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察纳雅言

2020-11-20抒情散文印林

察纳雅言
印林
一、有点麦子二、三十年前,此语形容人相貌出众,相貌与麦子扯上关系,这来自民间智慧。受“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影响,有段时间我以为此语当是“有点墨汁”,但“墨汁”与文化攀得上亲,却与相貌八杆子打不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农民似
察纳雅言
印林
一、有点麦子
  二、三十年前,此语形容人相貌出众,相貌与麦子扯上关系,这来自民间智慧。受“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影响,有段时间我以为此语当是“有点墨汁”,但“墨汁”与文化攀得上亲,却与相貌八杆子打不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吗?农民似无此酸雅。此语分明是质朴的带着田野气息的语言,而且当出自南方。在中国,麦子本属于北方作物,引种到南方,水土气候不是很适宜,产量一直不高。在上个世纪70年代,科技力量有限,农民劳动积极性也不高,比如重庆一带能把麦子种好的生产队不多。说“有点麦子”,等于说“麦子长得好”。农民的语言是鲜货,借用来说人长得乖,长得帅。哎哟!你看那个妹崽,好有麦子哟!那个超哥,也有麦子!有点麦子走在赶场的石板路上,必然招来一大群蜂群样的目光。为什么不说“有点谷子”或者“有点包谷”呢?博学家能否见告一二。一笑!
二、一天灯晃
  电灯在农村普及前,照明多是桐油灯、煤油灯,我的家乡是70年代末才用上电灯,那一天,不啻为过年的欢乐!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的历史,再也不用担心风一吹,一瓣红花似的火苗飘落,“一天灯晃”便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回想起这个词语,心中充满了温馨和苦涩。一盏灯飘摇、无主,背景是漆黑的大幕,形象得如在目前。此时,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将身影投射在坼裂的土墙和黑黑的千脚泥地面上,荧荧绰绰的飘浮,宛如他内心的空落。随着电灯普及,任凭风吹雨打,灯都摇得不那么厉害了。一天灯晃的人尽管还有,却干脆去掉了那不晃的“灯”,直接叫“晃”,或加上了两个带轻蔑意味的字眼——称为“晃鸡子”。
3/12/2007
附:天涯网友hfsteady回帖:
  有点...好象就是只在大家窘迫时突然出来个本应是正常水平,但矬子里头拔大个儿显出来的意思吧(汗~这个实在是杀风景)?有两下子,有点墨水......都是这个意思吧?还有那个"(这年头)还有开脸的哪?"不过不那么漂亮,像英语习惯用法似的。
三、架墨
   事情的开始叫"架墨",事情的完成叫"刹角"(“角”,此处读如"各")。
   方言未必输与雅言,比如这架墨,一听就比开始可感可知。“开始”一词抽去了人与物,抽去了故事。而说“架墨”,我们分明年看到了一位作坊时代的老木匠,把一棵树放倒、搭在两端的木马上,然后将墨斗钉在树的一头,牵着长长的墨线,牵到另一头。俯下身,半蹲,睁一眼闭一眼,准备弹线。他的神态看起来有点滑稽,更多的是慎重,有时还来回瞅来瞅去的。鲁班的子孙,经过这一番耐心的打量,最后当机立断,将手中的墨线轻轻一弹,再弹,三弹,还没有开锯,这棵树在他的心中,早已经变成了木板的形状了。
   于是,一棵树开始了走向家具的历程。
             四、刹角
   我一直不清楚这“刹角”该写成什么样才最能揭示它的本来面目。此处姑妄言之。起初我以为这个词语也应该与木匠有关,但问题出来了,木匠将做好的家具之类再刹掉一角有什么必要?也许是“刹椁”也说不定,那就雅得很了。“椁”是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人一死翘翘,装殓入棺。什么都完了,“刹椁”了。一想不对,此语估计与石匠关联大一些。石匠开石塘口,毛糙得很,但等到石头出来了,往往打磨得有棱有线。这一想,发现应该是最初出自泥水匠之口。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家乡流行砌干打垒的碎石墙,那些泥水匠砌墙,主体砌得又快又毛,但遇到边角,就非常细心。刷浆的工人,常也是大面积的主体一刷,最后收拾边角,边角一整归一,活路就做完了,刹角了。
3/13/2007
补:
  有同事说,架墨——出自蔑匠,应写成“架蔑”。篾匠编竹器,把蔑片交叉相架,编制工作变由此开始。也是一解。又说,“刹角”,是木匠做好家具后,收工前,将桌子板凳之类的四角再打磨一下。当是正解?
