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味(修改篇)

2020-09-17叙事散文寂静安然
原味文/王春梅一每次春节回老家,都有一种闲来无事,要出外走走的冲动。婆婆家位于辽北一座乡村的西头,出门便是广袤的原野。也是我们休闲的首选。阳光晴好。静谧里,呼吸着旷野里清冽的空气,仿佛在为心肺做一次上等按摩。田地,残雪寥寥,牛羊成群。追随它

原味
  文/王春梅
  一
  每次春节回老家,都有一种闲来无事,要出外走走的冲动。婆婆家位于辽北一座乡村的西头,出门便是广袤的原野。也是我们休闲的首选。
  阳光晴好。静谧里,呼吸着旷野里清冽的空气,仿佛在为心肺做一次上等按摩。田地,残雪寥寥,牛羊成群。追随它们慵懒的脚步,忽然发现:一些地块,整齐排列着一行行半面原色,半面覆雪的小土堆。会是什么?能是农民为春耕准备的粪堆?带着些许疑惑,走近方知:哦,原来真是。
  如今,田野里,粪堆已然少见。尚能继承和延续先辈们长长久久的耕作习惯,更为难得。旋即,思绪为农事里,远古以来的歌唱、欢声笑语和踏踏实实的劳作渐渐填满。
  七十年代末期,承载我记忆的长卷方悄悄铺陈。彼时,从夏天开始,生产队就为来年的春耕生产做准备了。六、七月份,雨水充足,草木茂盛。队里,组织社员将割来的青草以及后期收割的青麻,悉数投放到一处开阔的牛圈里。其实,说是牛圈,实则就是一处地势低洼、四周用几根木杆简单拦上几道的大坑。一下雨,里面积满了水。被圈在里面,膝盖以下全部没在粪水里的牛群,像是情绪发泄一般,不时发出几声闷声闷气的哞叫。看牛圈里太过沼泽,便用马车拉土垫圈。如此循环往复,这些为雨水浸泡过的青草、牛粪、黑土的混合物,历经几个月来的日晒、踩踏和搅拌,早已发酵成了一圈上好的肥料。入秋后,连同日常里,积攒的马粪,一起运到生产队门前一处地势较为开阔的地方。
  秋收结束后,在选好安放粪堆的地方,先留好烧火的通道和烟囱,然后,将粉碎过的秸秆、马粪、牛粪、以及收购来的羊粪,以一层草、一层粪,一层土的顺序,修整成一个大大的梯形粪堆。做完这些,再以玉米杆和玉米皮子掩覆于粪堆的四周和顶部。这样精心布置过后,再经过一个冬天的烧火发酵,来年,一个生产队上千亩大田的肥料就全靠它了。这也就是早些时候,人们常说的大寨肥。
  春节一过,最多待至初五,社员便开始上工了。此时,队里首要的活计即是往田地里送粪。扒开粪堆上面的覆盖物,老远,就能看到天地一色的清冽里,带着一种浓浓的发酵味道的腾腾热气。适时,尽管有热气外溢,实则粪堆依然是冰冻的。想打开它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洋镐、撬棍、钎子、大锤,外加几把锋利的铁锹助阵,十几个壮实的庄稼汉子,撬的撬,刨的刨,敛的敛。需要轮番上阵,方能将冻作一团的紧实粪堆开出一个豁口。欲将一个诺大的粪堆大卸八块的彻底打开,还要经过火攻甚至放入炸药引爆才行。混着粪堆里飘升的腾腾热气,皲裂的双手,殷殷的汗水,闪耀在一种敦厚与虔诚里。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几辆拴满响串的马车,在车老板的厉声吆喝里,以粪堆的一角为坐标,稳稳的就位。然后,负重、趋前。马蹄的的作响,承载着农民们一腔蓬勃的热望,运抵四面八方。
  一场送粪的大戏终将落幕。眺望间,远也好、近也好,峡也好,陡也好。处处在在,整齐的粪堆,仿佛一个个凛然的卫士,将一地丰收的愿景死死捍卫。
  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彼时,农民与土地是一种心贴心的真诚交换。辛勤的耕作,让保有尊严的土地赋予了植物最本色的外形与内涵。带给人们的是涵养了土地最美精华的香甜口感。是瓜像瓜,豆像豆的丰收喜悦。
  一个车轮滚滚、骡马萧萧的时代,一个良知便是命令、责任就是使命的时代!至今,人们回想起来,仍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激动,隐约闪现。
  二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做事更加讲究方法、效率和便捷。在努力争取,让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竭力规避一种叫做辛苦的内在。其实,二者之间从来都是一种和气的共赢。即:有付出、有收获;不付出,不收获。不过,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总会遭到质疑甚至颠覆。就像当前的耕种,取费时费力的农家肥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复合肥料。这样为严重忽悠的土地,一样按照人类的旨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面上看,“山还是那座山,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内在的口感真真实实的含糊了。
