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生活、审美及其他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生活、审美及其他


       年轻时,对画报、电视上的黄头发、蓝/黄眼睛的外国人,并不认为是一种美。确切地说,对和自己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以外的形象,都不认为是美。或许是对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或许是“没见过世面”造成的狭隘审美,更或许是对“洋鬼子”曾经入侵的恨意未消……

       后来,见识多了一些,心胸开阔了一些,慢慢觉得与自己外在特征不一样的人,有些也挺好看。比如: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等等。但社会的变化实在太快,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身边的很多女人开始烫头发、染头发,男人穿牛仔裤和西装,这些生活细节,让我的审美不自觉地改变着。再后来,世界似乎“大同”起来。零零后的新生代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戴各种颜色的美瞳改变眼球的黑色,穿破洞的裤子……这些变化,到现在我也没有适应,不能看出它的美来。

       其实细究起来,生活的许多变化正悄悄地改变着我的审美。比如读《聊斋志异》《西游记》,里面许多妖魔鬼怪的形象,都是被当成“邪恶”的典型,而它们的样貌几乎异于人类,它们最后的修行就是变成人的样子——确切地说是变成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的样子。假如白骨精化成黄/红头发、蓝/黄眼睛的人的形象,应该骗不来唐玄奘的信任和同情。

       这些生活中的审美,似乎被谁牢牢掌控着,指挥着我在慢慢改变。记得女儿年幼时,去玩具店买人偶,一排排的“芭比娃娃”,就是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把人偶做成我们这样的形象呢?给女儿买彩色的故事画书,黄头发、蓝眼睛的人像比比皆是,花里胡哨的,你没有其他更多的挑选。

       小孩子在建设审美,也在重建我这个成年人的审美。有几年,我迷上了美国电影“大片”,比如《第一滴血》《断剑》《拯救大兵瑞恩》等等。那些主角是何等英勇无畏,场景是何等恢弘逼真,情感是何等高尚伟大……而我的阅读里的人物,似乎越来越平淡无奇,泯然众人矣——我似乎越来越不崇拜他们,也找不到继续崇拜的信心。

       还有几年我迷上了日本的电器、摩托车和汽车。比如松下电视、洗衣机、影碟机,索尼收录机、数码相机,本田、铃木摩托车,日产、凌志汽车等等。这些外国货让我对国产货没有太多信心,可是它们的价格都高得离谱,只能选择买得起的国产货:1997年我花5800元买了一辆国产“大洋90”摩托车,而这个价钱还不到日本“本田90”摩托车的二分之一。这种深深的“迷恋”至今也没有很好地改观,以至于近期新闻报道日本汽车数据造假,都觉得不可思议——造那么好的汽车,何必再去造假呢?

       近些年,生活仍在塑造我的审美,我对许多“外国货”的“崇拜”渐渐变得稀薄了。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手机、电脑等等,我觉得质优价廉,用起来也挺好。再比如电影、电视剧,异国的英雄再也吸引不了我的目光……这没有什么意外:国产的许多东西正在从无到有、从劣到优,追上甚至超过了外国产品的质量。至于那些外国的“英雄人物”,也不过是人为包装美化的“形象”而已,远没有讲述中那样完美无缺。

       生活过起来平淡如水,但生活却左右着我们的审美,而科技和文化又主导着审美。虽然这些不完全是真实的逻辑。比如,目前美国西部的干旱,竟还有人祈祷求雨;再比如新冠疫情,印度竟还有人塑神敬拜,美国、英国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口罩、隔离和疫苗的作用……近来又看到几百名去美国留学的年轻人,被美国拒绝签证。这些信息也告诉我们,“外国”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我们原来所听所见,只是它们很少甚至极少的一部分而已。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认知和审美,让我们在更多的比较中去更好地辨别是非——我们很多人都多了一个被称为“虚拟世界”的世界。那个虚拟世界,是更真实的世界吗?那里面的自己,是更加真实的“自己”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的生活随着社会在演变,我们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