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碣石山觅古

2020-12-14叙事散文天山一笑
碣石山觅古在中国九州的版图上,并不乏名山大川,或险峻、或挺秀、或玲珑剔透、或绵延磅礴。这其中,只有座落在冀东平原上的碣石山是以其神秘的色彩横贯古今、著称于世的。
据《山海经》记曰:“……又北五百里曰碣石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
           碣石山觅古
  在中国九州的版图上,并不乏名山大川,或险峻、或挺秀、或玲珑剔透、或绵延磅礴。这其中,只有座落在冀东平原上的碣石山是以其神秘的色彩横贯古今、著称于世的。
据《山海经》记曰:“……又北五百里曰碣石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可见,名山碧水均在古老的神话传说里亮丽过它们的姿色。
如果仅凭其碣石山695.1米的高度来说,它上不达九汉,下不达黄泉,实在算不得大风光。但我们似乎又都牢记着这样一句俗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碣石山的大造化处,便实实在在地是与神仙的传说交织在一起了。
  碣石山是以其近海凌波、拔如石柱而得名的。又由于几千年前远离中华文明的腹地,蛮荒未化,神秘如斯,得神仙圣地仙府之传说,故引得整日渴望求仙得长寿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御驾亲巡。当然,神仙并不是轻易见得到的。始皇帝坐在山顶上,望着烟波浩淼的渤海,失望之余并没忘记刻石留铭,将自己“遂兴师旅,诛戮无道”的业绩着实夸耀了一番,之后便三步一回头地带着心有不甘的情绪告别了碣石山。
  时隔百年,始皇帝访仙山求神仙的筝管鼓弦余音未绝,魏武帝曹操便步其后尘,在他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带上人马仪仗,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地到碣石神岳搞了一场大规模的求仙活动。也许是秦皇汉武的杀戮太重,也许是神仙们终看不得人世间喧喧嚣嚣的吵闹之声,终究是没能给这位不可一世的汉武大帝一点面子。不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有文学气质的曹操挥笔间留下一篇《碣石观海》,也算歌以咏志不虚此行了。在光绪二年的《永平府志》中还记载着曹操另一首描写碣石的诗篇,诗曰:“六神诸山,沦涟大壑。北风勃来,簸荡不息。帝命巨螯,更负危揭。冠簪东出,以为碣石。烛龙双眸,以为日月。下苞苍苍,浩荡糜极。”看来,这位顺路寻觅神仙的汉武帝对碣石山也是真够专情如一的了。但令他绝对预料不到的是,距他铭志抒怀的2000多年以后,另一位伟大历史人物毛泽东会被他的诗情所感触。当这位豪气万丈的人民领袖站在大浪淘沙的渤海岸边、眺望巍巍碣石山时,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轻轻一笔,仿佛将整个中国版图涂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七色釉彩,其咏其志其怀令曹公孟德也相形见拙了。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除了毛泽东那首“大雨落幽燕”的千古绝唱又为神秘的碣石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之外,另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李大钊也曾与碣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曾闻:家居永平府的李大钊自幼便对碣石山的神秘产生过向往,只是一直未得其游。1907年十七岁的他从永平府中学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校后,终于得平生之愿,于暑假冒雨游历了碣石山东侧的五峰山。1913年,他由天津去日本留学,又到五峰山半山腰的韩文公祠山居数日,然后才带着碣石山的山精水魄飘洋过海。直到1927年,当三十八岁的他站在北洋军阀张作霖的绞首架上慷慨就义时,他已经先后7次在碣石山留下了他或山居或避难的足迹。并留下了大批诗文与著作。
