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雪落满身

2020-12-13叙事散文沙封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3 编辑

  雪落满身沙封一世界处于长久的冬季,一个人要像防备严寒一样穿起棉衣,这样才能保暖,隔离了外界的碰撞。文字有一种维护心灵的力量,是我们穿在身上的棉衣。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03 编辑 <br /><br />  雪落满身
    沙封
  一
  世界处于长久的冬季,一个人要像防备严寒一样穿起棉衣,这样才能保暖,隔离了外界的碰撞。文字有一种维护心灵的力量,是我们穿在身上的棉衣。
  鹅毛大雪,无数片雪花飘飘荡荡,在天地间飞舞。飞舞的雪花多像围绕在我身边的文字,落在我的头上,身上,颈脖里。一个乐于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他的身上无时不沾满文字,那是文化的韵味,是书生的装饰。文字的雪花犹如大地的被子,把什么都覆盖起来。一条被子,一层土壤,而那一本本书,就是从雪里拱出身躯的植物。自传、日记之类与作者内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书,就如萝卜、地瓜,果实是埋在地里的;小说、戏剧这些与作者无关的虚构作品,则如包菜一般,两手可以抱住,左右一摇,就可以取走。大蒜、生姜是杂文,散文好比什么呢,原先如香菜、时新菜。
  在一家医院某一角落,有一张记载着我的婴儿床号、分娩时间、分娩方式、体重、身高、性别和母亲姓名的出生登记。那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诠释与证明,是与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文字交往。
  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在青春奋发的年代,得到过一个机会,去北京紫竹园的国家图书馆,在文字里沐浴了两个月。那个年代查阅一些国民党时期的资料,还需要相当一级部门出具证明。那是一个雪花飞舞的冬季,在那个众多学者汇集的场所,我得以看到这样一个景观:披着雪花走进这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这里和文字聚合,走进文字的内在,远离外在的喧嚣。每天中午,在图书馆只供应牛奶面包的简易餐厅里,拥挤而不嘈杂,这些将书当作粮食的学人,站立着,吃两块面包,喝一杯牛奶,然后再次投入文字里去。吃在这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召唤。
  这似乎注定了我的生活是纸上的生活。
  文字本是事物和情感呈现出的美的结晶,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将她摘取下来,就成了文字。
  在我外出的一段时间里,书橱里会落上一层灰尘,那是时光洒下的。时光会酿造尘埃,但从不能玷污书里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不会陈旧、腐朽的,写在宣告死亡的坟墓碑体上的字也会是新生的。至于那些印在最时新报刊上、世人唾弃的文字,是权威者对文字的盗用,那些人以为用文字欺世盗名,就可以名垂青史了,殊不知文字以自戕的方式让其不能得逞。
  文字是我和这个世界联系的脐带,文字就是血脉,传达着供养生命的营养。曾经有这样的想像,装在书本里的文字,多像盛在碗里的白米饭啊,每天你能不吃吗,在豪门,不过多了些雕琢,而在贫穷的乡间,一个个手里托着大海碗的孩子,有着多好的胃口,谁一顿不是两三碗呢。
  二
  文字是有情绪的,那是她张扬的欲望。在她灿烂时,是青春、诗歌、时尚、快乐,是怀春、微笑、优雅、幻想;在她低弥时,是忧伤、忧郁。文字又是沉静的,创新的文字有着一份耀眼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时光,岁月,渐渐褪去她的红红绿绿,最终还原出黑和白,还原出没有装饰的本质、深刻,还原出灵魂,散发出真相的气息。沉静的文字,才是升华的,才能构成文化,才能构成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心灵史。激昂明澈。
  文字构建了无数不同的领域,有城堡,有原野,有后花园,有“三味书屋”。
  《不能承受的生命轻》,让我结识了那个喜欢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男人托马斯,正是由于自由和洒脱,他成为女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亮丽风景。
  而在1813年英国的查乌顿村,我走进简?奥斯丁的居所。看,文字为我们构建的是一座多么难以忘怀的建筑――这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在一个女子写作并不值得夸耀的年代,奥斯丁这个和母亲和姊妹住在一起的38岁姑娘,布置安排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能够由文字的道路,回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回到张爱玲眼里那种繁华而鲜活、但底色颓废而暗淡的生活中去,体会原本不属于我的那份缠绵着的阴冷和哀伤。
  没有比文字里更美的爱情;
  没有比文字里更甜美的情感;
  没有比文字里更纯洁的亲情;
  没有比文字里更美的女人;
  没有比文字更完美的世界……
 
