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

2021-12-23叙事散文林小白
人间有味是清欢文/林小白喜欢美食的,不看蔡澜和梁实秋先生书的人,甚少。当然,刘仪伟前几年主持的《天天美食》大概是家庭主妇们的最爱。电视节目有教育教导的作用,使观众一目了然,还可以跟着主持人的示范学习几道菜品,应该是极好的。但稍微有点想象力又……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林小白   喜欢美食的,不看蔡澜和梁实秋先生书的人,甚少。当然,刘仪伟前几年主持的《天天美食》大概是家庭主妇们的最爱。电视节目有教育教导的作用,使观众一目了然,还可以跟着主持人的示范学习几道菜品,应该是极好的。但稍微有点想象力又热爱文学的食客们,看蔡澜和梁实秋先生的书,可以获得双重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舌尖上的中国》近几年火得不行,几乎已家喻户晓,即使不看电视画面,单听配音者李立宏老师的解说,也是一种享受。他的配音与赵忠祥解说《人与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各具特色,但一样的让人难忘。当李立宏老师浑厚自然的声音响起,观众便仿佛已看到美食当前,直勾人馋虫。有专家分析说,《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火爆,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它唤醒了人们对美食的欲望,其二则是它囊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此言非虚。   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的蔡澜,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素有“食神”的美称,他对美食的研究之深刻,大概无几人能出其右。读他关于美食的文章,除了欣羡之外,读到妙处,免不了垂涎三尺,恨不能马上亲自动手做一道菜,慰藉饥饿的味蕾。   写文章也像厨师操控他手中的食材一样,他的文,是顶级厨师在做一道美味的菜。记得他的一篇《炒饭的艺术》如此描绘道:“炒饭的最高境界,在于炒得蛋包住米粒,呈金黄才能叫得上炒饭。要达到这个效果,先得下油,待热得冒烟,倒入隔夜饭,炒至米粒在镬中跳跃,才打蛋进去。蛋不能先发好,要整个下,再以镬铲搞之,就能达到蛋包饭的效果,给蛋白包住的呈银,蛋黄呈金。两者混杂,煞是好看。”非亲自实验,难写得如此惟妙惟肖,真实可感。   读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又别是一番滋味。有人大概会问:梁实秋何许人也?听这名字怎么如此耳熟,他不就是那个和鲁迅先生对骂的梁实秋吗?我们为什么要看他的文?如果有如此想法的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与鲁迅先生政见不合观点不一致就鄙视他的文章吧,如果这样,我只能说,你将错过很多绝妙的文章,划算吗?不划算!   游走在梁实秋先生的文字里,仿佛行走在大江南北的美食中:北京烤鸭、锅烧鸡、烤羊肉、浙江扬州的狮子头,西湖醋鱼、瓦块鱼……当然,在他文章里,出现得最多的,还是北京菜式,很多北方人看来,应该倍觉亲切。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一段关于馋虫上脑幽默诙谐的描写:“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挠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这种感觉,想必大多数人有同感。   美食,可高雅如阳春白雪,也可通俗如下里巴人。它是带着烟火气的,是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最近的。   很多小说大家,将美食融入其作品之中,运用得当,则衍生出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如金庸笔下的洪七公,这个贪吃的老头儿,就让人难以忘怀,从他那里,我们知道了叫花鸡、好逑汤、蒸豆腐……每一样美食,黄蓉便为靖哥哥换来一套绝学。足见美食之神奇。古龙的小说中,这样精彩的描写也俯拾即是。   美食方面的东西看得多了,难免技痒难耐,于是上班之余,便在家研究菜品的做法,什么“地三鲜”啦、红烧猪膀啦,酸辣土豆丝啦……易上手而又和胃口的菜品,通通搜罗来尝试一遍。   在天津上班一年有余,回到家乡后,朋友们无不大惊失色:啊,小白,你胖了!对镜自照,果不其然,确实胖了许多。翻看以前大学时照的照片,青涩消瘦的模样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圆圆的脸,小肚腩也凸起来了。究其原因,还是对吃有了“深刻”的眷念。   人间有味是清欢,美食当前,又岂能不饕餮一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