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无臂之抱(1、2、3、4、5、6)(整理好了,齐发,斑斑朋友们别嫌长啊呀))

2020-12-02叙事散文透透

无臂之抱
透透/文当所有的事物,都从她的臂膀里滑落出去,怀里,只留下生存与热爱,那是她每日的触觉,她只能用心去拥抱——题记 她是一名化验员 我到油脂化工厂工作的时候,唐娟已在这家乡镇企业做了两年的化验员。她是我的高中校友,我们原来就认识
无臂之抱 透透/文 当所有的事物,都从她的臂膀里滑落出去,怀里,只留下生存与热爱,那是她每日的触觉,她只能用心去拥抱——题记
她是一名化验员    我到油脂化工厂工作的时候,唐娟已在这家乡镇企业做了两年的化验员。她是我的高中校友,我们原来就认识。现在,除了身材比读书时高出一大截外,她外表并没有多大变化,二十一岁的胸部仍然像一块平板玻璃,五官在宽阔的面孔上显得过于小巧,总让人感觉脸颊空余的地方太多。她肤色也很深,头发黑而硬直,通常用一个黑色胶箍扎成马尾式,紧紧地跟在脑勺后面。她从来不穿裙子,时常是深蓝西裤配细花上衣——六甲人特别喜欢的那种唐装式便服,一进实验室,就套上那件白大褂,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宽大,这时候,就更难在她身上找到姑娘应有的那种曲线了。   不过,仔细观察她的人,就会发现,她那双时常被白大褂掩藏的手臂很好看,也极具动作天赋,那双手足以呈现一位女性健康和美丽,也足以表达一位女子动人的情感。我一直认为,她是一个天生的手工操作者,十指修长,掌心红润,整个手型漂亮细致,却没有给人柔弱无力的感觉。她双臂的摆动,使她走路的姿势稳健而富有节奏。绣花,编织,做实验,她双手做出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拿捏得如此准确、麻利,这些过人之处,让她得到周围许多同事钦羡的目光,或者不止这些,尤其是她标准的实验操作手法,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却在这个近百人的工厂里,稳稳当当地做了一名化验员,而那些同时招工进厂的人大都下了车间,说没人嫉妒,那也不是事实。   但看得出来,唐娟并不在意这些,她对谁都和和气气,每天只顾忙自己手头上的活,取样,化验,出报告,她只在乎这间化验室里的一切,谁要是弄乱或打碎了里面的东西,她一定不会轻饶。   现在,她又套上那件白大褂,准备工作了。   先是进了里间的天平室,接着,便听到她扬起嗓音,朝隔壁办公室喊我:你有空了没?过来看看,我开始了!   她开始了。样品在平台上,化验大都从称量开始。之后,或溶解,或者烘干,或者蒸馏,或者滴定,水分、酸价、粕残油和过氧化值等,这些分析项目她都将按期完成。药匙、坩埚、量器、烧杯或者三角瓶,还有那台万分之一机械天平,等等,与其说唐娟在操作它们,不如说它们调动着唐娟的身心。那些颜色的瞬间变化,那些液体的涡旋回流,仿佛那是一场舞蹈表演,激情从她的指尖涌出,那一连串流畅自如、配合默契的动作,都在传递着她对那个正确结果的认知,或者,根本就是这双手本能地把唐娟引向了那个最终的目标?   唐娟在操作上已十分熟练,我过去,更多的时候只是看看,并乘机聊些题外话,许多检验上的理论都是她做完实验后,过来到我们办公室才问的。我学的是化学专业,到这里后,领导除了让我搞技改外,还要我指导化验室的工作。后面一项安排,也让唐娟很开心。   厂里许多人爱看唐娟做实验。尤其是倒班休息的工人,精神头足的时候,并不着急回宿舍,而是找个由头到化验室里去,说话东拉西扯,有时还没个正经。