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六:羊倌五爷

2021-12-23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六:羊倌五爷□文/于文华至今,我都不能忘记五爷的善良、纯朴、孱弱、卑微,以及他的坦荡胸襟与隐忍性格。他有妻儿,但一直与羊相依为命。他的眼里与心中,只有羊群,那些温顺、听话的羊群,那些一投足,一走路就格外好看的羊群是他唯一……
    ◆乡土怀旧系列之六十六:羊倌五爷
              
                □文/于文华

  至今,我都不能忘记五爷的善良、纯朴、孱弱、卑微,以及他的坦荡胸襟与隐忍性格。   他有妻儿,但一直与羊相依为命。他的眼里与心中,只有羊群,那些温顺、听话的羊群,那些一投足,一走路就格外好看的羊群是他唯一的依靠和命根子。

  生产队时,他就是雷打不动的羊倌,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清晨,戴一顶破旧的草帽,走出队里的羊圈。斜跨一个背包,里面有一只铝制的大大的军用水壶(据说能罐几碗开水,且大有来历),两个抑或三两块干硬的馒头、锅盔,身穿一年四季不变的衣着,(夏天将棉衣卷成个圆筒背在身上,一下雨就变成了雨衣),脚上套着的永远是破旧的布鞋。有好心的女人看不过眼,将自家男人半新不旧的布鞋送给他穿,但被五奶奶抢下来扔得远远的,知道这样,就不再送鞋,只能偷偷摸摸喊到屋里,请五爷吃饭。黄昏,他一身尘土,一脸疲倦,赶着心爱的羊儿回家。先是到涝池里饮水,顺便洗把脸,将羊一一清点了,才赶回羊圈。五爷的眼里,他的羊就像他的儿女一样,有模有样,有名有姓,什么“黑眼圈(全身俱白,唯独眼圈是黑色)”、“白头子”(浑身上下黑色为主,只有头颅是白的。“深眼窝”,什么“半尺子”、“搔蛋鬼”(不安分守己,无论走路还是吃草,总爱调皮搔蛋)、“小花”……数羊时不是一二三地数,而是按五爷起的名字“点名”。无论人还是动物,厮混的时间久了,相处的关系融洽了,就变得非同一般。

  生产队不存在了,他将自己家的十几只羊,连同本乡本土代的羊,其他村子慕名而来送来让他放养的,加起来有七八十只,照样干他的老本行。只是到年终人们要给予他一定的报酬。有人也放羊也代羊,但越代越少,说是跌了崖,过河时不小心被水冲走了,或者是山洪暴发丢失了。总之代的时候是五六只羊,过一年多,就变成了三四只。那些羊不是被羊倌变卖了,就是被放羊的宰杀变卖换成了钱。至于母羊下的羊羔,全部变成了羊倌的。母羊下的小羊羔,谁能够认识。就是认识了人家不承认,又能怎样?但羊倌五爷不这样,非但羊羔谁家是谁家的,一个不缺,且大羊一年过去,膘肥体壮,所以谁都心甘情愿给他代羊。他的羊群越来越大,他的羊倌名声越来越响亮。

  自记事起,我就发现他与他的家人格格不入,不像个乡村男人。在农村,昔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有绝对的权威与威信。干完农田地里的活计,男人回家只是抽烟、休息,女人把饭做好了,双手恭恭敬敬端到炕上的饭桌上,才轻轻唤醒一旁打呼噜的男人:“当家的,饭熟了,起来吃饭。”碰上男人乏累之极或者心情不高兴,喊半天不答应,就要撤走饭食,一家人等着,过些时间再叫。五爷像是旧社会地主家里扛长工的,或是有些大户人家的奴仆,干的牛马活,吃的冰凉饭,住的破草房——在他们家的正房后,有几间储存柴草与旧物房子,有一间狭窄、破旧、黑暗、低落的小房间,就是他的住处,旁边挨着的是他的羊圈。

  五爷奉行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做自己喜欢的事,并竭尽全力、尽善尽美做好。每天每天,他的生活极有规律,早上自个儿爬起来,潮些面,做些简单的面糊糊。下午回家,家人大多数时间已经吃过,留在火炉旁的砂锅里。他蹲在地上,很满足地吃完,洗净锅碗,走回自己的小屋。刮风和下雨毫无区别,春天和夏天也没有什么两样,唯独深冬天寒地冻,羊群无法觅草了,才呆在家里,静静打发难耐的时光——受苦不怕,一个人孤零零放羊不怕,毕竟有那么多一群羊陪伴着他,就是一人独处时,他才感到孤独与寂寞是那样可怕!