  天涯网友hfsteady说,刹角?不知在哪见过一个词"煞紧",是用来形容女子穿衣时把衣裙扯平不要留褶皱。查了下字典,煞的确有结束,收束的意思。煞角,会不会是最后整装时拽一拽衣角呢?
五、归一
别以为市井没有文化,有些听似粗鄙的语言,细究,大有来头。把事情做好,叫“搞归一”、“弄归一”,过普通话级的那些日子,我舌头都挛大了,感叹生在南方之不幸,全拜这些“搞归一”之类的所赐。没想把这三个字写出来,不觉汗颜。这哪里是土语,这几个汉字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精华。
  “归一”,万法归宗,九九归一,河图洛书乃中华文化的起源,易学由是滥觞。伏羲演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道家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都浓缩在了这“归一”二字里了。
  落魄的朱允炆对归一另有别解,他被四叔燕王朱棣赶下台,削发为僧逃命,感慨万端地唱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如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李玉《千忠戮》[倾杯玉芙蓉])
  如此归一,任谁也当大彻大悟了。
  归一流落民间,是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了大众的愚顽。如此高深的哲学命题、政治命题,被中国的庶民们“大事化小”,拿来处理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禅机呢?真是道与禅无处不在噢!政治家收拾山河,小百姓收拾鸡毛。吃喝拉撒与统一天下、宇宙洪荒一样伟大。  
  千万不要小看了那些在乡间说“归一”的人,要知道,他们和上古圣人同言同根同心!
3/14/2007
六、落教
办事热心,充满人情味,叫“落教”。一个人一当获得了落教的口碑,名誉就不胫而走,酒局饭桌上神吹海侃时,即使他远在千里之外,座中也会有人说起他,说起他时就会掏出手机来,拨一串阿拉伯数字:“喂,哥们,是你吗?你在帮人办事啊!你真是太落教了。兄弟想念你呀,来!听到起,给你斟了一杯,不许推噢,咱们兄弟伙,谁跟谁!一定得喝,感情深,一口吞,干了!”
  座中的人都齐刷刷盯着他喝了酒,满带敬意的微笑着。手机一停,他还得传布一下那人的“好”来,因为他做了落教的人的朋友,感受到了无上的光荣。
  巴渝两地流行的“落教”一词,让人想起官话中的“落单”、“落网”、“落寞"以及《水浒》中的“落草”来,“落”在这里有“归属、停留”的意思。“落教”应该与“落草”渊源很深。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出人头地,于是尽往人多处扎堆;个人的力量究竟有限,于是需要加入阵营,需要找到自己的组织。比如林冲,他的组织是政府的禁卫军,没有想到的是开罪了高太尉,为主流社会所驱逐和抛弃,落了单,于是只好另寻靠山,变自己为一头狼,落草了。
  与“落草”对比,“落教”多了一层原则与道义的内涵。“落草”易让人想起“乌合之众”、“草莽荆榛”,匪而不驯,蛮而未化;而“落教”,是进入一种严密的组织的行为,该组织具有完备的体制,有宗旨目的。据说,此语的出于嗨“袍哥”之口,袍哥曾在巴渝两地盛极一时,取《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义,创教人看来肚子里颇有墨水。加入袍哥有相当严格的仪式,一旦加入,就算是“落教”了。从此有了靠山,一大帮兄弟伙给你撑腰、扎起,哪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要一亮山堂,一对切口,马脸马上就会一变为笑脸,抱拳,掌肩,按会中规矩热情相待,宾至如归。长此以往,“落教”一词于是发生了转义,引申为“懂规矩,有人情味”。
  建国后,各类江湖会党教门被政府取缔,但“落教”一词却在民间话语中长存了下来,不时在人们口中飞来飞去。说好的一面,是大家都希望碰上几个落教的朋友,缓解物质主义下人心的冷漠、坚硬与欺诈关系;说不好的一面,它使得某些组织、单位、团体多少带上了那么一点江湖气味。
 3/15/2007
附网友与我的回贴:
龙河谷子:
  我觉得哈,落教之教应为轿子的轿咯。你想嘛,抬轿子的人,如果不把轿子落下来,你还下来得倒吗?如果坐轿子的不坐落轿,抬轿子的就会因重心不稳而费力扒劲的。所以哈,我想哈,别个说,你娃娃有点不落轿哦,其意思可能是说,你娃娃是在故意刁难别个噻!存心跟别个过不去噻,你说是不是吗?
