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窖水滋养的灵魂(散文)

2021-12-23抒情散文于文华
窖水滋养的灵魂(散文)■ 文/于文华水窖在远离城镇、远离文明的地方,静若处子般蛰伏着。虽和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地上挖掘、开采而成。但两者差别极大,区别在于水窖一般挖的较浅,收集、储存地表的活水。而井水则为渗入地下的水,一般比水窖深好多倍,尤……
窖水滋养的灵魂(散文)


文/于文华

水窖在远离城镇、远离文明的地方,静若处子般蛰伏着。

虽和井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地上挖掘、开采而成。但两者差别极大,区别在于水窖一般挖的较浅,收集、储存地表的活水。而井水则为渗入地下的水,一般比水窖深好多倍,尤其干旱缺水的西北,打一二百米深,不见水是常事。

像山里人一样卑微低贱,像山里人一样深藏不露的水窖,蹲在山村的最低最深处,仰望、呵护着山乡的日日夜夜。一个人无菜可食、无肉可吃、无饭进入肠胃,能忍受。但要是不喝水,渴的人难受不说,身体压根受不了。吃水是干旱缺水的山里人鼎鼎重要的头等大事。生活中最要紧的,莫过于预备人和牲畜定量的吃喝用水。一个家庭,驴可以不养,树可以不栽,水窖却是非要打一眼的。出嫁女子看家的,水窖是必看内容。有清凉温润的窖水喂养滋润,睡觉安逸,心里踏实。有解渴润喉的窖水陪伴、呵护,日子才过的有板有眼——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忍受;不论遇到什么,都能活下去!

掏水窖,位置的选择相当重要。不能靠近悬崖、沟口和风口处,容易坍塌、吹进杂物。请专门的匠人实地考察一番,选择地皮结实,地势低洼,尽可能离家近点,便于雨雪水流淌、入窖的地方。这样担水快捷、便于管理。其大小、深浅,既考虑人口多寡、经济状况,也视地质条件、土层厚度而定。挖水窖时,全家各各出力,人人流汗,谁都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心知肚明对自己生活的关系。家长会合理分工有限的几个人手,挖的挖,吊的吊,运的运,好早日完工,吃上窖里的水。先从地面挖小小的圆洞,这是雏形,也是关键。二三米以下,随着深度拓展,宽度亦逐步加大。一筐筐土被吊上来,女人,小孩,老人赶紧运走。估摸着有一间房子或更深些了,不再往下掏。像加工一个精致器皿般,一遍遍不厌其烦,仔细修整底部与四壁,要光、滑、平,最后再抹一层几公分厚的红胶泥(或是黄胶泥,是一种粘度很强的土),这是为防止窖水渗漏、乱跑。行话叫箍窖。这是技术活,考验一个匠人的真本事。不漏、不渗、不走水,能像瓶子一样储藏住水的窖,才能使用长久。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状况改善了,多用水泥箍。坚固是坚固,好用是好用,但缺乏了一种生命里的活气,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特有意蕴。红胶泥或黄胶泥透气性强,和流淌进窖里雨雪的活水相遇,立即水乳交融,自有一种空灵、活泼的意味。打水上来,做出的饭菜味道鲜美。喝进肠胃,滋养的人精神而有力气。你想啊,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山里人,和庄稼相濡以沫,和牲畜休戚与共,一辈辈地繁衍生息,一代代的传宗接代,靠的是什么?除了五谷杂粮的支撑,经常喝活泛灵气的窖水,无疑是一重要作用。结实、耐用的水泥箍成的窖,好是好,但窖和水两张皮,有隔膜。这样的水喝,时间长了,肠胃难免会不舒服。

小户人家,掏一眼水窖实属不易,花费钱财、力气、精力不说,要搭好多天的功夫,所以修在院门外的水窖,大多装了窖门,挂一铁锁。平常不用时,都锁着——防止小孩不慎掉入,更多是提防他人偷水。
  