  如今,站在秦皇汉武曾登临的平台上举目望海,水极雾浓处似乎仍能看到,一代代帝王枭雄或征战沙场经不得碣石山的诱惑,或专程求拜紧步求仙长寿的后尘,其仪仗之奢华,其兵马之雄壮,800年间,在通往求仙觅神的山道上卷起了遮天蔽日的尘埃,马蹄哒哒,彩旗猎猎,均在碣石山的碧水翠岭间留下了他们的旅痕游迹。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在他的领地巡视游玩时,也没忘了“登碣石,观沧海,大飨群臣于山下,班赏进爵各有差。”之后,竟心血来潮地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台修寺,以慰神仙。到了北齐时候,自立为齐皇帝的文宣帝高洋,于553年冬天率兵大战契丹班师回朝的路上,顾不得征途劳顿,顾不得冬深风寒,率众登上汉武台,观海畅想了一次做神仙的快活自在。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燕歌行》,其中“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二句,描述的便是万马撕杀出碣石的壮观场面。实际上,从隋朝隋炀帝杨广时,他亲率大军攻打高丽,110万兵马横贯碣石山道,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着实雄壮。碣石山上过惯了清静日子的神仙们怎受得了如此乱哄哄的阵势?不给面儿见也就不足为怪了。到了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又率大军与高丽大战于辽东。登上碣石山时,也写了一首《春日望海》,其中“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几句,虽抒发了他一称天下的雄心,但也足令碣石山负重疲惫的了。
  往往地,古老的传说和历史只不过是一本失去了前册和后册的线装书,尽管我们的手指轻轻一翻,便翻过了千年万载的苍茫岁月,使现在的我们仍能感触到洪荒未化时那场滔天的洪水,仍能感触到先民们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仍能感触到在高山碧波之间来来往往的神仙们那种轻松自在。但我们永远有不可探知的前缘,永远有不可预测的后世。就如我们如今站在这碣石山上,左边是诸位神仙们的安然自得和历代帝王们面对生命流失的焦躁不安。右边呢?则是现代昌黎城的车水马龙和崎岖山道上的游人如织。传说和今天的实际距离,只不过是光阴的一瞬罢了。
  沿着后人铺就的登山石阶,碧草间,耸石旁,奇松处,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们留下的遗迹犹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美丽传说犹在,那些闪灿着多彩光环的山水精灵犹在。
  碣石本无门。据说现在的碣石门是远古杨戬担山赶太阳时,将乱跑乱撞的两个太阳分别压在一湖碧水旁,恰巧形成了碣石山探秘的一大门户。这里,有当时杨戬遗落的桃木扁担化作的一带桃林为证;碣石山顶峰上,有张果老和曹国舅对弈的石棋盘为证;山顶平台上,有张果老与云、碧、琼三霄为争修炼之地负气跺下的石脚印为证;有当年韩湘子结庐修行时,留在石壁上的“湘子影”为证。
  神仙们走了。但世人并没有熄灭供奉他们的缕缕香火,从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碣石山上便修建起了座座庙宇楼阁。如凤凰山麓的云峰寺,碣石山脚下的水岩寺、龙潭洞,仙台顶上的碧霞宫、天仙寺、望海台、果老院、湘子洞、五雷殿。暮鼓晨钟,香烟袅袅,使再也没有回来的神仙们善心微动,终于留下了碣石山满山的神秘以及“碣石观海”、“天柱凌云”、“石洞秋风”、“水岩春晓”、“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霞晖堵”、“凤翥祥峦”、“仙影沧浪”等十大绝色景观。
  帝王们走了,带着求仙不得的种种茫然和困惑,带着人生搏击中的踌躇满志和残缺失望。留下的是岁月剥蚀的石碑铭刻以及那亘古不变的山的凝重,海的湛蓝,留下的是后人对碣石山永久的迷恋及情感的寄托。
  实际上,任何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摆脱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期的社会局限,都会被当时所能够认知的人生理念所制约束缚着。更为有意思的是,这种人生理念仿佛有着一种巨大的惯性,从3000千多年前的源头,“轰隆”一下儿,竟将历史撞了一个天大的洞,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大脑中留下丝丝缕缕永久的文化底蕴。就说碣石山吧,我们明明知道传说毕竟是传说,故事毕竟是故事,但我们心里极度渴望的那一部分,竟更愿意随了历代帝王的车马仪仗,一路风尘、一路疲惫地将归宿定格在这座山上,就如存下了一张永不记息的支票,不求获得,只想给予。其实,人们所做的一切,不就是想以碣石山为生命长旅中一只小憩的石凳,坐下片刻,实现和中华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一次轻松的对话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