那个吴小同就是其一,说话时身体还总喜欢往人家姑娘身边凑,有一次,把平台上的一只装着试样的三角瓶碰翻,碎了,唐娟铁青着脸,非让他赔了公家东西,否则决不罢休。   事隔一天,人们便看到,一块“实验重地,闲人免进”的黑字牌子牢牢地钉在了实验室的门板上,像一张包公的脸谱。 厂在河东,小城在河西   ……浔江把油脂厂和县城隔在了两岸,厂在河东,小城在河西,正对面,目光之中,仿佛触手可及,却不能直达,沿那条缠绕着山腰到达工厂的简易公路,无论逆流而上,从古宜大桥步行,还是沿江而下,从渡口乘船,都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河东只有我们工厂,此外四处荒凉。厂里还没有宿舍,临时住处也只是树皮搭成的工棚,大小十来间,只能安排从远处农村来的工人住宿,其他职工都得自己解决住处。   我的宿舍在县城镇政府那栋旧办公楼里,一个临街的住处。唐娟家则在县城旁边一个叫大寨的木楼寨子里,路程和我差不了多少。其他住在河西的职工一般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只有我和唐娟每天来回徒步,从上游的大桥或从下游的渡口过河。我们常常结伴而行。   那天,河水平缓。我第一次和唐娟从下游乘船过渡。   这是西游村的公渡,船挺大,每次能搭载二十多个人,但没有柴油机螺旋桨的推进,船全靠人力摆渡,船上的那支木桨和竹篙,由船家凭着对河水深浅的感觉交替使用。   上船后,唐娟和船家说了几句六甲话,便朝船头走去。唐娟会摆渡。她双臂摇桨或撑篙的姿势也是好看。她告诉我,这大船并不难撑,用的是巧力,借的是水势,还有那桨叶切入水面的角度要合适。两天后,我也学会了摆渡,还知道渡船的走向也有讲究,弧形的线路,弓面迎着水流的方向,这样才能准确到达对面的码头。后来,只要我们同在这条船上,必有一人摇桨或撑长篙,船家熟悉了我们,也省了许多力气。   汛期到来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浔江的河滩,码头的台阶也大都淹没在浑浊的江水里,船家总是早早收渡,我们不得不从上游的大桥步行。偶尔,唐娟也会借到一辆旧单车,我们一起把小包或提篮挂在羊头上,她骑车,我坐后面,一路颠簸,遇到上坡或小水塘或烂泥坑,就一起跳下来,推着车子走一段,然后再骑。   我们走在雨后黄昏里的那条泥巴路上,当斜阳从身后照来的时候,两个影子被放得很大,手臂也被拉得很长,它们紧随着我们的身体,不停地往前移动,还随着路面的凹凸一起变形,这总是让我想起前些年看露天电影的镜头,银幕被风动时,上面那些高大的影像也是这种扭曲的样子,威武,却又滑稽可笑。   但唐娟不笑,她喜欢乘这种没人的时候,小声地问一些私事,我的或者她的。比如,陈玉这个人怎么样?她的问话,证实了许多人的猜测。陈玉那家伙,没事总瞧着唐娟那双手出神,唐娟呢,有意无意也喜欢找他问这问那,一来二往,明眼人都能看出些端倪来。   我观察着她的神情,她的抑郁和矛盾隐隐约约地写在那张宽阔的脸上。我试探着说,这个人很不错,有文化,有保障,人也善良。可当我问她要不要帮传话或约他看电影时,她却紧张得满脸涨红,连连说:不用,不用!   唐娟,她像一叶含羞草,稍稍一碰,就合上了自己。   其实,陈玉为人确实不错,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只是个子太矮小,1.54米的高度和唐娟站一起,还差着半个头,一直都没有得到哪位姑娘的青睐,没偿过恋爱的滋味,成家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唐娟虽然个子高,手也巧,却因厂里没有国家工人编辑,户口一直还在农村。在当时来说,如果两人真好上,除了感情,还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于双方都是件好事情。   可是,大伙儿越是极力撮合,两人却越是疏远了去,唐娟好像也很害怕别人说她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高攀似的。后来,陈玉一下班,便没了影子,听说是家里亲戚给他介绍了对象,而人们也不再听到唐娟恋爱的消息。
 