  美味不再流淌在舌尖。这,是当今人们最大的感慨!从味蕾说开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拾记忆里的美好,喜欢追寻一些原味的东西。比如:一些传统的文化、建筑、美食、物件,仪式活动、春节晚会等等。
  诚然,小时候,吃过的仅有的几次糕点,是以一种未经漂白、比正常的书写用纸略薄的泛黑纸张包装,再以牛皮纸绳环绕扎系的。仅一会工夫,油脂便会浸透纸背,香味随之远溢。真真实实的口感,几十年都不曾忘记。
小时候,春节过后,母亲带着我们,初一一天都不得闲。与其他婶婶、大娘、哥哥、姐姐们一起,挨户走访家族里的长辈。别说我们小孩子,连母亲一辈也要给长辈跪地磕头的。礼仪完毕,长辈也要尽到长辈的礼仪,给我们小孩子每人一份糖果。每当这时,也是我们一年当中最为高兴的时刻。欢喜中,我总是不忘以一个童年的顽皮,东张西望一番:在最醒目的西墙上,一张无限古旧的家谱,上面的字迹虽然多有不清,然,下面的供案上,依然梵香缭绕……多少年后,电视剧《大宅门》的播出,里面深深浅浅的家法族规,总是让我不期然的想起曾经。
  若干年前的春晚,那是除夕夜里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啊!除夕晚上,人们早早包好接神的饺子,然后,一家人无比虔诚的团团围坐于电视机前,等待那个庄严、神圣的开场时刻。
  ……
  一些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成为一种记忆。像一柱青烟袅袅的梵香,成为连接现今与未来的丝缕念想。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存在,还将是生命里的一种贯穿、灵魂里的一种寄托、记忆里的一种补缺。
  我们生在了一个先辈有着良好的传统教育和勤勉、务实的时代。本该继续发扬光大,却为浮躁的我们决绝抛弃。直到一切都“物是人非”,方想起原初的美好。或作为一种追忆,或其它更为复杂的因素,开始“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来个再造江南”。这,正如梁思成在当年政府决议拆除北京大前门时的一番感慨:“拆除大前门,你们会后悔的。到时,即便再造出一个来,也还是仿的,真魂已经不在。”一个仿字,就如唐僧为孙悟空巧施的一符魔咒,再怎么努力争取,也终将逃不出本质的纷繁机里。一个没有生命的替身,它与人类彼此对望的眼神是冷漠的、内心是排斥的、缺少血缘维系里,一种互动的本意。
  习俗也好、文化也罢,留点东西,于先人,是一种精神的召见与传承;于子嗣,是一种愚顽的鞭策与提醒。唯此,人们才会感觉得出,祖宗八代活过的痕迹,生命才有交集的快乐。走在街上,步履才是稳健的。设若处处都为一种崭新充斥着,又何以证明一个生命乃至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比起现在的年轻人,我们先辈的生活似乎苦了些,单调了些。不过,也得到了一种现今孩子得不到的味蕾满足。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出多少钱,又如何处处提防,仍逃不出良莠不齐的美食陷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显然,生理需求是所有需求当中第一位的。而有过味蕾满足的人,任何时候都是幸福的。  
  一种事物的远遁,势必唤起另一种事物的新生。并且,新的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也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然而,无论事物如何变迁,原味,于物质而言:就像人出生时的一块胎记,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便被记忆承载。随着年代久远,作为物质的外在的固化形式,可能不复存在。但,原初的那种或滋味、或形态或时代印记的某种影像,仍像一具不朽的灵魂,泛着岁月的幽光,为记忆追索。
  2017、2、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