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悠悠白云山

2020-12-13叙事散文shen102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48 编辑

  贵州省长顺县境内有座白云山,那儿曾经有座白云寺,据说鼎盛时期,香火跟贵阳黔灵寺一样旺。那是去年盛夏时节,借出差长顺的机会,我决定和县里的同志一道去游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48 编辑 <br /><br />  贵州省长顺县境内有座白云山,那儿曾经有座白云寺,据说鼎盛时期,香火跟贵阳黔灵寺一样旺。那是去年盛夏时节,借出差长顺的机会,我决定和县里的同志一道去游游这座白云山。
  我们乘车径直从长顺县改尧镇出发,虽然不太平坦的路把人颠得有些难受,但丝毫没有影响我游白云山的兴致。快到白云山时,同行的人指着远处山头若隐若现的青瓦红墙,说那就是白云寺,我的心陡地激动起来。远远望去,袅袅雾霭中,白云山就像一位身披薄纱、明眸皓齿、低眉含笑的少女,仪态万方,柔情似水。几间青瓦红墙的寺院,镶嵌在青翠碧绿的白云山巅,神圣而庄严,巍峨而壮观。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爬行,径直从白云山的后背绕了上去。下了车,站在白云山顶正面远眺,才顿觉白云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和险峻,刚才在路上远观白云山的纤细柔美之态已荡然无存。但见千山万壑尽在脚下,就像激烈厮杀的古战场上千军万马在奔腾,就像潮涌浪卷的大海上万千波涛在咆哮,刹那间,一种力量在胸中嘭然涌起,让人想把握一切、战胜一切、拥有一切!山风更是一阵紧似一阵,挑战似的,想把人掀翻,也想把人拉下深壑,但最终,我还是以强者的姿态,挺立在山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静观白云山峰涌壑动、云翻雾滚。
  我之所以执意要到长顺白云山一游,纯属于一种历史情结的牵扯,也算是寻觅历史的遗踪吧。近年来有专家考证,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于公元1440年曾流落于白云山,削发为僧隐居数年。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广顺州志》等古籍文献中有建文帝隐居白云山的记载,在当地民间,今天还有建文帝在白云山一带游走的传说故事。如果历史真有这样的巧合,那么,白云山就以她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建文帝“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充龙袍。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有群鸦早晚朝”的无奈和酸楚,而且抚慰了建文帝“风尘一夕忽南侵,天令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的历史沧桑之痛。
  在白云寺遗址流连,已找不到当年白云寺的佛世胜景了,眼前正在重建中的几间寺殿,恐怕将来也难显昔日风采。倒是值得注意的,院中有跪井一口,人要舀水喝,需跪下才能够着,我想这是善男信女对佛的一种虔诚崇拜吧,连喝水也是要朝佛的。拾级而上,不几分钟到得山顶,有两处景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后人立的建文遗诗碑,上抄刻有建文帝在白云山期间所作的四首遗诗,上文引用的即是其中的几句。读其诗,可以鲜明地触摸到建文帝满眼旧事、孤怨幽愤、野老吞声、袈裟充龙袍的悲凉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风风光光的帝王,没想到有一天突然被人从帝王宝座上撵下,不得已东躲西藏、云游四方,对痛失江山的叹惋,有谁能不捶胸顿足、痴痴望破河山呢?第二个引起我注意的景观,是“天子洞”,据说当年建文帝就住在洞里。洞口不深,有四五米,内有一石床,名“石龙床”,离地有两尺来高,长约两米,宽约一米,是建文帝的栖身之处。右侧有石缝通天,可见天光云影。洞壁有漏洞三个,曰漏油洞、漏米洞、漏盐洞,说是当年建文帝只要轻叩洞门,即可得来油米盐。我以为这个传说倒是很富人情味的,一代帝王沦落至此,不靠神助,何以偷生呢?
  出得天子洞,感觉风大了起来。再看天际,已是黑云翻滚,向白云山奔涌而来。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瞬间即至。我和同行的人只好在山顶的破庙里避雨,在震惊与恐惧之中,只感觉破庙要被掀翻,人要被撕裂。没几分钟时间,风停,雨住,天又恢复了先前的晴朗。抬眼望去,只见团团白云,像草原上数不尽的小白羊,掠过千峰万壑,朝白云山款款走来,悠闲自在,飘飘然然。我又一次为白云山的神奇美妙震惊了,我想,这恐怕就是白云山山名的真正由来吧。
  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不管建文帝隐居白云山的传说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管白云寺能否恢复昔日旧貌,白云山都是一座极富灵性的山,它以千姿百态的容貌,千变万化的个性,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真实,都在胸中涌起无限的激情,都在脑中撩起无尽的畅想。(沈茂昀)
  注:作品不是首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