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记忆中的童年

2021-12-23叙事散文刘芝英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23 编辑

    刘芝英记忆中的童年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肉,在平日里是想都不用想的,那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鸡蛋也只有过生日那天才能吃到两个,每年大年初……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23 编辑 <br /><br />    刘芝英
    记忆中的童年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吃肉,在平日里是想都不用想的,那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鸡蛋也只有过生日那天才能吃到两个,每年大年初一时才能穿到新衣服,所以,那时的孩子天天都盼着过年,因为好东西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享用。
    大米经常不够吃,煮饭的时候要添加包谷面,我们叫面面饭。现在的包谷饭大米多,包谷面少,而且只在少数几家农家乐才能吃到,偶尔吃一顿大家都觉得美味可口,那时却是包谷面多,米饭只是星星点点的点缀,天天吃真是难以下咽。五颜六色豌豆般大小的珠珠糖和同学带来的红糖水,是我童年吃过的全部零食。用树杈削成的弹弓、用铁丝做成的滚圈、用竹筒做成的水枪、用鸡毛或作业本做成的键子、用桑麻搓成的跳绳,是我童年玩过的全部玩具。
    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顿饭是在聋子奶奶家吃苍蝇子肉。那时我只有5、6岁吧,已记不清我家跟聋子奶奶家是什么关系,只记得母亲带我去看她。聋子奶奶似乎没有子女也没有老伴,孤零零的一个人。母亲与她闲聊过后,她炒了一盘碎肉招待我们,味道那么鲜美,让我一直念念不忘。我问母亲那是什么肉,为什么那么好吃,母亲说是苍蝇子肉,母亲之所以叫它苍蝇子肉,并不是用苍蝇来炒,而是将猪肉剁得跟苍蝇一般大小炒出来的,这名字取得多么形象啊,事隔多年还能让我清晰地记起。
    小时候,我家与江大伯家共用一个院子,他家小孩多,吃过下午饭,大家就全都聚在院子里,或踢键子或跳绳或滚钢圈,或脚勾脚跳着转圈,或去爬门口那棵粗壮的黄角树,或几人拉成一个圆圈脚蹬一块大圆石旋转,或用自己做的竹筒水枪打水仗,或拴着一只蜻蜓在田地里疯跑,招引它的同伴。夜里到路边的灌木丛里捉虫子喂鸡,打着电筒到田里照黄蟮,捉青蛙,虽然缺衣少食,但还是过得其乐无穷。
    弟弟出生后,我家搬到了村子的北边,单家独院,房子是宽敞了,但弟弟却没有了玩伴,又没有什么玩具,他就养蛇。我记得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养了一条粗粗的菜花蛇,虽然菜花蛇没有毒,但母亲还是坚决反对,说蛇阴气重,不宜在家里喂养。本来菜花蛇是可以煮吃的,但我们家谁也不敢吃,弟弟就把它放生了。后来他又养了一条筷子粗细的小蛇,因为小,母亲便没有反对。我做饭的时候,他就把小蛇拿到厨房里玩耍。小蛇灵动之极,在厨房里飞快地游走,去远了,弟弟又把它捉回来。我看见那条蛇灵动可爱,也想像弟弟那样把它捧在手里。我生性怕蛇,有一次听同学讲,她去掰包谷的时候,有一条蛇就挂在两棵包谷树之间,她没看见,从那里经过,那条蛇就缠到了她的脖子上,还说她曾经在枕头下面发现过一条蛇,把她吓得半死。听她讲过之后,再去玉米地里的时候我就会非常小心,害怕突然间也会有一条蛇缠到我的脖子上。还会经常翻开我的枕头,看看下边会不会爬着一条蛇,睡到半夜的时候还要摸摸脖颈。
    弟弟知道我怕蛇,便用一块湿毛巾塞到蛇嘴里,然后往外一扯,毛巾上便是小蛇细细的牙齿。尽管弟弟把蛇嘴掰开让我看蛇已经没有牙齿不会再咬人,但是每次刚要碰到小蛇的时候,我又会因为恐惧而本能地将手迅速地缩回来,如此反复几次,始终没能碰到那条蛇。
    那时最高兴的就是电影队下乡放电影了。开始都是露天,有时是在公社大坝里,有时是在水库边的大坝上,后来到了乡政府的大院子里,都是能容纳很多人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家都有一段距离,不管有多远,吃过下午饭,大家便提着一条小凳子,邀邀约约走着去。来得早的坐在前边,来得晚的便站着,宽宽的银幕就挂在大树上,风一吹,银幕上的人也跟着晃动。《一江春水向东流》、《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就是在那时看的,大家都对会使双枪的江姐记忆犹深,讲起江姐用双枪打敌人的情景都绘声绘色,对在监狱里出生的大眼睛的小萝卜头津津乐道。有一次,我在乡政府大院里看电影睡着了,乡政府的阿姨还将我抱到家里睡下,直到母亲见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回去了还不见我的踪影,找到大院来时,我在她家里睡得正香。    大约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乡里修起了电影院,里面都是成排的座椅,每张电影票上都有座位号,再也不用早早地去占位子了,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看。那时电影票也不贵,农村人都还承受得起,母亲也开始上瘾。父亲不喜欢母亲一吃过饭就往电影院跑,便买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看《霍元甲》、看《陈真》、看《少年黄飞鸿》,唱着“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时,我们热血沸腾,心中涌动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只恨自己没有出生在战争年代,不能上战场为国揖躯。    停电的日子,我们就坐在院中的石榴树下闲聊。月光明晃晃地照着,在一片虫鸣声中,母亲会讲谜语给我们猜。“两口井,一样深,跳下去,齐腰深。”这是裤子。“一对百合,飞到岩脚,白天饱满,晚上空壳壳。”这是鞋子。“千洞眼,万洞眼,中间有个总洞眼。”这是顶针。这些谜语都取裁于身边的物事,编得非常巧妙,很难想象是没有文化的农村人编的。有时母亲会讲老变婆的故事,芭蕉精的故事,宝珠的故事,母亲的故事总会让我充满幻想,希望自己在割草的时候也能找到一颗宝珠,让全家人摆脱贫困。    那时衣服极少,我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为了缝补方便,在我12、3岁的时候,母亲买回来一架缝纫社用过的“飞人牌”缝纫机。我观察了一下母亲踩缝纫机的动作,然后趁她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学习缝补。在弄断了4、5根针之后,我终于学会了用缝纫机补衣服,第一次穿着自己补的衣服,感觉非常自豪,母亲也是逢人便夸,说从来没有教过我踩缝纫机,我居然自己就会了。    我们春夏秋冬都只穿着一件单衣,一双凉鞋,却似乎从来不知道寒冷。逢年过节的时候,穿自己做的布鞋,厚厚的鞋底是自己一针一针纳出来的,垫的鞋垫是自己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农村人钱特别少,但时间和精力非常多,只要不用花钱,从来不怕麻烦。    有一年下起了雪,那雪却只在半山上才有堆积,母亲说用雪水做泡菜的盐水不容易坏,我们便背了罐子到山上去捧雪。洁白的雪花堆积在松树枝上,我们就用手去捧,手和脚冻得通红,却也不觉得特别的寒冷。    现在看着自己的衣柜里挂满了衣物,却不知道穿什么好。衣服穿得那么多却仍然觉得冬天寒冷难熬。什么肉都可以尽情吃,吃在嘴里却是味同嚼蜡;超市里零食多得让你眼花缭乱,都不知道挑什么好;玩具店里的玩具五花八门,却让孩子们没有了动手的机会。想想现在应有尽有的市场,真不敢相信距离我们物质匮乏的童年只是二十多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