  唐娟依然来回于油脂厂和大寨之间。 木楼寨里
  大寨紧靠县城的南面,是一个六甲人居住的木楼寨子,一条乡村公路把寨子收拢在那座山脚下,寨里每座杉木楼的房檐大都相接,整个看上去很紧凑。在这里,六甲人与侗人的收割习惯一样,糯谷禾穗全是在田里被一串串剪下,捆扎成禾把,晒干后,才打散开来碾米。所以,每到秋后,寨里的地坪上,木架上或木楼的栏杆上,到处都在晾晒金禾把,糯谷的香味和泥土的气息随着风向,不断地往小城里吹来。   我常常被这种气息所诱惑。那个星期天下午,我约好唐娟到她家里去。她家在这个寨子的中部,距离我的住处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出城后,我刚穿过寨子前面那片正在收割的稻田,她已在路口等候,远远地向我招手。我看到,她扬起的手臂,在太阳底下,被明亮的光线映照,被橙黄的暖色簇拥。   唐娟家的金禾把晾在木楼的栏杆上,满楼的金黄和谷香,其中,两捆扎得最整齐、颗粒最饱满的金禾把,晒在栏杆最当阳的地方,还作了标记。按寨里的风俗,家有待嫁姑娘的,无论姑娘有无对象,父母亲每年都要留下两捆最好的金禾把,这是为女儿预备的陪嫁品,到时还会系上红绳子。唐娟姊妹三人,哥嫂已分家而居,妹妹还在读高中,这金禾把除了为唐娟准备,没有别人了。于是,我悄悄问唐娟,你有什么打算?她笑笑,说,老人家自己着急。   在唐娟的木阁里,我看到了她的刺绣:帘头、枕套、布鞋面,还有鞋垫子,朴素的图案,手工却那么精致,上面那些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透着灵气。几扎七彩丝线和几张描好图画的布样放在竹篮里,叠得很整齐,书桌上还放着一只圆形花箍,箍上夹着一块绣到半的绸布,旁边有一枚顶针和一把布剪,都磨耗得很光亮。这些绣品和物件,让人不难想象她穿针走线时的情景,那些宁静的夜晚,在木楼寨子里,在这些丝线和绸布上,她绣上了多少细密的心思?我想,她默默倾注的不仅是一份手工劳作,一定还有一份朴质的内心情感。   我边看边赞叹不已,唐娟却只是淡淡地说,这些寨上许多姑姑都会绣的,我学着玩。然后让我自己慢慢看,她系上花围裙到厨房忙去了。   吃饭的时候,寨上来了几位姑妈和婶娘作陪,他们每次都把我当成贵客,不管我和唐娟已经多么熟悉,来过多少次。他们总是不停地和我说唐娟,他们称赞她,以她为荣,为她能进厂工作而欣慰。他们的心情,与我的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我们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工作,他们就会为此骄傲自豪,为此满心欢喜。他们都说,离开村庄,就离开了苦难和贫穷,到城里去,到了城里就会过上好生活。   只是,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看到唐娟眼里那一闪而过的忧虑,她极力隐藏着心里的不安,她十分清楚当时工厂的体制,尽管她工作出色,但许多事情却无能为力,也别无选择,比如编制和户口,她始终是一名临时工。 卖汤圆
