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在水一方】我在这里

2021-12-23叙事散文苇岸-弦歌

我在这里二十年前登黄山,年少,一个劲地往前赶,竟和同学们走岔了。那时莲花峰没有石阶护栏,山陡道滑,眼看离山顶没多远了,就是难以上到那莲花瓣里去。看着听着几个男孩子在峰顶振臂高呼着豪言壮语,当时安慰自己,没登上顶就没登上顶吧,反正也没几人爬……
我在这里   二十年前登黄山,年少,一个劲地往前赶,竟和同学们走岔了。那时莲花峰没有石阶护栏,山陡道滑,眼看离山顶没多远了,就是难以上到那莲花瓣里去。看着听着几个男孩子在峰顶振臂高呼着豪言壮语,当时安慰自己,没登上顶就没登上顶吧,反正也没几人爬上莲花峰。

  后来随人流来到天都峰下,看过路边的登山须知,心律不齐的我犹犹豫豫地没敢上天都峰。那日早上八点起就一直登山,从始信峰下来已是下午五点了,在北海宾馆前喜逢走岔的同学们。他们一个个说着上天都峰的壮举,很为我深深遗憾。有个男生说“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还不顾我的心情重申着,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说得我心里好生凄楚。

  尽管第二日看遍了北海景区的峰、台、坞、松、石、云,回程车上我还是深深地遗憾。想那几个男生在天都峰顶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对着群峰高喊:“我上来了!”大有回答天回答地的气概,那两个女生在“天上都会”必是想着鲫鱼背护栏铁链上挨挨挤挤的连心锁,想着将来也锁上一把。要是我也上了天都峰,哪怕在那里累得东倒西歪也是幸福的,而我偏偏不在场,于是定下十年后我必上天都峰的心愿。   但重上黄山却是二十年后。故地重游的我是冲着天都峰去的,偏偏遇上天都峰被封,多年的心愿落空了。虽有些遗憾也不遗憾,黄山对莲花峰和天都峰实行保护性轮流封山,对恢复植被很有好处,这一举措本是对山的一种敬意。和我这次爬上莲花峰,环顾四下,轻轻答一声“我在这里”一样,是对山的一种敬意。第一次在黄山见到连心锁时,想那里面有一把是我的多好。但现在不喜欢那种成为山灾的方式了,这和“某某和某某到此一游”一样是破坏自然的行为,是目中只有自己的飞扬跋扈。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对山回答:“我在这里。”就像一个孩子对长辈回答:“我在这里。”还像我们上学的第一天,老师点名时的那一声“到”!更像来到这个世界时的第一声啼哭,清脆而响亮,告示天地时间和母亲:我在这里。我像耕云峰上那只松鼠,想越过万丈巨壑,跃上天都峰去,没跃上天都峰也等于上了天都峰,因有“我在这里”的心念,我的情我的觉在场。

  其实人的一生是情意的一生,是我在这里的一个个时空故事,精不精致,就看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社交的比例搭配得和不和谐。现代人对工作和闲暇的理解好像是肉身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而没有给灵魂留下容身之所。我有个女同事天天喊累,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年年要求带班主任,城里郊区都有房,白天坐着轿车去上班,晚上还带家教,说挣钱为了逛街买衣服,支付进棋牌室的活动费,累了就进歌厅放松,这样辛苦挣钱真能身心快乐神形愉悦吗?我总觉得物质再富有也不能替代精神,享受生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获得精神享受。我们工作除了获得生活资源,还要让爱循环流通。一开始很多人可能从事着不称心的职业,后来往往干一行爱一行,如果我们怀着“我在这里”的使命感,以尽一份心意的心情去神圣地工作,本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精神去快乐地工作,而不是以得到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工作的好坏,还需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定论我们的工作吗?

  现在很多人苦于没有闲暇,须知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没短一分少一秒,相反我们的交通越来越便利,通讯更是达到瞬息万里的速度。只要给灵魂留点时间,怎么会没有闲暇呢?闲暇是用来营养灵魂的,消闲方式可以行万里路和一座山一片水相互注释,还可以读万卷书和那些伟大的灵魂交流。旅游本是“我在这里”的亲近自然亲近人文,让人生更丰富,而不是像有的人拿公费一味消费高档的吃住和无节制的购物。读书是一种不受时空局限的结交老师和朋友的方式,当你打开一卷卷书,屈原、杜甫、泰戈尔、纪伯伦都能应邀而来,为你指点迷津。而不是看什么成功的秘诀,寻找提高竞争能力的策略,获得懂风水懂占卜的能力的捷径,那些是为功利读书,不是为灵魂读书。读书的时候,我在书上那些心智强大的人这里谛听,屈原在吟: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在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泰戈尔在教导我: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纪伯伦还告诉我: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贯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读那些书,书中就有我的参与,我在那里洗耳恭听。

  我的一个同事仰赖天恩祖德,有三套房子和一部车,可他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过得并不安宁。将两套房子出租出去了,还把自己住着的那一套的下面租给别人住,一家三口住在跃层的阁楼上,住得比只有一座房子的普通人还拥挤。虽然有车而从不用于亲近自然,每个星期天开车送女儿往返于几个艺术辅导班,比我们这些喜欢郊游的骑车族还远离自然。真为他想不通,冷漠了自然也委屈了居住。

  人与人的情意,不外乎亲情友情和爱情,其实还是人和人的与共,人与人的同在的关系。经济社会中的人与人往往貌合神离,是灵魂缺席的与共和同在。尽管现在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是普遍现象,但我们可以过灵魂在场的生活。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那样就不用担心家庭婚姻,亲戚友人,邻里街坊这些关系的亲密性会逐渐变淡。有了爱的付出,就有了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之美“同在”的缘分,何来寂寞难耐,无法享受孤独?定能谐调孤独和社交的关系,而不是盲目依赖功利性的社交或网络世界的虚拟社交。

  很多人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理想,其实那是“我在这里”的出席自然课堂,“我在这里”还要出席有限时空里的生命课堂。让我们给远方的亲友写写信,常和那些年老年幼的亲友促膝交谈,关心四季,关心每一个生命,为自己保留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对天地对时间,对艺术对生命说,我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1-6-21 22:3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