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伤悲之美

2020-12-14叙事散文天下无双
美的东西往往是悲的,感伤、悲悒之美是一种很有力量的美。这种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们在获得大千世界中各具特质的美的同时,还需要这种感伤的悲悒的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又会面对两个方面的世界,一个是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一个是自我的内心的世界。人
  美的东西往往是悲的,感伤、悲悒之美是一种很有力量的美。这种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们在获得大千世界中各具特质的美的同时,还需要这种感伤的悲悒的美?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又会面对两个方面的世界,一个是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一个是自我的内心的世界。人们总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中去把握这两个世界。而这种把握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般情况下,前进和成功对于这个长的过程来说,是短暂的,相对的,而这个过程的发展和不断深化则是漫长的绝对的,对于这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人类至今没有最后完成,人们渴望获得最高的认识,从而得到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但又因为认识与实践上的种种限制不能实现,于是构成心理、思想、情感上的种种缺憾与不满足,这就是矛盾,古人所谓的“天人之悲”,“物我相悖”,“怀才不遇”等等,正是这种矛盾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就是感伤悲悒。   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表现感伤悲悒之美的作品。如北宋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到王昭君的美丽时说:“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阅尽后宫佳丽的汉元帝之所以不能自持,全在于王昭君所具有的那种在国色天姿中所无法掩抑的悲悒感伤之美,她的芳洁,幽怨,顾影徘徊,自矜自怜……在元帝看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令人不能自已。《长恨歌》中的杨玉环,是一个集幸福与痛苦、同情与谴责于一身的后妃形象。由于她具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采神韵,所以才能使唐明皇“三千宠爱在一身”。当然唐明皇的荒淫,不理朝政,与贵妃是分不开的,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杨贵妃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所以贵妃又受到了社会和历史的谴责。然而她在仙宫中的孤寂痛苦,她对玄宗不渝的爱情,又感动了心地善良的人们。而《长恨歌》中的唐明皇,也成了一个重色又更重情的封建帝王形象。他贵为天子,却能在“三千佳丽”中只爱杨贵妃一人,一直到贵妃死后,依然见月伤心,闻铃断肠,这执着的爱情又是值得肯定的。当两京收复,回到长安之后,他大权旁落,做了太上皇,冷落孤寂中更将一切寄托在无望的思念与期待上。这种凄凉的处境,极易拨动人们的心弦。人们看到的是一对两心合一,两情相悦的人,尘世间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不是木偶。这是令人伤感同情的。因而《长恨歌》的感伤悲悒之美也有了动人的力量。   易安居士的词也是感伤悲悒的,她总是能用几十个字,就把自己心事重重、满腔悲抑的愁妇形象和凄苦心境活脱脱地描绘出来。她的《武陵春》就是一幅精妙绝伦的大写意,含蓄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残红褪尽、风光不再的人生晚景,人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茫茫无际的命运之愁,而这种悲凉愁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种生命原始的悲哀在心灵上的投影,正是人之异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所在。感伤、悲悒、沧桑,不是视觉,是感觉,要有灵明的心性才能得以体验。其实,岁月层层结痂的痕迹,都隐含着不言即喻的沧桑情节。岁月正是以这只无声却残酷的软蹄,践踏着人所创造的事物和人本身,使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地常住于美丽新鲜的情境之中。这时,感伤、沧桑、悲悒变成了一处人文景观,需要高品位的审美心境才能体会和理解。事实上,每个人与生俱来就隐藏着莫可奈何的悲观天性。喜剧之美在结局。悲剧之美在过程。喜剧的平淡往往使人们不满足而去怀想悲剧的深刻,喜剧只触动我们。悲剧却撼动我们。人性中所固有的深度的苦闷,根本的怅惘,无疑是一种诱惑,一种呼唤,一种催化,凄清落寞的生活,体现着一种尊严,就像清澈的溪水一样,终古滋润着浊世人群的心田。   感伤悲悒的确是一种最能感动人心,同时又是人们极愿接受的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反思、忧郁、绝望……而欢乐和希望也在这其中孕育,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因为,人,是永远也不会绝望的,而伤感悲悒之美也是永远不会被人们所抛弃的。   济慈说:“啊,就是在欢乐女神的圣殿里,蒙着面纱的忧郁也有一尊之席。”雪莱也说:“倾诉最哀伤的思绪的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   我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很多诗歌表现这种感伤悲悒之情:多情女子的闺愁宫怨,游子征人的羁旅愁思;春花秋月的触景伤情,怀才不遇的自悲自矜;美满情爱的毁灭终止,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   这种纯净和崇高相通的感伤悲悒之美,基于人类的仁爱、同情、善良、进步与正义,而绝不意味着它的相反,它既严肃、庄严,同时又娇美、柔弱,它能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契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