  11月。在河东。我感觉风越来越大了,风骨子里裹着寒气,那些停止转动的机器,也变得透体冰凉,厂房里偶尔传来几下铁锤敲打的声音,更凸现出河东的空旷和寂静。   工厂大修后,我有了些空闲的时间,唐娟的化验工作也少了很多,除了定期检测库存成品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别的时候就到各个车间帮忙,做些维修的碎活,星期天也不再经常加班。   而厂里的困难也接着来了。15号已过去好几天,工资仍然没有发下来,我开始为伙食费发愁,唐娟也和其他工人一样,不时到财务人员那里询问,都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复,最后,一直拖到月底,大家才领到了基本工资。   那天,唐娟和我一起回到了宿舍,我们开始合谋,如何利用我这个住处临街的优势,下班后或休息日,做一点小本经营来填补我们的生活费用。我们白天打听菜市的行情,晚上了解电影院、歌舞厅前面的动静,最后决定,晚上到电影院前面卖汤圆。   两人花了一个星期天,买了炉子、锑锅、簸箕、沙糖、芝麻、花生等,桌椅板凳和碗筷勺子用我现有的,唐娟再从家里拿了5斤糯米粉,最后,借了一辆旧单车,两人到蚂蝗冲煤厂拉了一麻袋煤球。核算下来,每人出资20元,共40元本钱,一切准备就绪,也看好了摆摊的位置,至于工商税务的手续,问了那些一直在电影院前面摆摊的人,都说等试业成了再办理也不迟。我们满怀信心,开始做起发家致富的美梦。   第一天晚上。   下午6点刚过,唐娟照着别人的样子,在电影院前面,先用几块砖头在地上圈了大约6、7个平方米,占住位置,然后,我们开始一件件地往这个位置上搬东西,一个人提或者两个人抬,从楼上到楼下,再从楼下到楼上,像两只兴奋又慌张的蚂蚁,来来回回,谁也不知跑了多少趟。正想把桌子板凳摆开来,左边的阿姨说,你们往那边一点,我这边不够地方了。唐娟刚往右边挪,那大叔又说,你们往那边一点,这里我先来的。唐娟又将东西缩了回来。结果,我们的位置只剩下很小的一块。   尽管如此,唐娟仍然尽力把东西摆得整齐有序,火也升起来了,水烧开后,拌馅,和粉,搓圆子,唐娟双手一溜到底,尤其是搓圆子,一次两个,又快又圆,我只负责掌锅看火便是。   电影院的高音喇叭传来激越的歌声,看电影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到来,他们买好票后,有的站着,有的四处走走,经过时随意问问,他们一般已经吃过晚饭了,现在无意再吃东西,电影8点钟才开播,他们只是等待入场。来舞厅跳舞的人会得晚一些,进出也显得更自由,进去之前,偶尔会有吃汤圆或饺子的,但老远就被相邻摊位的老板拉了过去,一边等候一边聊些小城里的花边新闻,看样子是老顾客,我们在旁边先是羡慕,接着心里变得忐忑不安,这一元钱一碗的汤圆,今晚到底能不能卖出去?或者能卖几碗?我们感觉一点把握都没有了。   我们开始留意每一位路过的行人,只要那人脚步稍作停留,我们几乎同时停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来,过去招呼,有些慌乱,有些紧张,但努力说着动听的话,期待着开张大吉。   一个小时过去了,唐娟给炉里加了一个煤球,锅里的水一直滚烫烫的,搓好的圆子在簸箕里,用沙布盖着,一直没动。我们好一阵子都不出声,后来又同时说,今晚的片子怎么那么长 ?   我们终于等来了第一位客人,一个说六甲话的中年女人,她和丈夫从影院出来后,到我们的摊位前问了一句,两个阿妹卖什么好吃的?看得出来,她是出于对我们这两张生面孔的好奇才问的,但唐娟用六甲话把她留在了我们的桌位上,而她的丈夫,任唐娟怎么劝,他也不吃,说,男人抽烟就够啦。