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想念年画

2020-11-23叙事散文若荷
想念年画若荷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过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作为一种新年的点缀品,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旧的房屋里,被烟薰火燎旧暗发黑了的墙壁上,只要张贴上那么几张崭新的年画,
             想念年画              若荷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过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作为一种新年的点缀品,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旧的房屋里,被烟薰火燎旧暗发黑了的墙壁上,只要张贴上那么几张崭新的年画,立刻就有了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那一刻,新年的喜气便来了呢!   进了腊月门,春节的气氛就越发地浓了。通常在这个时候,大人们开始盘算怎样去赶个年集,买几幅春联和青菜什么的,小孩子们则会拽着母亲的衣襟,缠着她们买各式各样的年画。腊月二十三是家乡的年集,母亲在这一天总要去买几幅年画的,年画买了来,把旧年画撕去,再打扫干净房屋墙壁,将它们贴在正堂或靠床的墙面上,新年画一贴上,那原本阴暗低矮的屋子,立刻就有了一种新年的喜庆和温暖的感觉。正是它给我们孩童的心里带来了许多的欢欣,所以当年的心中才对新年有了莫大的期待的吧,那时的印象里,年画永远是新年来临的象征的。     记忆里,年画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文革时期,将《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的剧照制作成条幅,四幅一组,城里的书店专门派人下乡出售,人们争相购买,有的甚至脱销。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所以便对这些有了一定的印象。母亲在新年的时候最常买的就是《红灯记》和《沙家浜》,早上醒来,一幅幅剧照就这样展现在眼前,既看了图画,又阅读了上面的文字,那种感觉不亚于看一场电影。或者不起床,先来一段烂熟于心的“痛说革命家史”,一边唱一边双手比划。曾经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便在黑影里摹仿阿庆嫂智斗刁德一,因为小手太胖,还为怎么也翘不成兰花指而难过呢。   再大一些,样板戏的年画没有了,便喜爱上了梅兰竹菊,因为母亲新年张贴的年画已经不只是《红灯记》而是《花木兰》了,或者也有几幅《梅、兰、竹、菊》四小屏,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这时候的年画也越来越丰富起来。那时候的我经常对着它们出神,铺开纸,能全套临摹下来。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多数地方都有过新年张贴新年画的习俗,因一年更换一次,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纺县的寒亭;南方是在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他们的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然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形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也是年画最为昌盛的时期。据记载,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已历时三百余载。因产生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在中国众多年画中卓而不群,风范独标。它以风格独特,构图丰满,线刻精工细腻,人工染色艳丽,富有装饰趣味而得到人们的喜爱,为大众生活添加了欢乐,并成为一年一度除旧迎新,履吉纳福的必备艺术品。   再就是寒亭的年画,寒亭镇是在山东潍纺县城东北四十里的一块地方;但年画的制作并不在寒亭镇内,而是在寒亭镇附近的几个小村庄里,其中以西杨家埠最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余家经营年画,多半只是家庭的副业,专门以此为业的不过几家,其中以“同顺堂”一家为最大,资本雄厚,出品除行销于山东境内各县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至东北各省,西则直到郑州一带,不可谓之不广。   寒亭的年画一共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神马像,门神、财神、灶王、八仙等。第二类是庄稼生活,像春耕图、秋收图、过新年图等。第三类是吉祥画像,富贵满堂、福禄寿喜、连生贵子等。第四类是怡情画像,渔樵耕读、春夏秋冬等。第五类是故事画像,二十四孝、梁山伯祝英台等。第六类是戏剧画像,唐僧取经、桃园结义等。画中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恰如其份的刻划。   寒亭戏剧画,多取材于舞台的扮相,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态而画;另一种则是把舞台上的形态加以点缀,例如:战士便都有骑马,战场上则配搭山水树木,室内也都加上门窗和陈设。但是人物的服装,仍是模仿舞台上的装束,尤其是花脸,也都依照演剧的方式来勾抹的。据说寒亭的戏画是得到天津名画师王寿田不少新的稿本,因此遂一跃而与杨柳青齐名。   众多盛产年画的地方,还有广东佛山、苏州桃花坞、山西的木版年画等的年画,出现了群星灿烂的繁荣景象,在年画昌盛时期,各地都有上百家画店作坊,街上画牌相招,彩幌相对,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世代相传,出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山西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最早的产地之一。代表作有临汾木版年画“对刀门神”,表现的是一个唐代故事。唐太宗时,夜晚宫门内外鬼魅呼号、抛弄瓦片不得安宁。秦琼站出来说:“臣愿同敬德身披甲胄在门外为皇上站岗。”太宗准奏,夜里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皇帝又怜惜二人夜夜守候宫门太辛苦,就命画工将二人画成手持大刀、腰带鞭锏宝剑,怒发一如平时模样,悬挂于宫门左右。于是后世沿习下来,二将便称作门神了。另有侯马清代木刻《昭君出塞》,图中昭君头戴红缨额子和风帽,下垂流苏,身披斗篷,内穿青衣和曳地素裙,右手执一彩穗花鞭,左手捉襟当口,低头无语。表现出昭君辞离汉宫,步出阳关,看到塞外秋来,长空雁去,黯然泪下,无限悲伤之情意。人物俱用游丝描绘,柔丽古雅,秀美绝伦。
  许多年过去了,如今,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进拥有现代化生活用具的宽敞的楼房,所有摆设一尘不染,洁白的墙壁上,除非全家福之类的艺术照片和价格昂贵的油画壁挂,很少再有人张贴印刷普通的年画了,年画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加之居先进水平的自动印刷、电脑激光照排,各种形式的挂历、屏景相继而出,使出自百姓传统之手的年画越来越珍贵起来,由此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据说一幅1963年四条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天津卖到850元。北京的收藏品市场上,一幅民国木版印刷的《封神全图》标价1.2万元。上海等地已相继成立了年画收藏组织。   今天的书店,自然已经不再卖年画了,集市上悬挂出售的也越来越少。但是,每当走在街头,看到小摊上密密摆出的春联门钱儿,总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年画,毕竟,它以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丰富过我们单调的孩提岁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