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瓦当外的尘埃

2021-12-23叙事散文牛旭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1 编辑


——追忆尘寰里我陈旧的时光牛旭斌艳阳高照玉树临风的盛夏,让一个时令不安的不是聒噪的蝉鸣,而是金黄的麦子铺在打麦场上,挂碌碡的夹耳子在场上碾动的声音,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41 编辑 <br /><br />
——追忆尘寰里我陈旧的时光

牛旭斌

艳阳高照玉树临风的盛夏,让一个时令不安的不是聒噪的蝉鸣,而是金黄的麦子铺在打麦场上,挂碌碡的夹耳子在场上碾动的声音,麦子喂入脱粒机,干燥的麦秸被嚼碎、饱满的颗粒飞转的声音。
  声音挟带着尘埃。那纷飞在场上的麦衣,脱离了麦穗的衔系,在白花花的阳光下,慵懒地躺着。衍生的尘土,洞穿寰宇和大地,黑夜与白昼,包裹着前世,牵绊着今生,逾越极地,横跨经纬,顺着时光颀长的轴线,轻吟,漫舞,飞纵。
  陈旧的时光,是轴线上一段伴随我相濡以沫,举步姗姗的时光。它在寨子的四周弥漫,又与我擦肩而过。在我彷徨、成长的岁月,我蹉跎了青瓦的寨子,亦让我告退了那些陈旧的时光。
  距家几步之遥的地方,堆满我眼睛的是一堆风雨剥蚀的瓦片。这好比母亲的忧郁,常陷在生活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痛苦,彷佛砍伐的树木渗出浓郁的汁液,淋漓,新鲜,生疼。那残破的,碎裂的旧瓦上,也鲜亮地生长着新的伤痕。它在去年的灾难中,从房子上溜下来,摔得面目全非,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棱全角齐。它们都被父亲小心翼翼地收拾起来,在空闲地方一圈圈一层层的码放整齐。许多家里也拆房,但都把瓦片用拖拉机拉到山沟里倒了。父亲可惜地常说:“丢不得,丢不得,那是祖先费了多大劲才攒的基业呀,咋能轻易就扔了”。一些人听了父亲的话思量一番,又把瓦片捡拾回来。寨子里,随处可见这些暗灰色的瓦片。瓦片上面,或长着苔藓,或带着泥巴和草芥。
  它们附着着一切的简单和简单,包容了所有的朴素和朴素,蕴含着无尽的原始和原始。作为祖先建造一座房屋的基本材料,它的质地带给了几辈子人冬暖夏凉的宜人环境。它从很远很远的黄土地里,由亲人用箕或篓背回家,炮制成粉末,碾碎,和泥,揉捏,制作成土坯。放入土窑中烧制。烧一定的火候后出窑,土坯脱胎换骨变成了瓦当。仔细地端详经这复杂的程式,酝酿得来的东西,我不能只认为它是瓦片。而是祖先文明的证明。
  他们在漫长的思考中,在寻衿觅食的过程中,也在发明和创造一种种建设家园的方法。来自于土地的泥巴,经过火的锤炼,最后盖在房脊上,避风,防晒,遮雨。荫及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这让我想到无数含辛茹苦的乡亲,包括我幼年时寨子里的伙伴。他们有的永远在黄土地里挣扎,最终像泥土一样,质朴,平庸,冬播夏收和夏种秋收;有的远征他乡,拼命流汗,经历了命运的重创,在生活的底层做着日复一日养家糊口的活计;有的穷尽一生仍未获取好的运程和结果,譬如久长的婚姻,建一座新居,或者说拥有一个完整祥和的家庭。他们得到的多,也失去的多,看见的多,也隐藏的多。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岁月深刻下的痕迹。他们沧桑面容下的微笑,是炎热疲惫的时候坐在了绿荫下,是寒冷的时候觉到了阳光煦人的温暖。他们懂得赚取、知足和感恩。他们大都身怀绝活,除了种庄稼以外,农闲时节奔走四方,具备着另外的一种谋生手段。这是新时代持家立业必须的技艺,其中曾让我的童年最为羡慕的就是泥水匠。过去的土房子,主要由土、木头、瓦等材料筑造。泥水匠是一个十分吃香的职业,口碑好的泥水匠经常带着数十个徒弟走东庄过西庄,一年到处给人盖房子。这是在农村出现的第一种以本事吃饭的人。谁家要盖房,先要备厚礼登门请匠人,准备好材料,约好时间,方才开工。匠人为谁家盖房,做的是造福的好事,谁见了匠人都喜欢,说好听的话,装烟,泡茶,坐在桌子旁吃饭,炒菜,下酒,享受优厚的殊遇。我就曾幻想自己的未来,能是一个技艺超凡的匠人。时过境迁,生硬的现实,仍把我置于理想的一端。
  站在屋檐下,小院便是我的彼岸。它的头上没有瓦当,它喜欢融入风雨,阳光和雪霜。
踩着地上缄默的泥土,我认定这是曾经高蹈的尘埃。在那个繁华又热闹的小镇,冷寂又偏僻的寨子,每年都有生命不幸地转化为尘埃,最终入土为安。那些把全副身心交给土地和村庄的亲人,也都寂灭于病老穷愁,灾害祸端。我的祖母曾是寨子里高寿的人,许多人说这是伯父和父亲孝顺的结果。祖母走后,麦地里的麦穗长成了麦青,寨子里最后一个捡拾麦穗关心粮食的人走了。亦带走了传统节用的习惯和地上洁净的尘埃。
