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岁寒三友,宝逾灵木

2020-12-04叙事散文半瓢秋水
人在世间行走,总难免有蹉跎岁月之感。叹怨身边知己少矣,叹怨俗世喧闹扰心。在寂寞的人生苦旅中,于是借笔墨、山水、花鸟等清雅之物来舒缓性情。松、竹、梅一直以来都是古人甚为欣赏的花木,被冠以“岁寒三友”之名。一木一竹一花而并列为友,实为中国人独特
     人在世间行走,总难免有蹉跎岁月之感。叹怨身边知己少矣,叹怨俗世喧闹扰心。在寂寞的人生苦旅中,于是借笔墨、山水、花鸟等清雅之物来舒缓性情。松、竹、梅一直以来都是古人甚为欣赏的花木,被冠以“岁寒三友”之名。一木一竹一花而并列为友,实为中国人独特情趣之表现。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花木被称之为岁寒三友,是因为北风凛冽,世间万物皆枯,惟独此三物可以迎风傲雪,郁郁葱葱,伴随世人度过严寒的冬日,从而带来强烈的生命力。还有就是古人表现出了对此三物的亲切喜爱态度。松、竹、梅互相称友,遥遥相对,在寒冬里各自散发自己的光彩。它们同时也是世人的知己朋友,在它们的身上,人可以感受到灰暗的寒冬里酝酿着生命力的涌流。然而,松、竹、梅毕竟有着不同的属性,古人在它们的属性中,又体悟出许多不同的感受,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民族消遣人生的独特视角。   中国人栽植花木的历史悠久绵长,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园、圃、囿等字眼。据推测,古人最早的栽植技术和范围主要限制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谷类,大面积的播种收割,从而满足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其二是草木类,在小面积的园囿内种植,用来供药用、祭祀与观赏。松与柏均为不落叶之乔木,所以古人用以松柏并称。关于松柏的有关记载,早在诗经中出现就很多。松树长久以来被人供认为常青不老,有延年益寿的吉祥说法。其身上的松脂更有强筋健骨,驱邪避灾之功效。古人还认为松柏具有高尚的优秀品质,岁寒不凋。许多深山古刹中都相继种植,让其如虬龙般的身躯扎根入土,四时常青。许多深宅高院也种植,可以驱灾避邪,增添雅兴与绿意。古人有许多吟咏青松的佳句,都高度地赞颂了松柏的风格与作用。   “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中国最早的诗经中第一次出现竹的幽幽倩影时,它就和君子有着联系。作为植物的竹的特点,竹子既不属于花草,亦不属于树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实心,有的是空心,但相同的是都有层层关节。江淹《灵丘竹赋》指出:竹“非英非药,非香非馥;而珍跨仙草,宝逾灵木”,且“每冠名于华戎,将擅奇于水陆”。那么,这样一种非草非木,非英非药的植物,又怎么会获得如此煊赫的名声,在古人心理上刻下如此深刻的印痕,又怎么会同士君子的品德相关呢?唐代白居易《养竹记》作出了细致的回答。他从竹子的本、性、心、节四种属性上,明确地归纳了它与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之间的一致性。白居易是倾向于佛教哲学的诗人,然而在花木的观赏中,他却明显地流露出儒家风范。白居易《赠元稹》说:“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兰”。他在的诗中流露出,他把自己和元稹都均比作具有竹子高洁品格的君子。   竹子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冷热起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竹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但其英伟俊爽之气,挺拔坚贞之质,丝毫不让松柏。竹子虽然非草非木,非英非药,但它却同时集中了草、木、花、药的精华品质,而成为草木灵异之尤者。因为竹子与君子的品格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文人士大夫中,有一大批爱竹成癖的骚人墨客。魏晋的竹林七贤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为了躲避政治的纷乱,隐居在山阳竹林。那儿清雅幽静,可以让他们暂时地忘却俗事,从而放浪形骸,逍遥地生活。王摹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并满怀深情地写下《冬笋记》,用以歌颂竹子的气节。杜子美在美花多映竹的情境中,欣喜地写下咏竹名篇:“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他在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曾种植几千万株竹,冬夏青翠一片,成为一大名胜之景。大文豪苏东坡则直言不讳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雅士与竹着有浓厚的情谊。