为爱人付了一元钱后,便到对面的小店买烟去了。   0点收摊,我和唐娟共卖了6碗汤圆,营业额6元整。   唐娟问我,喂,明天还继续做不?我鼓劲说,万事开头难,你看人家,一样是汤圆,怎么就那么好卖?我们再做几天,客人也会慢慢多起来的,有了熟客,到时生意一定不错的。   第二天晚上。   还是在那个位置。6点刚过,我和唐娟又开始上上下下地搬运那些炊具和桌子板凳。升火,烧水,然后等待客人的到来,可是,没想到那种等待竟变得如此漫长、尴尬,甚至绝望。   凌晨1点收摊,营业额5元整。   第三天,下班后,我和唐娟清理所有的东西,炉子和剩下的煤球归她,锑锅和簸箕归我,其他的东西原来怎么来,就怎么划回去。所得11元钱,我5元,唐娟6元。   我和唐娟的生意试业宣告彻底失败。那天,她在我的住处死死地睡了一晚上。
没有如果,没有……
  (我调离小城一年之后)   连续半月的绵绵细雨,把这个犯春困的小城泡得发胀、沤得发酸,所有的东西都像没有了骨头似的。因为没有铺柏油或水泥,油脂厂的周围场地和道路一塌糊涂,从化验室到车间那段100多米的斜坡,被拉茶麸的卡车一碾,变得又滑又烂,人往往无从下脚,要是硬踩下去,准卤上一鞋子泥。从车间采样上来,唐娟鞋子就裹了一层厚厚的烂泥巴,进门之前,不得不把鞋子脱下来清理,一边用小木棍挑,一边抱怨,这鬼天气,怎么都不肯晴呐!   天,不是不肯晴,只是没晴几天,又变脸了,黑如锅底,还夹着滚滚雷声,一场更大的雨追撵着路上的行人,大家都拼命地往屋子里跑,先是叭叭的脚步声,然后是嘘嘘的喘息声,唐娟刚冲进车间的大门,唰唰的雨声紧跟着就响成了一片,直到她采完样品,雨都没停。唐娟只好在最后一个采样点歇下来,等待雨小一些,再回实验室。   这里是粕库,粉尘很大,三个工人正戴着大口罩在包装茶麸粕,其中两人装袋,另一个用手提缝口机缝口的是李晓梅,茶皂素浸提车间工人老贲的老婆,两个孩子的母亲,却和唐娟挺聊得来。一个人封口本来就有些赶不上两个人装袋的速度,偏偏不知这缝口机哪里出了毛病,卡卡壳壳的,急得她一边嘟囔一边马不停蹄地赶工,唐娟见她忙不过来,就放下采样的篮子,边帮她扯着麻袋角,边劝她,今天少缝几袋吧,少拿几块钱,别太累了,等明天让人修好机子再多缝些。李晓梅嘴里“嗯嗯嗯”地答应着,手却没停过,唐娟只好帮她一个一个地扯着麻袋角,这样,速度便快了许多。   雨慢慢地小了,唐娟挽了挽衣袖,转身提起篮子,对她说了一句,你慢点做,我先上去了。唐娟离开的时候,看着李晓梅仍是满脸焦急的样子,隐隐感到了一种不安,但她说不上来为什么。   下班铃响后不到5分钟。快来人!快来人啊!!出事了!出事了!!突然听到车间下面有人大声喊,接着听到几个人同时在喊,然后便听到李晓梅撕心裂肺的哭叫声,那声音像一张巨大的灰网,从工厂的上空猛然罩下来,把整个厂全捂在那种死亡的气息中,机器声一下子全停了,所有的人都在往粕库跑。   电闸已拉,老贲倒在地上,他已经没救了。   这是瞬间发生的事故。下班后,老贲经过粕库时,见老婆还在忙,便停下来,想帮老婆缝好最后三只麻袋口,然后一起回家。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那台手提缝口机,短路漏电了!220V的电压和那股强劲的电流,击碎了一切。   唐娟把李晓梅扶了起来,用双臂架着她的整个身子,出了车间往厂办公区走。她感觉自己的手臂,从来没有承受过那么沉的重量。现在,这双手臂不但扶着一个人,还扶着一个巨大的悲痛,她快受不了了,眼泪像决堤似的,滚了下来。   老贲的棺材停放在厂办公室前面那块黄泥地坪上,等待家属选择的日期出殡。这小城里的人们一直相信许多迷信说法,就像这样,一个人,三十多岁就横祸死了,那么年轻,怨气和凶气都太重,会阴魂不散,谁要是阳气不足,就可能遭遇一些鬼鬼怪怪的事情,如此,等等。