  我感受到了埃伦(纯真年代)洁白的皮肤,感受到了康妮(《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恣肆和妩媚,郝思嘉在我身边快乐地奔跑跳跃,洛莉塔在纳博科夫用文字锻造的致命诱惑中,以青春、粗俗、情欲、狂热,使我们渴望一生有一次惟美的殉情。
  沉静是文字的本色姿态,生动细腻的文字叙述是多么优秀于那些声色光电。一个看过电影《乱世佳人》的读者,还是得去长篇小说《飘》里,找到对思嘉最准确、细致入微的感觉。文字适宜表现思想,表现人内在的精神,而影视光电以动作形体为主,通过外在来传递、反映内在。这样,一个演员、表演者,是不能做到像玛格丽特?米切尔和金庸那样,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情感表现得比文字更清晰。即使是电脑特技,也不能跟雷霆万钧的文字,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比较。
  三
  是什么诱惑我抓起了笔?在纸上写下文字,并永不厌倦,一生痴迷?
  是文字透出的世界得以存在的真知,是在文字里才唯一得以完满留存的人情、人性。
  文字是我伸出的手指,虽然别人看不见,可她带来的细微触感,一直能传到心里去。这是我与这个世界交流、感应的唯一方式。
  我是个口语木纳的人,但并不能就此说我是个无须表达的人。这个世界对表达的封闭,使我们一再沉湎于内心。有一道表达的栅栏,都市人在山野边缘的民歌声中,缄默不语,因为他的内心没有歌声或他已经被剪断了歌喉。
  我写出的文字,有多少被倾入化浆池,生命梦一般地昙花一现了呢?又有多少还在承载着、传达着我的思考、认知,在这个世界存活?我就在这样对文字的感受中寻觅、探索。从这一点来看,我是个常常欠收的农人,因为我种植的谷物(文字),也许就是不能食用的稻壳,这样一个农人是会被相邻的人耻笑的。
  我的手在纸上刻划着,力求笔在纸上划出的声音,就是心灵的声音;因为,这是那个远古在甲骨上刻划文字的传承,是孔子在竹简上刻划《春秋》的传承……
 
  我企求一步一步接近本源,在这样的跋涉中,一个生命的力量得以显现,我已经切近自己的雪野,文字的雪花开始落在身上,她是最洁净的,我为落在自己身上的每一片雪花欣喜,她开始改变我的愚钝、兽性、邪恶,赋予我善良、平等、爱。也许我还是一个身有污浊的人,初始,雪花落在我的身上,还会被内心的燥热烘化,并洗涤下灰泥;当我内心沉静、心灵纯洁之时,雪花就会在我身上留存,我获得了包容和重塑。在我的眼里,德高望重的顾准陈寅恪,行走在我们前方,在雪花飞舞中,他们俨然已经是雪人;前方是多大的雪啊,我多想走入那一片境地,可这不是件空想的事,它得益于我的修为、认知,好在雪地里留下了他们那深深的脚印,引导着后人前行。
  四
  文字穿越千年,她是人类文明的幽灵。人类从来是叛逆现实的,文字就是叛逆者的家园。所有的念想都是人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欲望。而文字的苦难就是人类的苦难。从青年时代为那张证明费尽口舌,我看清有一种力量,在对文字进行粗暴的隔离,就是在那个时候,对文字的被强奸,我有了些许的体会。后来,我看到过更多不同程度对文字的隐形限制、扼杀,我深知,文字是不自由的,虽然我知道,从秦始皇开始,历代没有一个统治者能够战胜和颠覆文字,可我还是为这个圣洁的文字之神抱怨不已。文字对统治者的抗争从来没有停歇过,司马迁、李渔、苏格拉底、顾准,当代也有了张承志。
  张承志在诉说苦难,他将苦难诉说得那么甜蜜,在他的眼里,一个接受苦难的人是高贵的,纯洁的。
 
  美国黑人女作家、女权主义者艾丽丝?沃克诉说的“紫颜色”的苦难就是所有读者的苦难;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树,并感受着树的疼痛。在现实和文字之间,隔着一条河流,现实中的我,可以爱上19世纪哈代认定的那个纯洁的女人――苔丝,只要迈入现实半步,她就要被扣上一顶“坏女人”帽子。人,常常在书里哭泣,一回到现实中,他就冷漠无比,因为,现实从来都是刚烈的,人不再能面对现实哭泣,站立的书不就是一道屏障吗,和包厢可同日而喻;一个内心痛苦的人,一道这样的屏障是不够的,需要无数道,才能将自己的内心埋没。那时候他才有在书里软弱、敞开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还能感受到疼痛的人,就是一个软弱的人,也就是没有穿盔甲的人,也就是个还拥有内心的人。
  想到图书馆,我的心里总是飘扬着不尽的雪花,漫漫扬扬。要找这样的人,你应该去图书馆那样寂静的处所寻找。
 
  那个在国家图书馆里潜心阅读的青年,感受到了将自己看作一个读书人的愉悦。他想到,还有无数在自己书房里默默耕耘的学者、书生,他们往往会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废寝忘食;尽管这样一些人走出书斋,他们的形象常常为道貌岸然者不齿。可他们从来不以为然。
  那份最初的召唤,终于将我引导至今天这个境界,我感受到了,在文字里,自己能找到纯净。
  书的语言是人内心的语言。时代的喧嚣与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从来就是现实的刚劲之风,力道可以划破你的皮肤,扭断你的颈脖。人的心声,从来不是能在大街上、广播里听到的,他最微弱、细小的声音,却又是最宏大的声音。她是纸张的翻动声,是心脉的跳动声。一个内心是一片圣洁雪野的人,葆有着自己生命的春天,那样的寒冷,是对尘世欲望的杀戮,雪野深处是细菌无法滋生之地,一个以内心的热烈抵御外界寒冷的人,拥有了自身的纯洁。
 
  在这个世界里,书的语言有如雪落的声音,那是最纯粹的声音;图书馆是最宁静的公共场所,从读书人投向文字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最纯洁的心灵。(字数370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