没有竹,文人仿佛就难以为文。他们种竹,是在竹林中品位一种超逸幽远的境界,在竹林环绕的情境中读书、生活,仿若人间仙境。   最令人击节叹赏的嗜竹成癖者,他们都把竹子当成自己的生命一般来看待,须臾都不肯离开,终生都浸泡在青竹之间。清代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板桥先生之于竹,可以称作为竹人、竹翁。其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兰、梅、菊外,大多数都是竹子。他食用的是竹,居住的是竹,种植的是竹,观赏的是竹,绘画的还是竹。比照着竹叶投在墙上的影子临摹,是郑板桥乐此不疲的雅事。这些在他的诗作中也有很多的记载。有时他甚至故意去撕破窗纸,让竹子倩影直落纸上,在飒飒竹声竹影中作画,人与竹,竹与画巧妙地融为一体。郑板桥如此酷爱竹子,是因为竹子有着坚贞挺拔之姿和孤直玉立之操,然而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备的基本品质。“裁竹拂枝,拂尘洒露;君子取之,最有用处”。在竹子的身上,郑板桥既体验到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悟道式的快感,又感受到士君子节操清高孤直、凛然不可侵犯的高洁精神。他呼竹君子,是千岁友。他乐于与竹相伴,在君子群中得以终老此生。   岁寒三友中,古人之所以要把梅放在第三位,是因为松、竹皆四季常青,唯独梅花是隆冬开放,以报春讯。自古以来,吟咏的梅中,分为三种,杨梅、腊梅和梅。真正算得上岁寒三友中的梅,是第三种。关于梅,早在诗经中已有记载,“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等。宋时,街市上有卖梅花,以梅插瓶,养梅已十分普遍。杨万里曾有诗曰:“昨来都下筠篮底,三百青钱买一枝”。他还用诗记述了他养的两枝梅。因天寒将两玻璃瓶冻裂,两枝梅冻在冰块中的俏姿:“何人双赠水精瓶?梅花数枝瓶底生。瘦枝尚带折痕在,隔瓶照见透骨明。大枝开花花如雪,小枝未开更清绝……”他十分细致风雅地描写了梅枝冻结于冰中的景况,流露出他特有的幽默婉转情趣。   古人看来,梅开花早,它就象是在寂寞的寒冬特意赶来给人作伴的。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梅花给人们带来清绝的风韵。古人投射在梅中的雅趣,是从它的颜色、花期、食性、作用等属性来体现主体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的。梅花最常见的颜色分白、红两种,“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白梅身上,人们见到的是悲愁,还有绝美的清雅。“遥怜花可可,梦依依,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在红梅身上,人们又见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与热情。古人爱梅、赏梅,是欣赏她苍劲的虬枝老干,品味她浓郁沁骨的芳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时林和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因梅有奇香,女子常折取她来插于鬓边。然而折梅插鬓又总引起对于远方情人的相思,因物生情,情随物牵,梅花成了他们情感的寄托。梅花早开,也是早落,对于以花比容的女子来说,往往在梅花身上见出红颜易逝、人生堪悲的凄凉。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卜算子》咏梅,深得世人喜爱,广为传诵。“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将自己的情愫揉入在芳香沁人的梅花身上,塑造出一位甘愿受尽凄风苦雨摧残、零落碾成尘泥,也要香如故的清高雅洁的士君子形象。陆游就象是那位在黄昏中漫步的不合时宜者,踽踽独行,无人赏识,充满了焦虑与苦闷。然而他不是在精神恍惚中对世人蔑视,而是在清醒状态中借梅花抒发自己傲世独立的品格。他与唐婉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然而最终以悲剧告终,他的爱情就这样被深深地埋葬。他的一生宦海沉浮,郁郁不得志。梅花写尽了他坎坷的一生,也写出他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岁寒三友自古以来成为士君子嗜好与雅趣的寄托。不栽松、不种竹、不养梅,仿佛无法进入士君子的行列。松、竹、梅三友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给世人带来了高尚的优秀品格,也带来了蕴藏生命张力的暖流。在他们消极的时候,岁寒三友不离不弃的相伴左右,以青翠的姿态,馥郁的芬芳,增添勃勃的生机。在他们寂寞苦闷的时候,岁寒三友以其高雅的品质,傲骨的精神,给单调的生活频添无穷的乐趣与风雅。人生短暂,知音难觅,莫若在自然中去寻找一份真实与永恒,换来人生的闲逸与雅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