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陌上绿阴有柔桑

2021-12-23叙事散文高迎春
陌上绿阴有柔桑鲁北平原上长大的孩子都知道,麦稍刚刚见黄时,就能吃到乌紫、嫩白的桑葚了。桑葚为聚合果,分乌、白两色,故《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文武实”。桑葚不耐贮存,比起几乎同时成熟的麦黄杏儿来,价格总是相对便宜。母亲善过日子,赶集时甭猜,一准……
        陌上绿阴有柔桑   鲁北平原上长大的孩子都知道,麦稍刚刚见黄时,就能吃到乌紫、嫩白的桑葚了。桑葚为聚合果,分乌、白两色,故《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文武实”。   桑葚不耐贮存,比起几乎同时成熟的麦黄杏儿来,价格总是相对便宜。母亲善过日子,赶集时甭猜,一准捎桑葚回来。放学回家,见了人均一份的桑葚,书包没放稳就狼吞虎咽吃抢食。姐姐是民办教师,吃桑葚前总再用温水清洗一遍,兰花指捏起把儿,放在嘴里轻轻一捋,就将葚实与把儿分离开来。品尝时的文雅,令我和兄弟们自愧弗如。   从小知道称大椿树为“椿树王”,母亲却说这是椿树得了桑树的功。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掌权,刘秀被迫逃亡。一路上饥寒交迫,历尽艰难。幸亏用桑葚充饥,才未饿死。后来刘秀东山再起,始建东汉。感念桑葚救命之恩,在金牌上御笔“树王”两字,命大臣去桑林钦封。不识桑树的糊涂大臣,错把金牌挂在了椿树上。从那以后,人们就管椿树叫“椿树王”了。功劳被椿树得了去,桑树自然生闷气,至今树皮多有开裂,就是被这张冠李戴气破了肚皮。听了母亲讲的故事,曾留心观察过桑树,发现树皮确有细密的浅裂。或许,人们正是缘于此才演绎出这传说来的吧?   村西南角靠近土围墙的一户人家,闲散地里尽栽桑杏桃梨果木树。村里有位女子,羡慕其鲜果不断而选择嫁给此家之子,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一段佳话。因此,村中栽植果树之风渐起。逢到桑葚成熟时,谁家孩子馋了,大人拿钱找上门去,人家总是半卖半送的给。日久天长,成就了庄里庄乡好人缘。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行走在鲁北平原上,仍可见一片片一人多高的桑田,其中有的杆秃似鞭,这便是古人描述的“柔桑采尽绿阴稀”了。母亲现在居住的屋前,有一株叶大似掌的桑树。逢到乌紫的桑葚成熟时,时常引得路人驻足观赏。早晚空闲,我便跐凳攀摘给母亲吃。桑葚富有营养,含糖、鞣酸、苹果酸、脂肪酸、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等,补而不腻,能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火。长在桑条高处的桑葚够不着,便情急摇树,一时葚实如雨。捡拾之后,常留紫痕星星点点在地上。据李时珍介绍,桑树类分四种:叶大似掌而厚为白桑,叶片较薄的为鸡桑,先出葚后生叶的为子桑,叶尖而长的为山桑。如此比较,母亲栽种的这一棵,凭叶无疑是白桑了。夏日里,在似盖的绿阴下纳凉,心中自然清爽。令我联想起“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初中时候,曾偶尔听到路旁玩耍村童天真的对话。男孩说别拔别拔,这是葚子树。女孩停住手说行,等长大了你可要爬上去给我摘葚子,以大人自居的我,听后哑然而笑。风雨岁月四十年晃过,回想这桑前童话,自是感慨另一番。假如那株桑苗还在,注定郁郁葱葱在路旁。匆匆的行路人,有心者或许会投去一瞥赏识的目光,从心中叹一声陌上绿阴有柔桑的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