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散文∕湖畔神曲

2021-12-23叙事散文李新军

(原创散文∕2630字)
湖畔神曲□李新军我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地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统遗韵,听到的,大概都是天籁的声音。试着阅读乡村,必须站在它面前,表述自己的思想本源,才能接纳乡村的精神流泻。这有瞬间顺畅对接的快意,随着对乡村的不断深入了……
(原创散文∕2630字)
湖畔神曲

□李新军

我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地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统遗韵,听到的,大概都是天籁的声音。
试着阅读乡村,必须站在它面前,表述自己的思想本源,才能接纳乡村的精神流泻。这有瞬间顺畅对接的快意,随着对乡村的不断深入了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出阅读者的窥探欲望,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直达乡村的本质。通常这个时候,乡村保持着习惯性的沉默状态,默然无语,或者黯然神伤,犹如面对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从他紧闭的嘴唇上,看不出想要说点什么,也听不到他要说些什么。我们在乡村面前,袒露出自己的心扉,仰慕乡村风光之余,还有一种无可放弃的东西,撩拨着我们的神经。惊诧它何以度过无数个时光,成为浪涛淘尽的民间留存。这是声音,乡村的声音,带着我们走过树林、田野、湖泊和村庄,让我们成为乡村声音的伴唱者。最后一粒沙子,放射出玉石般的晶莹光芒,代替了无数个声音的说教。在虔诚的游客面前,慈祥的乡村,可以与你同样袒露心扉,皆如扯开那些包裹厚重的陈年滋味。
乡村的肺腑里,听不到深沉绵长的呼吸,它现在沉浸于忘川之中,状若禅修至化境的圣僧。人类自出生始,到亡故之间的各种行为规范,以及各种生活禁忌和迎合时代的民间倡导,还有日常衣食住行,都有某种过去的声音,努力地制约着我们,使我们不可能迅速变化为文明和文化的叛逆者,包括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规矩,它也不能最终征服人类。唢呐的声音,在阔远的村庄上空响起来了,从它发出的声音里,很难听到悲哀与快乐,唢呐代表着乡村的声音,可是,词不达意与模棱两可的吹奏音乐,感觉在很多场合,是没有喜怒哀乐限制的。它仰天发出的,仅有人类情感的胡乱排泄。但是,既便如此,这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乡村声音。乡村自己不会发出长啸般的声音,就是短笛的响声,也很少在田野间出现,乡村的安逸平静背后,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冷观当下怅然若思的社会。乡村就是一架无有声音发出的古琴,看着身边熟视无睹走过的子民,他们在声音里长大,想象不出那些声音,源自于淳朴厚道的大地,大地还有瞬间的浪漫,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可以想想,一架唐代名琴放在案上,绕梁余韵犹未散去,抚琴的那个人,却没有了踪影,仅有琴身闪烁的光泽,还留有时光的影子,在琴身上涌来动去,如自由泻落的溪水。风穿过堂廊,窗外展开一幅绝美山水画轴,这个时候,留给我们的想象,究竟还有多少。一双纤弱素手,划过一道幽兰,有流水的“叮咚”声,自耳际响过,光影在琴身上豁然开来,而那架好琴,竟然在苍凉的风中,动也不动。在乡村,这样似曾相识的弹拨,好像还在我的眼前。
还是有声音发出的。只不过这声音,发散于我们的心中。