这些说道,就是大男人听了都会心里发毛,何况姑娘?因此,每个人都变得小心谨慎,尤其是女职工,凡事都不敢上前,总害怕会有什么不明的东西粘上自己,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拍着胸口往人多的地方跑。而唐娟却把自己发软的双腿站直,发抖的双手伸出去,一直扶着悲痛欲绝的李晓梅,陪着她和她的两个孩子。她说她也害怕,但她们是好朋友。   夜里,由厂里安排工人看守灵柩。第一个晚上,值守的人是48岁的门卫老荣和另外两个年轻工人。机器停止了轰鸣,家属呼天抢地的哭喊变成了嘤嘤的饮泣,河东比任何时候都静默得出奇,自然而然地透着一股鬼秘之气,黑暗中,风吹过去,光影有些摇晃,烛火忽明忽灭,守夜的几个男人坐在厂办公室门口,据说是喝了酒壮胆子的,老荣有点高了,0点后,独自起身进了那间无人的工棚,把门一关,就睡下了。   第二天早上,上班时间过了很久,大家又在忙着安抚家属,联系墓地,回头找老荣,无论怎么叫他,都没见工棚里面有动静,门紧紧地关着。最后,几个人把门撬开,进去把蚊帐一挑,老荣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死了。   医院说他是脑溢血。死亡,再次让人感到寒气直透脊背。   但是,死神还在身旁,它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击碎一位母亲的心,抓走一个年轻的生命。当天下午7时,县医院又传来噩耗,厂里三位患伤寒重病住院的职工中,25岁的小张因救治无效死亡。   不到三天的时间,油脂厂办公室前的地坪上,齐刷刷地摆上了三副漆黑的棺材。河东弥漫着檀香和纸钱的浓浓烟雾,死亡气息笼罩着整个油脂厂,所有的事情都让人措手不及,每一颗心都跌进了极度恐慌、沮丧、悲痛和绝望的深渊之中。   办完丧事,人们在慢慢消退的恐慌中,开始议论那些可能成为死亡隐喻的东西,比如,掌纹,面相,风水,或事前的种种征兆,但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月后,事故再次发生,不幸直抵唐娟。而那天,天气是如此晴好。   照亮厂房的阳光,映着唐娟斜长的身影,她穿着宽松的白大褂,一手拿着记录本,一手提着采样篮子,里面的试样瓶随着她步子的移动,不时碰撞,发出轻微的叮当声。她感觉周身疲倦,精神也有些恍惚,昨夜陪李晓梅说了一晚上的话,安慰和同情,三个月过去了,她希望李晓梅的心情能恢复过来,而唐娟自己,却在人们那些希奇古怪的说法中,越来越害怕一个人独处,并常常产生一些幻觉,似乎有什么跟着自己,有个声音在招呼,但在回头却什么都没有。她变得越来越消瘦了。
  她进了预处理车间。这里的工序和安全通道她是那么熟悉,茶麸料从一级破碎出来,经提升机,到二级破碎,再到三级破碎,经刮板机,进入蒸炒锅,出料后,再经提升机,由刮板机送往浸出车间,人行走道沿着物料流向设置在旁边。这个车间的采样点就在那个蒸炒锅的出口处,检测的项目是物料水分和蒸炒温度。唐娟向正在投料的两位工人点了点头后,竟自朝那里走去。   此时,茶麸饼正一块一块地投入一级破碎机中,每投一块,机器的甩片立即发出尖锐的金属啸鸣声,由强而弱,然后剩下马达匀速的轰隆声和蒸炒锅低沉的搅拌声,间隔几秒钟后,第二块茶麸饼投入,那尖锐的声音再次迅速地扬起来……如果不是唐娟那声惨叫,如果不是唐娟的右手被蒸炒锅的螺旋桨绞了进去,如果她不是那么疲倦,如果她没滑倒,如果……那么,这些机器声,就会每天24小时这样周而复始地轰鸣、尖啸。但现在,没有如果,它们停止了,所有的声音嘠然而止!   