  每个人都有故事。我知道,五爷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不知道的,但不善言语的他,很难与其沟通,直到后来。

  每个人生活的都不容易。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雷同的重复。花不同而果不同。野花有野花的芬芳,蒲公英有蒲公英的非凡之处。五爷自有五爷不可告人的独特地方。我细细地过滤了五爷大半生生活,反复咀嚼他的点点滴滴,发现他的谦卑却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一种颇有佛家意味的修行方式——它是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大度,是看淡一切物事,历尽沧桑之后的醒悟,是大善盈胸、大智若愚的仁厚。五爷也是乡村最平凡最务实的一个人。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没有微笑,沉默寡言,木讷憨厚。别人感觉到生活的苦累,他从来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甜。尽管他生在被苦难浸泡的岁月,但他把苦当做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颇具挑战性的生活体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其实,五爷感受着、体味着、咀嚼着种种苦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精神和生命的历练之旅。

  我以为五爷的隐忍他妻子的谩骂与无礼,卑微地生活,是源自他的目光短浅,未见世面。多年后,我偶然得知:五爷却是我们那里最有传奇色彩、走的最远的一个人。他年轻时被国民党抓过壮丁,走南闯北,听说参加过入缅抗击日军的战役。一次残酷的战斗后,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五爷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从死人堆里,他听到了日本兵搜素生还者“叽里哇啦”的说话声,感受到枪托狠命砸他身体与硬硬的皮鞋踩踏头皮的疼痛——也许,从那一刻起,一个从来没有体味到的词汇:隐忍,被植入了他的灵魂与身体。他学会了隐忍,并以隐忍的方式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夜幕降临了,劲风吹醒了五爷。他艰难地爬起来,掀开一个个冰凉的躯体,爬到附近的老乡家里。经历了那场生死较量,他看淡了人间的一切,包括冷暖、荣辱、生死。在昏迷、受伤的那些天,他忘记了自己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也忘记了故乡的一切。但在梦幻里,在脑海深处,一直回味着故乡赋予他的一切:包括故乡的气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人物。睁开眼,起初那些似曾相识的事物,好像被什么堵塞了。而一旦所有美好的难忘回忆被唤醒,恰如通道被什么力量打开,他不顾伤未痊愈,就一瘸一拐,不顾一切地向西北方向跋涉而来,一路乞讨,一路风餐露宿,走走停停几年,才抵达梦中的家园。从此,五爷再也没有走出故乡半步,直到去世。人的生命历程,莫不是灵魂与身心不断寻找故乡、咀嚼故乡的过程!

  回到日思夜想的老家后,五爷只字不提他的过去,只说他不想打仗,一个人逃了回来。宽容的故乡接纳了他,善良的父母粜了粮食,出售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想尽一切办法,给已经30多岁的他娶了一房媳妇。结婚不久,五爷就对强硬的妻子忍让,凡事放开一步。生育了两个儿子后,便开始分居。但五爷不忘记男人的责任,挣的口粮(后来是钱)如数交到妻子手里。五爷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也不是屈膝胆怯妻子的淫威,而是审明度势的明智,宁弯不折的柔韧。一个家庭,总得有人硬,有人软,才能和谐相处。要是硬碰硬,谁都不服气,谁都不忍让,只有吵闹、打架。

  叔本华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要问他快乐的事,而是问他烦恼的事。令他烦恼的事越微不足道,他就越幸福。我的羊倌五爷似乎感觉不到什么是烦恼。或者说,在他逃出伤痕累累、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后,眼里与心中,丝毫找不到烦恼的存在。眼前的一切,他也不认为是幸福,而是一种自在、平和、随意的生活,就像他身边的羊群,脚下的大地,生生死死的麦子。走的自然走,来的自然来。一切都是必然,都是机缘。

  路在脚下。梦在心中。五爷的梦谁都无法洞察,只有自己明晰与清楚。他死后,人们才猛然醒悟,才体会到羊倌五爷朴素的好心。在似乎不近人情的冷漠背后,是对生活的豁达与释然。谁家的孩子上学差学费,只要找到他,五爷绝不打推辞,如数借给,还是坚辞不要,说他不缺钱;谁家的日子揭不开锅了,不当家的五爷想方设法端给米面,帮助度过难关。沙漠里放羊,他一把一把捋来酸酸甜甜的沙枣子、红刺果,全部分送给村里的小孩。过年时节,喜爱小孩的五爷,口袋里装着换好的零钞,一家一家给小辈们发福钱……点点滴滴往事,桩桩件件回忆,串连起五爷鲜活丰满的一生,以至于发送他时,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棺材抬了好半天才走出村子,人们都给他“路祭”——最后埋葬在他放羊时看好的“风水宝地”。

  对自然的流转而言,一个人的失去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但对有记忆与生命的乡村来说,五爷一走,人们失去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仁慈宽厚的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人。所有的羊一天天冷落,就像被霜打过的庄稼,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不再光彩,不再动人。


                          (全文32168字)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7-5 21:19 编辑 ] 回味, 生活, 五爷, 乡土, 羊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