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求古书院:深藏金城闹市的一道人文风景

2021-12-23抒情散文聂中民

求古书院:深藏金城闹市的一道人文风景
文/图 聂中民在春光明媚的金城兰州,我被静宁路上那些曲折逼仄而历史韵味浓厚的小巷吸引了。朝着小巷一路而去,求古书院斑驳门楼上“海山通书”的几个墨字赫然出现在眼前。灰塑博古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金木雕花檐……
求古书院:深藏金城闹市的一道人文风景
/ 聂中民


  在春光明媚的金城兰州,我被静宁路上那些曲折逼仄而历史韵味浓厚的小巷吸引了。朝着小巷一路而去,求古书院斑驳门楼上“海山通书”的几个墨字赫然出现在眼前。灰塑博古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金木雕花檐板,斑驳的青砖筑在春天的阳光中显得熠熠生辉。在兰州客居了这么多年,早就知道金城的四大书院。然而,隐踞在喧嚣与繁杂都市的这座古书院我却无缘踏访。

  行走在高楼和商铺林立的巷子,求古书院以古朴的砖墙、低矮密集的建筑在幽深的巷子静静的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我看着那些青砖古墙上蔓延攀爬的绿藤,古朴厚重的墙壁,深锁的红樟木扇门,在历史的沧桑中透露出一种精致秀美,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叹。东临静宁路十字,西临中央广场,北接张掖路贡元巷里的求古书院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带着些许的疑问和好奇心,我开始了寻访这座因昔日才子云集而得名的求古书院。小巷里寥寥的几个行人,我在这条短短的小巷里寻觅着关于古书院的痕迹,触摸着一个古建筑历史的背影。

  求古书院的历史,是从贡元巷这条街道开始的。清朝末年,张掖路至武都路一段称贡院巷,武都路至曹家厅一段称茶司门。这条街道现称“贡元巷”,其实旧称原为“贡院巷”。清朝乾隆初,巷内北首的行都指挥司署,改建成为兰州府贡院,全省文武生考取文武举均在此处进行,故名贡院。1936年后统称贡院巷,后来“院”俗化成“元”,故称贡元巷。这条巷子自明代筑城后,即为内城南北向主要干道之一。据传说在清朝末年,兰州有一个车姓的大家望族,很富裕,也有势力。当时这个大家族兴旺起来的一个原因就是家族中出了几个作大官的人。在古代,人们常说达官贵人,只要能步入仕途,那就能富有。在家族殷实的情况下,车姓的后人们,就逐渐在他们居住的住址附近修建了很多建筑物,到了清末时期,他们家族的院落就发展成了一条街道的规模。在这时,车姓的后代们就开始想为自己所有的这条街道命名。由于在他们的祖上,有一个贡生,再加上在中国崇尚追根溯源、缅怀先德的文化背景下,兰州车姓的后人就把他们家族居住附近的一条街道命名为了贡元巷,以炫耀先祖功德。现在的贡元巷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在兰州地名史上的。

  贡元巷为什么有着这么持久的生命力呢?这还要说到后来入住这里的兰州有一个徐姓家族。在兰州车姓旺族把其附近的道路命名为贡元巷后,更加富庶的兰州徐姓家族,是一个经商的大家族,很有钱,入住贡元巷后,就开始为自己家族大兴土木,搞起了建筑,就像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一样,把当时的贡元巷打造成了一个在当时很是繁华的地段。这样,贡元巷在其历史的发展上,就有着不同凡响的辉煌。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张掖路的兴建,更加带动了贡元巷附近一带的发展和繁荣。贡元巷之所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兰州老地名,还因为它的位置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现在的西边是少年宫,而在过去,少年宫附近一带就是当时内城的,而沿着贡元巷向东则没有太大的地方,因为贡元巷的东面是金城的东城壕,当时是城墙。过去的建筑到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但地名还一直保留着。

  陇上自古多宿儒这话一点也不假,据兰州地方志办的邓明先生研究和考证可见一斑。在清代科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兰州成为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兰州知府驻地,兰州遂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间,兰州城内讲学兴社风生水起。自雍正年起,书院官办,号称“人文蔚起,科第联翩”是赖以造士的主要场所。在这种形势下,兰州设有兰山、求古、五泉、皋兰四大书院。据邓明先生介绍,其实求古书院是甘肃的省立书院,这所书院都是以考课举业为主的书院。明、清科举制度推行以来,兰州学子从明洪武丁卯科到清光绪甲辰科517年间,共考中进士77名(其中翰林8名),举人361名(其中解元5名)。文风之盛,居全省之冠,这里面涌现出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高级别的官员,可以骄傲地说,兰州是甘肃省内科举人物最多、也是最集中的地方。