清早起来,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担水。山里人家,大多是女人起得早,疼省男人多睡一会儿,养好精,蓄足锐,白天好干活。拾掇拾掇家里,厨房里取上扁担、水桶,浴着爽朗、透明的晨雾,急急忙忙往自家水窖处走。到地方了,喘口气,掏出钥匙,打开窖门,把拴好绳子的水桶,一点一点放下窖去,心似乎也跟着水桶,一点点沉入水窖里。让水桶倾倒,左晃晃,右晃晃,慢慢流进窖水。稍有不慎,会将水桶掉落窖中,担不成水不说,吃不成水不说,得找人捞水桶,费时费力。水桶不必太满。满了溢出桶外,是浪费。啥都有定量。啥都要节制。多了,满了,溢了,不一定是好事。水太满,担水走路时,洋洒在地面,看着叫人心疼。女人弯下腰,左右手交替,像扯线一样,将水桶一下一下扯出水窖。只需五六下,一桶清冽的水就放到窖台上了。水桶像落在窖中的鱼,跳出窖门口,稳稳当当落在地上。再将窖盖原样盖好。喘口气,担水上肩,双手握住,脚步沉稳,呼气均匀,迈着碎步,一前一后两个桶,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日日操劳、夜夜辛劳的家门。将水倒进水缸,晨雾一点点四散开来,天已经大亮了,正好是点火做饭。山里人知道水来之不易,用水很是节制。有笑谈说有人提早洗了脸,约同伴进城。同伴推辞说有事,改天再走。那人急赤白脸地大声疾呼:不早些言喘,人家把脸都洗了……

窖水,人喝,牲口也喝,干旱之极时,养的花草树木,也喝。一般是像驴和骡马这些大牲口,会拉到水窖跟前,打水上来,就着水桶喝。待牲口喝尽兴了,再挑回去洗衣裳。洗完衣服的水,再让猪呀羊呀鸡们喝。据说猪喝了洗衣粉水,会格外长膘。山里人从小就懂得节约用水,知道水不敢随便糟蹋,更不能白白浪费的道理。洗了脸和衣裳的水,沉淀了,浇花,浇菜,也浇树。山里能长大的树,不多。活下来的,就像山里的汉子,泼皮而顽劣。树身扭曲,面相苍老,树枝坚硬。山洼里,或是人家院落里、墙后面,种植几棵白杨树、杏子树,梨树。春天里,大团的粉红,大团的雪白,招摇的蝶飞蜂舞。点缀得单调、落寞的山村,缤纷而绚丽,即或是房前屋后的白杨树,那一团绿荫,也给同样单调、落寞的心间,涂抹了一层鲜艳的亮色。花开是一种景致。挂果,更是一种企盼。山里的生命,和人一样,都特能耐旱。似乎树木通人性,和人一样息息相通,知道水的来之不易,无比金贵。倘有下雨的日子,树们会大张着口吸吮,尽可能多的储存水分。秋天的果实成熟了,吃起来个个香甜——啥都是紧缺了,稀罕了,才珍贵,才倍加珍惜!

时间一长,估摸着水吃的差不多了,打出来的水看起来黄澄澄的,有股呛人的味道,像清洗家具一样,得淘窖了。男人腰间拴一根粗绳子,从窖壁慢慢吊下去,将窖底的淤泥、柴草,一铲一筐打捞上来,顺便抹层黄胶泥,加固加固水窖,让其继续发挥作用。

一种水滋养一方人。时势造就人,水土更能雕刻人性格。尚家台的水,看上去蓝莹莹的,流进水窖,打上来,水面上漂浮着点点油花,人不在意的喝了、吃了,短时间看不出什么。时间长了,人浑身无力,乏得很。不往高里长,而是横向发展,像水桶一样粗而壮。闭塞、保守的环境,禁锢着人的思想。长此以往喝这样的水,使人越发“不开窍”。年青的山子,给邻村掏水窖时,看上了那家的秀。秀的爹早亡,跟着母亲入赘。山子的父母托人提亲时,秀的母亲以山子家弟兄多、拖累大、经济差为借口婉拒。可秀打见第一面起,就喜欢上了说话咬文嚼字,干活有板有眼,长相有棱有角,手巧心实的山子。私下里,秀忙里偷闲给山子做布鞋、绣鞋垫。秀的妈妈,得知女儿的心思后,和后夫商量一番,不顾秀的反对,匆匆忙忙将秀出嫁到川区。按理说,逃脱了吃窖水的命,秀该高兴才是。可不是有句经典的话,说的到位而精辟:强扭的瓜不甜。原本清秀水灵秀,出阁后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整天哭丧个脸,让婆婆常指桑骂槐。那年收割前,秀借故回娘家,见到了朝思夜盼的山子,企盼他带着自己远走高飞,可胆怯的山子,不想被人指指点点,仅寥寥数语安慰了秀:好好过日子吧……心灰意冷,生活无望的秀,纵身一跃,跳进了一眼忘了上锁的水窖……双龙沟口有个村子,居于草场深处,附近野花烂漫,松柏林立,这样的环境里,水便格外清冽、甘甜。人们成天用松木劈柴,煨着烟熏火燎的茶罐。水沸了,随意抓几块碎小的茯茶,几粒花椒,扔进沸腾的茶水煮沸。过一阵子,将热气腾腾、红润好闻的茶水,倒入大而笨的茶碗里。喝几口,全身的各胫各骨、每个毛孔被打开,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快淋漓。而身处这样草碧树茂的境地,喝这样的水长大之人,大多天性豪放,为人直爽。

