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夜读《囚绿记》

2020-12-14叙事散文海怡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9 编辑

  宁静的夜晚,坐在电脑桌前,浏览着一些熟悉的网站,搜到陆蠡的散文集子,点开细细的看起来,一时竟被那诗一样的文字所吸引。早就知道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1:29 编辑 <br /><br />  宁静的夜晚,坐在电脑桌前,浏览着一些熟悉的网站,搜到陆蠡的散文集子,点开细细的看起来,一时竟被那诗一样的文字所吸引。
 
  早就知道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崭露头角步入文坛。后来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总能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贫穷疾苦的下层人民,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朴实的优秀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表现出他自己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质。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囚绿记》中,陆蠡把一根常春藤写得像一个人一样,在阴暗的小屋子里,不屈不挠地举起绿色的小手臂,伸向有阳光的小窗……,看了这篇短短的散文,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瘦弱、斯文的读书人的形象,我想他一定性格内向,因为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决不可能和一根默默无声的青藤“对语”,更不可能产生如此细腻如此动人的感情交流。
  其实陆蠡是个很刚强的爱国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一本关于细菌的科普读物中,义正辞严地指出日本侵略者用细菌武器来残害中国人的罪行。他身陷囹圄时,日寇问他,日本的大东亚政策能否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无望”。最后壮烈牺牲。而他在《囚绿记》中讴歌的被幽囚的常春藤那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即是对成千上万抗日爱国志士的颂扬,也是对他绝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高尚品格的写照。
  《囚绿记》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时,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进行细致的描述,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他满怀爱国激情,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他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分别描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他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把我引领进他的内心世界。他文中“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言极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并有意识的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以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呢?陆蠡通过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有意造成了文势的变化,以给读者以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他的情思,也打动了我的心——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我思索回味,我的感情潮水也随着他文章结构的跌宕多姿而起伏。有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的吧。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也许这段文字是对这篇散文的最恰当的诠释。
  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他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融为一体,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均不无关系。
  陆蠡真切地关爱着生活和自己,他说:“我拿绿色来装饰我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什么?富足时的呐喊,有力不免苍白些;穷困时的呼叫,才悲凉深沉!陆蠡属于后者,虽然他没有大张旗鼓,却对绿色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他心中装着不灭的希望。
  陆蠡又说过:“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绳索,我是多么战战兢兢啊!”绿色之于作者是心中的图腾,因为他理智,才觉出中国的苦难并为之献身;因为他钟情,才在生命的弦乐中奏出华彩的乐章。
  终究时局难测,“卢沟桥事件、变更计划、烽烟四逼的旧都、火车断了数天、留心开车的消息”,在火车一声长啸中,年轻的陆蠡又拎起行囊裹挟在人群中仓皇南下,颠沛人生又翻开了另一页。
  文章最后说:“离开北平一年了,假如和它再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成为生命一部分的绿色,时时缠绕着陆蠡的心,这哪里是想念绿色呢,分明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中国山河和大众人民啊——缠绵中的怅惘如此刻骨铭心。
  1942年,一个三十四岁的生命在敌人的魔掌下安静地走了。
  几十年后,他安静地睡在自己的文字里,躺在图书馆里——尽管屋外有物欲横流的商业街,有车水马龙的公路,有俊男靓女得意的笑容。
  写完这篇小文,已夜阑人静。只觉的自己似乎做了一个清净的梦——为一个爱“绿色”的爱国文人兼战士陆蠡……
                2006.1.1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