之间一种精妙的高智力活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不少支遁作为清谈名家的故事,其中最显现个性魅力的是养马放鹤的故事。一次,有位朋友嫌支遁养的马不韵,故意放跑了他的骏马,支遁非但不恼,还笑着说:“我爱马,爱的是马的神骏,在别人手里养的与我养的马一样神骏,都是一样的。”鹤小的时候,翅膀长,支遁怕鹤飞走,剪去了鹤的羽毛,他看到鹤低垂着头,有懊恼之意,便等鹤长齐羽毛,又放走了它。旁人不解,支遁说:“鹤是冲天之物,怎么能听凭我们耳目玩赏呢?”这两个小故事都毕现了支遁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名士风采。   这石室便在支硎山。支遁是开山鼻祖,山名的来历都与他有关。山上,现依然留存着关于他的石室、石门、寒泉、马迹石、放鹤亭等古迹。支遁有诗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温手”,既描写了他在支硎山一带富于情趣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又构造了悠游闲愉的氛围。而石室、寒泉仿佛是个意象,是他为修习道家“清静自在”、佛家“般若清静”、儒家“清心寡欲”养心务必先清心的环境要求。或许,正是枫桥西部这些简和空漠的山水滋养了这位佛道一家的晋代高士。   山以人传,当支遁的名字和风采流传在枫桥西部的青山碧水间时,这些山岭也有幸,因着这位名僧的存在而有了别种的意义。如果说赵宦光聚集的是同时代的文人墨客,支遁在此驻足建庵,吸引的不仅是当时的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人,更是历代的名流贤士,乃至帝王将相,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这些前来觅迹膜拜的诗篇中,我们看到,唐朝做过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置身观音山,寒泉濯巾犹带庭尘;刘禹锡在报恩寺,怀想的是“王谢昔曾游”;刘长卿傍晚时分游支硎,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总是同行同游,夜宿山寺,幽想支公看尽寺锁双峰,峰抱池光;元代的郑元佑身登南峰,到来顿醒红尘;明代的高青丘畅饮寒泉,“一礼支公影”后,还要问支遁,这里与你后来到达的沃州相比,哪个更好啊?而同代的书法家王宠在看到峻秀的支硎山后,远忆道林辈(道林为支遁的字),低头礼数峰;清代的吴梅村山斋听雨,吟咏出“一峰当止观,万象逼孤清”……   支遁是僧人,可在典籍中给我们的感觉更象个名士,有趣的是,以后来支硎山的,既便是僧人,也脱离不了名士气息。后来者如唐朝的皎然、清朝的苍雪均是诗僧。怪不得徐卓人称这些山为名士之山,真是太确切的称呼!在他们的诗里,风景中总是隐含着禅意,皎然《宿支硎寺上房》写到:
   上方精舍远,共宿白云端。
   寂寞千峰夜,萧条万木寒。
   山光霜下见,松色月中看。
   却与西林别,归心即欲阑。   在这一幅冲淡清空的支硎山月色图中,山是冷的,心是静的,确有几分“与松云为偶”的参禅悟道般的清境。只是为什么这里会聚集着历代名士或者诗僧呢?   我们看一下,从支遁开始,支硎诸山就是与佛道两教相连,在1600年间建起了支硎山中峰建寺、报恩寺、花山翠岩寺、寒山天云寺、高景山白鹤寺等等寺庙。而佛教寺院总是喜欢建在幽静绝美的自然风景之地,于是,这些风景吸引住了历代的高人逸士,他们将脚步毫不迟疑地停留在此。再想象一下,当你走累了,看到山上天然平台一样的石头时,舒舒展展地仰卧在上面,眯起眼,那些云啊、树啊、鸟啊,仿佛都是你的邻居了,与你一起休憩着,是不是特能把生命深处那种野朴的欲求勾起?   如果这时节,再遥想到中峰寺的苍雪大师当年的题画诗: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还没下完,人已空,生命已归虚无,而输赢还没定论,这又有何可执著的呢?如此一想,是不是隐逸之心顿起?还是潜山归去吧。我想,真正的高人逸士,也许只有山野林泉,才是他最适宜的栖身悠游之所吧。于是,一代代的隐逸之士不息:郑若庸、徐枋、余怀……
  山川依然是那个山川,古典的山川已随一个个逝去的时代而沉沉睡去了。如今,一个集秀水、灵山、幽林为一体的龙池风景区横空出世。而我这个枫桥的不肖女子,为圆年少之想望,纵情打开昔日的珍贵诗卷,细细欣赏游览了数日。现在已是夜阑人静,请让我将它轻轻合起,让它回归古典。只是不知它的水光云色、云影月晕里,是否有我这个不肖女子留下的涂鸦之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