  但我惟独认识不清楚自己,糟糕得一败涂地。我终究未能做成一个匠人。夙愿落空,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识透青瓦遮蔽的村庄之前,瓦当已退出了主导历史的舞台。像我心爱的伙伴,一闭眼离开了人间。我持续着阵痛般的空虚、恻隐和心悸。时新的水泥洋房,瓦当排不上用场。木匠、泥水匠等工匠面临失业,我说不上,这是时代更新的超速,还是物质文明的落伍,抑或是潮流的洪涌?但追问和答案已经无关重要,甚至是毫无意义。望着一阵阵被风掀起的尘埃,很多人都会想,我们的归宿又在何方?
  没有方向的少年,跟着尘埃的影子奔向青春。日子是接连不断哭笑不得的事情串起来的光阴。在我们试图的捉摸中,像雾像云又像风。生活的悲喜交集,苦辣酸甜,个中滋味着实让人难受。许多时候,我们渴望自己长着一副翅膀,能够在天空自由地飞,我们渴望看见天堂,那里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我们渴望回归大地,欣享那生命的低调姿态和安稳之感。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常看见房子山墙上的一个亮窗里,透射进来的强烈的光线,是那么有型有力和锋芒毕露。地上扬起的尘埃,在那明亮的光线中舞蹈,一束束,一缕缕,在跳跃中凝聚,在舞动中升腾。我是从内心里迷恋这一份光的。它温煦,敦厚,耀眼,让人心如明镜。若是没有这束光芒,尘埃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根本都不知道。向来,我对抽象的,不具体的东西,缺乏认知的敏感。
  能够理解这些玄幻、缥缈乃至虚无,具有哲学和宗教意义的词汇。是在我真正地喜欢上诗歌以后。它培养了我的想象力,拓展了我僵化的思维。我开始注意并观察天与地,在这样两个维度间,那些繁忙的事物和轮回的情节,一点点让我动情,潸然,六月的乡村道路上,我做在拉满麦子的拖拉机上,为四只鸟儿跟随我飞而欣喜若狂。而就在这个二维的尺度之间,尘埃进入我的眼睛,目光和视线。我细细地注视过它的生命,我宁愿相信它具有生命,它飘起,飞舞,降落,覆盖在草丛间,花枝上,房顶,屋脊,山峦,麦田,河岸,还有一些尘埃,跟随河流而走,远远地离开起身的故乡。从那以后,我的心绪变得脆弱。脆弱的年代,我的人生随之转机,去了一个陌生的异域。我广泛地接触文学、哲学、宗教学和国学。学术加深了我对尘埃的理解。人生若尘埃,迅即而来迅即而去,把握艰难蹉跎容易。从空无中起身,从尘埃中举步,在顺其自然中追寻生命的逻辑。
  那些时光我坐在兰大校园的丛林里,看蓝蓝的湖水静如处子。我依偎在图书馆林立的卷宗柜,翻过阳光打开的书香,透过大师的文字,认识人心的结构与质地。尘埃看不见我们,我们有时也看不见尘埃。但尘埃与我们总是相撞入怀,或者失之交臂。这时候我们会懂得: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寂寞,连尘埃也是忙碌和流转的,哗然和喧闹的,寂寞的是无望的无梦的心灵。
看来让世界喧嚷、反复和无常的,不是没有方向的尘埃。尘埃处在永不止息的迷茫中,但终究归宿于大地。流落天空是很多尘埃的宿命,大地才是浩荡的尘寰皈依的根。
  失去尘寰概念的时光误区里,我犹如遁入幽暗的隧道。在虎口夺食的季节,农民们盼望的一场大雨,救活干枯的禾苗,那些骄阳炙烤的秋田,在酣畅淋漓的雨水滋润和浇溉下,展露着沃野田园勃勃的生机。这时,尘埃去了天国,作了另一种事物。隐藏在可以隐蔽的事物中。
“四川的麦子割倒了”,这是黄鹂鸟催促般婉转的说辞。它彷佛具备某种特意,把陈旧的时光倒置了,最后地遵守着农事和节气。一只羽翼丰满的黄鹂,坐在瓦上,体态上有些臃肿,属于不利于起飞的那种。我担心这只营养过剩的黄鹂,有一天会从自然里出场,消逝乃至灭绝。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这又让我再次记起瓦蓝瓦蓝的晴空下,青瓦屋顶的村庄,清晨,人们从鸟叫里成群结队地上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流浃背不怨不艾。收割完的山上的麦子,戴着麦帽,麦垛排列成阵,像在等待农人的检阅,像在陈述年复一年的尘寰里,发旧的时光。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于成县


联系地址: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人口委牛旭斌 邮编:74250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