天籁的声音,跟着湖雾从堰堤树林中漫过来,覆盖于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乡村身上。透过树梢上的空隙,可以看到天籁走过的痕迹,在片片鸟羽的上方,跟着流动的祥云,向着北方的某个水域飘荡。天籁是属于乡村的,它在乡村寻找祖先的原始之韵,试图觅到最美好的声音,例如水上听到的天籁,与麦地里听到的天籁,是不同的。湖泊湿地上的天籁,循着空中传来的鸟鸣,田野中发出的虫鸣,村庄里传出的狗吠,一切的动物嘶咬和植物的拔节声,到往它的湖岸。它们聚集在苇草上,我知道那些沾有天籁的苇草上,都有圣灵的影子。
对于谷亭古镇上居住的人们,你们与湖泊和乡野近在咫尺,观察天籁的声音,应该从一株水草开始。
与天籁的声音略有不同,乡村的其他声音,在近前是难以听到的。你可能感受得到乡村的生命,有着顽强的活力,没有因为时间漫长而湮灭。否则,它就不能称作坚硬的乡村骨头。我们知道,乡村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民间传统的骨头,是有传承使命的。它只有不断地蜕化,才能得到新生,带有岁月遗留下来的青苍印痕,像湿地青草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活跃着湖畔的画面。这是将声响隔离掉的无声画面,没有声音,只有飞翔的蝴蝶,五彩斑澜的蝴蝶,从这个方向飞到那个方向,但完全感觉得到音乐的存在。如果是大音若稀,那稀少与微渺的余韵中,还能流露出刚才的吼声。若是大音若无,也找得到声音存放的地方。每个村庄都有沉默的时候,有的村庄都有几百年了,甚至不晓得什么是沉默的历史,它们张开大嘴,却没有声音从嘴里发出,而确有声音回荡在更远的地方。它们曾经的吼叫,在湖畔茂密的苇草丛中,已经变化为美丽的蝴蝶了。村庄就是美丽的蝴蝶,没有出蛹前的挣扎,没有羽化前的蠕动,它们在人们面前翩然而过,被乡村视若神的祭祀。神的祭坛上有蝴蝶的飞舞,默不作声的蝴蝶,传递着农耕文明的种种魅力。
我们和乡村相对而视而,看到它的,仅有形状和颜色,是它散发出来的诱人气味,而不是声音。乡村面貌能够近睹远观,而声音不可以贴近聆听,近在咫尺的聆听,根本触摸不到乡村的脉搏跳动。它不需要向厮守身边的人们,传递自己的声音,那些容易接近乡村的老者,就是淳朴憨厚的人类文化传统的传承人。传统和民俗,是导引,是规则,是习惯,是能够让我们大致观察到,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真实生活画面。这些稀缺的画面,真实和生动,只是没有声音,至少我们站在跟前,听不到它的声音。
它过去发出的声音,都被鸟的羽翼带走了。
正好相反,很多远离故土的游子,都能时常听到乡村的呼唤。他们远在千里之外,至今保留有家乡的风俗习惯,或者简单的生活习惯,对于家乡,我们都有着敏感的心态。很多远离故土的人,带走当地熟悉的乡村生活,到陌生的地域开拓自己的新生活,而生活容易催人老去。故乡村庄的轮廓,同沾亲带故的乡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是刻印在游子心头的灵动声音。乡俗贯穿每个人一生,我们无法脱离乡俗的束缚,当了解到乡俗的流变过程时,便会被繁花似锦的民俗所吸引,民俗就是勾引者。乡俗打扮的花枝招展,直至将一个热爱乡村的人,变成熟悉民俗社会生活点滴的俗人。这个世界没有完全脱俗的人,他们被俗务所累,依然享受着凡俗的因果报应,既便出离红尘,成为禅修的僧人,也还要取苍生一瓢饮,在寺庙无数的影像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依。远离家乡的游子,必须忘却对乡土的依赖,才能在异乡立足生存,他们知道自己的脑海中,那个挥之不去的声音,来自于哪个地方,并且在何时重新响起。
离开乡村越远,越能听到乡村的声音。这是呼唤,也是祷告,更是怀念。乡村从来不用自白,向你倾诉自己的特殊历史。乡村历经过无数个因缘,有的化为无以复归的劫难,却在生死瞬间之后,或许留下羽化自我的蛹,在阳光明媚的季节,变身为美丽的蝴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只有时间不断流逝。对于在时间中跋涉的乡村来说,逾老逾历久弥新,逾老逾坚不可摧,逾老逾声音卓然。
倾听乡村的声音,感觉有温暖的气息,就在身边。 原创保证: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新军 于 2010-10-25 21:2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