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烧饼摊子

2021-12-23抒情散文杜永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烧饼摊子【文/杜永生】每次回老家,女儿总是不忘提醒我,回来的时候一定得带上几块烧饼。在老街上,只有一家烧饼摊子。我说摊子,是因为不是正式的门面,始终就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0 编辑 <br /><br />烧饼摊子
               【文/杜永生】
  每次回老家,女儿总是不忘提醒我,回来的时候一定得带上几块烧饼。
  在老街上,只有一家烧饼摊子。我说摊子,是因为不是正式的门面,始终就在一个位置上,那就是老街的十字路口,原供销社楼下的一个旮旯处。尽管地方很不起眼,可是,烧饼却闻名全镇,如今烧饼摊子的主人实际上已经属于第三代经营者了。我记忆中的老王是在七十年代经营烧饼,其实,在他之前,老王的父亲也一直在经营着。可想而知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能一直这样经营着,毕竟还是少有的事情。
  烧饼是王家祖传的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着。据街上的老人说,当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他家的烧饼还送往过前线,我没去考究,所以,在这里也充满着由衷的敬意。后来老王因为身体的缘故,将这个摊子转给了儿子经营。临终前,要求儿子一定将烧饼做下去,不管是否赢利,遇到多少的困难,烧饼要做,摊子要出。曾经的小王已是知命之年,也成了老王,而他从父亲那里确实严严本本、认认真真地将制作烧饼的手艺学的炉火纯青。以至于,他做出来的烧饼一直都供不应求。
  烧饼摊子实际上非常简陋,一个硕大的破旧的炉子,炉子靠墙角的是一块长方形的案板,案板上摊放着香油桶、芝麻罐和一个盛满着青葱末的瓷盆,还有一些必备的工具,而那些已经和、揉、搓好的面块呈浅黄色,实际上,这已经是加工好的面料,就等着拽扯一块再简单的揉搓下,就可以直接贴在炉膛壁上。每次,炉膛上,可以贴上十来块烧饼。烧饼贴上后,就将炉子焐盖上,并根据火候,适当的用鼓风机吹那么几下,五分钟不到就可以出炉了。老王手持一个专用的火钳,从烧饼的上部开始,慢慢地一块块的铲出来。那些等待着人忙不迭就拿在手上,再烫手也不在乎了,嘴上却一个劲地唏唏啧啧。
  老王出摊子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一般早上做到九点,下午做到五点。每天,老俩口子非常辛苦,他们在制作烧饼过程中的相互之间动作的协调,技艺的娴熟,配合的默契,总是给人一种忙而不乱、老道纯熟的感觉。这个时间段,因为有烧饼,有等待着的人,有噪杂的声浪,在老街上却是一道古朴中氤氲着现代气息的风景线。
  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个摊子,实际上已经营了至少有二十年了。二十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并没因此而富裕起来,相对来说,在老街上也只是一个“够糊生活”这样的水平。这么多年来,不是他们不想着做些其他的活计,可是,他们始终谨记父辈的遗训,执著而坚定地做出一个个酥软、喷香的烧饼。
  他们做出的烧饼,主要有几大类,一是圆形的,甜丝丝的;二是条形的,咸滋滋的;还有就是普通的,酥溜溜的。烧饼的价格很低廉,大块的烧饼每个一元,小块的就是五角钱。不过,那一个大块的吃下肚,绝对让你有撑着的感觉。他的烧饼的口感就在于脆、酥、香。上面的芝麻很多层层叠叠,咬开一口,就像咬着芝麻饼一样。而烧饼的内瓤也是一层一层,油香,葱香一并散溢开来,令人回味悠长。难怪有不少人故意戏谑着,你的烧饼是不是有大麻的成分,怎么吃着让人上瘾呢?
  每天,只要他的摊子一出,炉火捅开,那么,摊子前就围拢了很多人。不大会工夫,烧饼出炉,那热烫烫的,散溢着香酥的味道,确实诱集人的食欲。在烧饼摊子的对面,就是刘式卤肠,有的老街坊真会享受,拿着刚出炉的烧饼,再买上一块钱的卤肠,包裹起来,那真叫美不胜收,滋味无穷。还有,烧饼摊子的下沿就是老茶馆,许多老人大清早就坐在这里,同样买上一块烧饼就着茶水,真是逍遥自在,散心悠然。
  今年夏天,有一次我回去,中午吃饭的时候,家属就来电话,要我一定得带上三十块酥烧饼。问其缘由,原来,我每次回去带的烧饼,她还不忘带同事们享受。大家都是交口称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饭后我就上街找到了正在吃饭的老王,他当时有些为难,毕竟像这样的天气他基本上不出摊子的,可是,他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当我五点多走的时候,老俩口子还在摊子前忙活着,浑身湿透,而做出的烧饼丝毫分量不减,口感不弱。我当时很感动,恁是要给他五十元,他强烈拒绝着并请我下去再需要大量的烧饼时,提前给他一个电话不至于这么紧张。回去的路上,家属更是一个劲地来电话催促着,她和同事的晚餐就等待着烧饼呢。
  在农忙时,尤其像现在,老王出摊子的时间相对提前了不少,主要是考虑到农人们有送早茶(饭)、晚茶的习惯。我是自小就非常喜欢吃他家的烧饼,甚至每年的中秋节,我可以不吃月饼只想着能完整地吃上一块烧饼呢。难怪母亲常说我,你喜欢吃烧饼的程度已经胜过了我做的饭菜了。烧饼于我是离不开了。就是在城里上班,几乎每天早餐就是烧饼。尽管这里的烧饼比起老王的烧饼,确实差着味,但咀嚼起来,总是要想到周末回去多带些回来。每次带回来的烧饼,吃不完就放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在微波炉里转上几分钟,味道基本上没改变。所以,对烧饼,我不仅喜欢吃,还有一种感情充盈在内里。所以,受我的影响,孩子和家属竟都特别喜欢了。
  还有街上的几家麻将馆子,每到下午四点来钟的时候,家主子都会去老街买上多块烧饼,大家咬嚼着,摸着牌,说着笑,逗着趣,那也是一种享受呢。有一段时间,老王去外地的女儿家,摊子歇了有十多天,大家那个急啊,还有一些从乡下特意赶来买烧饼的总是带着遗憾而返。
  老王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南京工作,女儿已出嫁。手艺传给谁?后继无人了。现在老王就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慨叹。曾经,他要求自己的侄子跟他学习烧饼制作,可是他弟弟一句劈头话差点把他噫噎个跟头:跟你学做烧饼?这也叫手艺?养家糊口都不照(不行),恐怕孩子连老婆都不定能够娶得到!是啊。学做烧饼,没有多少的利润,而且人特别辛苦,谁还会愿意或想到把孩子送去学制作烧饼呢?你看看,那些还在坚守着这门手艺的不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吗?
  老王的烧饼摊子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这不就像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木匠、篾匠、铁匠等,这些手艺实际上已经走进了黄昏的暗影。作为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如今年岁都已很高了。他们对于渐渐失传着的手艺,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他们在用最后的气力,用最终的真挚勉力维续着延传着。我想,如果有一天老王因为身体缘故不再做烧饼了,那么,老街上就又失去了一道淳朴的风景,难道我们不也是失去了咀嚼生活的场景了吗?(全文2455个字,于09年9月24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