蒸炒锅的出料口,120多℃的高温,唐娟倒在那儿,整条右手臂血肉模糊,烧伤,折断,不断地流着血……   唐娟第一次苏醒过来的时候,闻到了刺鼻的药水味,发觉左手背被吊针的胶管牵引着,手心下面,垫着另一只手,粗糙而温暖,她的知觉沿着这只手爬过去,看到了眼睛红肿的母亲,母亲不时重重地吸一下鼻息,再从嘴里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这个声音是那么清晰,她知道自己没死。锥心的痛感向她袭来,她下意识地想用右手去摸一摸那只垫在手心下面的手,但无论她怎么用劲,也无法侧过身来,她这才注意到,她的右肩下面,空荡荡的,她借不到任何力量,从肩到整个胸部,都被厚厚的一层纱布束绑着,她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右手臂。   她发现自己刚刚恢复的知觉,顿时变得惊恐万状,它再次夺路而逃,她拼命地想阻拦它,流着泪。模糊中,她听到一些轻柔的声音,忽远忽近,她知道他们在帮助她,但她听不太清楚,她很想开口问一问,可嗓音又好像离她很远,她只能动一动嘴巴,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住院的最后一天,帮她挂最后一瓶药水的是那位和她年龄相仿的护士,那身白大褂是那么眼熟,那双抬起的手臂也是那么好看。她温和地对唐娟笑了笑,说:你今天吊完这针就可以出院了,听老人家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会有福气的。唐娟点头表示谢谢,然后,努力自己撑起身子,靠在床头上,左手抓了抓右边的空衣袖,用六甲话轻声地问护士,我们县医院能装假臂吗?护士说,能的,等你伤口完全愈合后,订制就可以了。   这时,看见母亲端着早餐来到床边,住院这么久,唐娟第一次感觉肚子有些饿了。 
无臂之抱
  那是不是唐娟?   我从小城去宜中,路过大寨村口的大菜园时,看到了那个正在劳作的女人。   她蹲在那儿,那顶竹帽子把她宽阔的脸遮去了一大半,衣着仍是六甲人喜欢的唐装式便服,小翠花上衣配深蓝裤子,但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花的颜色就显得特别深。她正用左手把挤在菜苗里的野草,一撮一撮地拔走,动作仍旧熟练、麻利,拔好一小片,就移动一下身体。她右边是一只假手臂,僵硬,垂直,没有知觉和动作,只是帮她撑着衣袖,从外观上平衡她的身体,现在,它或许因为她的体温和太阳的照射,而变得暖和。
  5、6月,杂草长得特别快,老是和菜苗抢肥,几畦菜地看来除草没多久,又长出来了,她可能已拔了一个上午,感觉腰酸的不行,便站起来,直了直身子,再看看菜地,还差一截,又蹲了下去。   这个身影,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尽管已经十几年不见,但我几乎想不出,除唐娟,它还会是谁?   我知道,那次事故断了右臂,唐娟无法再做化验员,在厂里继续做了几年勤杂工,1998年油脂厂改为茶油实业公司,裁减人员,唐娟不得不离厂,回了大寨,家人便把家里的大菜园交给她专门打理,其它重活由父亲和哥嫂担着。这7、8年来,大菜园一直是她的希望,她一直没让上市的菜间断。   这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从寨子里出来,手里提着一只水壶,她一边喊她回去吃油茶,一边朝她走过去。小女孩的个头和她差不多一般高,她们看上去像母女一样亲密。   她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估计也快正午了,隐约地听到她应了声,哦,就好了!