  陪我踏访的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漆子扬先生介绍道,求古书院大门及棚门朝东,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入大门坐北朝南有三组建筑物。中依次为仪门、东西厢房,讲堂、东西厢房,客厅、东西厢房、上房。左右两侧为东小院、西小院。山长居住西小院,监院居住东小院,东西厢房为学生居住的斋房。求古书院的学生以自习为主,山长讲解为辅。学院专门考课经文,山长着重讲解诗赋。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写大小楷二三百字。上午读一板四书五十遍,读一板五经五十遍。下午读八股文一篇四十遍,读诗一首四十遍。晚上挑灯看书,摘录诗文,作试帖诗。学生每天的学习情况都要载人稽考簿,每五天山长查阅一次。每五天山长检查一次学生诵读经书的情况,令学生当面默写某一段落。如一月内作业无错误,就另给奖银,以资鼓励。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求古书院考课期。每月有三次考课。上旬官课,由总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兰州道分别主考,随意命题,考学生。由上.列官员捐养廉银给胜优者发奖励银。中、下旬为师课(院课)。中旬师课令学生写经解一篇、试帖诗一首。下旬师课令学生作赋一篇、试帖诗一首。根据学生考课成绩优劣浮动其资格。

  求古古书院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是因了古一徵教授在其处进行中国第二代英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而来的。2000年,古一徵教授率部迁甘肃中华职业学校于兰州贡元巷21号,在学校装修的过程中从院中挖掘出明、清、民国时期的三朝古砖,随后的开掘工作,更是发掘出当时的书院柱石,拴马桩等遗物。后通过兰州文史专家考证得知该处就是兰州求古书院旧址,遂多方筹资近500万元重修了求古书院。重修后的求古书院由门楼,求贤堂、言教斋、理知斋,道明斋,藏书堂五大书院主堂组成,北院内设置“倒座、讲座、讲堂”三大阅书厢房,南院由文茶斋和待客厅组成,内部两侧青砖白墙红琉璃瓦当,满街古式建筑构成,使人放眼望去,文风古道,令人畅然。其建筑均保持其原有的清幽典雅风格,充溢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兰州城关区现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街道。

  走进求古书院,这里面就像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石头最引人注目。有罕见的鸿运当头的水晶,有几亿年前的海底菊花化石,有最古老的牡丹活化石,有几亿年进化的枯木化石,4亿年前能发出七个音符的化石,有灵气活现的绿玉石,有历史悠远的三叶虫化石,有会发光的夜明珠,有海底世界的美丽的蓝珊瑚,有三百年长高一厘米的大石头,有沙漠玫瑰石,有恐龙蛋化石,天上掉下来的罕见的损石,有圾及的法老头像,还有说不出名字的…真是让你看了眼花潦乱,仿佛走进了一个远古时代的神秘世界… …

  求古书院藏书堂储存世界各国英文原版书籍近五万册, 其中藏《御纂周易折中》等28部经典,大部分由总督谭钟麟和学政胡景桂置。可考的山长有:王作枢,字辰垣,安定(今定西县)人,同治甲戌(1874)翰林,建院初在职。赵文源,字醴泉,秦安人,光绪庚辰(1880)进士,建院初在职。刘永亨,字子嘉,号晴帆,秦州(今天水)人,光绪丁丑(1877)翰林,光绪十二年(1886)在职。刘光祖,字远峰,秦州人,光绪丙戌(1886)进土,刑部主事。光绪十七年(1891)在职。注重奖掖,使学生在欢欣鼓舞之中,学业自进。刘尔炘为其学生。

  求古书院家具选用红木为主的古典家具式样,青砖红瓦古书堂明清款式。整个书院建筑清幽、典雅,充溢着丰厚的人类综合文化内涵,其古风浸染,令众文人评叹仰止,流连忘返。如今当我从喧嚣的步行街走进这条小巷,踩着水泥方砖铺就的地面,幻想我的脚步恰好能与哪位前朝学子的脚印巧妙地重合,聆听到时光隧道里传来的琅琅诵读声,感受那些古书院的前世今生……

  狭窄的巷陌,路边的喧嚣在弯转中减弱、消逝,干净而静谧的小巷,以及看似与现代气息有点不书院,使一条不长的小巷显出几分雅致。新学校的建立使书院书香依旧,渗透在里头的文脉和文雅之气,从静谧的小巷流露出来,让心细之人依然能感受到书香的气息。想象先贤在此读书,朝闻鸟语,晚听风声,可观山间之朝岚,可揽明月之秀色,读书之乐,该是远胜于今昔吧!如今悠悠书院,伴随着学子们吟诵传念的热情,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4-22 14:2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