幽深、阴暗的水窖里存的水,全是上天的恩赐。即使天气再干旱的年份,也会降一两场甘霖,润泽那些要冒烟的心灵。一点一滴细细的水流,不断汇聚、不断融合,欢唱着、歌吟着,流进给生灵以希冀,给生命以力量的地方——水窖。冬天的雪花有些矜持,内敛,不会径直跑进水窖。人用簸箕装,用背篼背,用铁锨铲,将那些干净纯洁的雪收拢在一起,倒入窖中,让它们悄然融化。不可否认,和雨雪水一同流进水窖的,有尘土,有杂物,有柴草,甚至山坡上的羊粪蛋蛋。落进去就进去吧,宽容、豁达、大气的山里人,装作没事一样,照喝不误。有啥法子呢?没有生在城州府县,还的咬牙活下去。谁都是地上的生灵。生命原本就是彼此包容,彼此融合的一体。谁离开谁,都无法苟活。人离不水无法生存。猪呀羊呀鸡呀,也照样离不开水,大地上的植物,更离不开水的滋养。而且那些落进去的东西,自会慢慢沉淀,落入窖底,而水则越来越清。只是比不过井水的清冽、透亮,有一股特有的异味。

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山里人家大多住的分散。隔山头说话能听见,但见面,往往要走好半天。山大沟深,路多为羊肠小道,一般不大好走。即使有车行驶,也一路颠簸、尘土飞扬,故鲜有外人来。谁走进山沟里,山里人都当贵客待,大人小孩,满脸堆笑,跟前跟后,真诚、质朴、憨厚的样子,让你终生难忘!进门毕恭毕敬让你款款就坐在铺了几层羊毛毡的炕上,再恭恭敬敬端来茶水——是炖在火炉上,熬的红丢丢的茯茶,茶碗里调了盐沫,祛异味、除窖气。你有些不想喝,但经不住那份热情,再三礼让下,蜻蜓点水般浅浅喝几口,又端来了香喷喷、软和和的葱花油饼。吃油饼的当儿,耳闻鸡飞狗叫,主人家或是宰鸡,或是杀羊,像过年一样招待来人。油是自家种的纯天然油菜籽,自个儿驴驮人背去,亲眼看着榨的,有种说不出的奇香。鸡和羊也是自家散养的,成天价跑来跑去,像山里人一样散漫逍遥、自由自在,肉质便格外细腻、鲜香无比,咬一嘴,让你想不到是用窖水炒的。

水窖里的水,总能及时得到补充。即或在持续大旱的年份,树木干死了,庄稼晒死了,只要水窖里有足够的水,人自会坚守下去。当干渴的性命,被窖水养活,山里人懂得,窖水也是甘霖,也是甘甜。一代又一代的人,喝着窖水长大成人——有人逃离了山村,走向了远方,再也不想走进大山;有人却长眠于这方热土,死后依然不抛弃、不逃离这片家园。山村里讨生活,一棵树是一种温暖的依靠。一只羊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眼水窖更是一种灵魂最妥帖的安慰——安详而宁静,沉默而慈祥的水窖,无论对牲畜,对每一个小孩,还是贫瘠的土地,都满怀清凉。

水窖是山村的根,只要它不老,山乡的孩童自会茁壮,老人安详健康,鸡鸭活泼可爱,家族兴旺发达。窖水滋养的灵魂,熏陶出一股特质:轻易不向苦难低头,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生态恢复、植被保护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的山村,被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川里,或是新的移民安置点。那些被废弃,闲置了的水窖,跟那些不愿将老骨头埋在他乡,继续留守在山里的老人一起,回味、咀嚼一幕幕像电影一样的往事,打发着最后的惨淡时光。惟愿:山不老。地永存。花鲜艳。水长青。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2-6-15 15:10 编辑 ] 品味, 散文, 生存, 生活, 水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