  到了跟前,小女孩把水壶递了过去。她喝了几口水,然后把水壶挂在泥箕的扁担头上,泥箕里装着几捆扎好的菜脚,是猪食。正准备起肩,小女孩一把抢过担子,拔腿就往家里奔。她跟在后面,不停地喊她慢点,别把猪菜撒了!   然而,真是唐娟吗?她始终没有转过脸来与我正对面,站在远处的我,面对那个背影,不敢唐突的发出喊声,任她走出了我的视野……    小城的变化是巨大的,河东不再荒凉,那些山头已全部夷为平地,建起了一栋栋楼房,路灯一直亮到了油脂厂。不变的只是河西老菜市,它仍在原来的地方,菜市大棚子里是固定摊位,周边农村来的菜担子,仍然摆在进入菜市的道路两旁,税收相对便宜许多。   目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那些菜担子中,我再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她仍然戴着那顶竹帽子遮挡太阳,她的面容搁在阴影里,宽阔的脸庞和小巧的五官,让人看得并不真切,但我这一次确信她正是唐娟。   看她摆卖的好位置,一定来得很早,一部分青菜摆在那张铺在地上的干净的大胶布上,还有一些留在担子里,放在身后。青菜扎得很整齐,也掐得特别嫩。盘秤用一张小板凳垫着。她的身边还站着那位小女孩。   她只能用左手干活,但她看上去很沉着,完全没有了十多年前卖汤圆时那种拘谨和慌张。菜称好后,女孩帮装袋。我猜想,如果是平时她自己来,她一定会笑一笑,把袋子递给客人,让他们自己打开袋口,然后她才把菜装进去,再算钱。
 
  她一直在招呼过往的行人,并没有注意到远处的我。我几次想从人群挤过去,却感到了一根无形的绳子拉住了我,让我有了种莫名的害怕和不安。我不知道,曾经熟悉那张面孔看到我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我又将如何表达我的那份亲切——问候?拥抱?抑或是,握手?   看着人群后面的唐娟,我竟感觉我们之间隔了一堵厚厚的时间之墙,我无法穿过去,从这里走近她。 ……我只好远远地望着她。
 
  只剩下两把菜的时候,女孩早已按捺不住,说声,大姑,这两把菜你自己卖哈,我先去帮阿奶买东西,一会再来叫你。没等她答应,晃眼就没了人影。原来,这小女孩是她哥哥的女儿。   过后我才知道,唐娟没嫁。20多岁时,与陈玉那段情窦初开的感情一晃而过,像白纸上轻描淡写的一笔,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断臂之后,许多正常人能拥有的东西又都离她远去,何况,现在已38岁了,尽管看着父亲每年秋收都为她留下金禾把,心里不是滋味,但身体残废成这样,她也不愿意再去多想婚嫁的问题。平时,忙完活路后,便把时间花在了小侄女身上,辅导作业,或带她做手工活等等,小侄女也特别喜欢缠着她,姑侄俩情同母女。   对着小女孩的背影,听不清她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正想转身,准备收拾担子,却听到有人和她打招呼,问她菜卖完了没有。   她马上停了下来,说,晓梅,你来得正好,最后这两把菜你拿去吃吧,省得我再守。
  不用了,你留着卖,现在菜得价钱呢。   得价钱今天也不卖了,我还要帮我妈买点东西,她今天生日,我想去成衣行给她选一套衣服,然后早点回去。这菜你拿回去吃,自己种的,没花什么本钱,你别跟我客气!   她一边说,一边将最后两把青菜塞到李晓梅的菜篮里,李晓梅也就由着她,等她转身再去收拾别的东西时,便悄悄地把菜钱放到她的秤盘里,自己赶紧走开。或许李晓梅知道,如果推三阻四的话,唐娟只有一只手,怎么也拗不过她的,但真那样,她知道唐娟的心里一定会十分难过。   大姑,好了没有?是侄女回来了。
  好了!唐娟答应着,同时转过身来,发现秤盘里的菜钱时,在人群里却怎么也找不到李晓梅,便问,看到你晓梅姑妈没有?
  在路口碰见她,她回去啦!小侄女说。
  唉,这个人真是的!
  大姑,什么事?
  没什么,走吧。
  当我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唐娟已把担子放上左肩,用左手扶好扁担,稳了稳步子,姑侄俩一转眼便出了菜市场。   小城和大寨的距离仍是十多分钟的路程,但看着她们返回的方向,我却感到,那不再是十多分钟的“路程”,而是一个我无法估计的遥远距离。 我怅然若失。 2006/8/30日修改。   2006/8/30日修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