秋风客:
  谷子的解释也算一家之言,但和我一样都是臆测哈,刚在网上搜索的流沙河的解释:
  “率教”—— 有人请教“率教”一语,川语读“落教”,某人不守规矩,乱来就骂他“不落教”。沙老讲:不是“落教”,而是“率(LU)教”,“率”有两个读音三个意思:一是念LU,如“圆周率”,二念SHUAI,如“率先、率领”,三也念SHUAI,如“直率”。在这里的“率”有遵守的意思,儒家经典里有“率道立教”,“率教为修”,这个词不是俗语,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用了。
秋风客:  
还搜索到了这个——
"袍哥"的常用隐语有:
落教:按袍哥规矩办事;
关火:能起决定作用的人;
光棍:袍哥的自称;
嗨皮:参加袍哥者;
倥子:未加入袍哥者;
归标:转移袍哥组织关系;
私会:袍哥之外的团体;
吃通:到处都行得通;
打响片:将事情向袍哥内部公布;
结梁子:结仇;
搭台子:调解私怨;
扯势口:摆着袍哥的常规姿势;
穿黑袍:冒充袍哥;
盘海底:询问对方所在的袍哥组织;
打起发:趁乱抢劫;
装桶子:使人上当……
我这个是野狐禅,没有严谨的考证训诂,当不得真的。
wzy1946:
  对龙河谷子看法的补充:
  “起轿”是事情的开始,“落轿”是事情结束。又有落实之意,然后引申为办事实在。
  重庆地区方言受粤语影响比较深。“落轿”在粤语里是“下轿”的意思。下雨,粤语叫落雨,我们也叫落雨。下车,粤语叫“落车”,我们就不这样叫了。只有下轿才落实,轿夫的负担才解除。落轿又有对得起人的意思。试想,轿子抬到目的地,他才不下轿,对得起人吗?此人就叫“不落轿”。落教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入教、信教都没有“落教”的说法。
  顺便提到“不信教”、“不信教儿”从“不相信”渐渐引申为“不佩服”“不怕”“不吃那一套儿” “不信教”与“不落教”相去甚远。如果信教就可以叫落教的话,“不信教”与“不落教”就是同义词了。
黎宏:
  "落教"这个词300岁左右,自西洋教明朝传入中国才有此说法,凡称加入教会的就说:某某人"落教"了。《死水微谰》中说得很清楚,我相信李劼人先生的说法。
七、点水
如果勉强要在普通话里找一个和“点水”匹配的词来,首选是“告密”。“告密”重在揭示内涵,“点水”重在描摹情态。“点水”一词,活脱脱的画出了告密者那种小人心态:既急于出卖能给当事人带来重创的信息,又怕招来旁人的谴责、非议,以及当事人的报复,因此他便效仿了蜻蜓的做法——点水。杜少陵诗云:“点水蜻蜓款款飞”,尾巴一挨水面,随即飞开,和点水者从袖筒里伸出手指暗示一下,马上缩回,筒了手抱在胸前故作漠不关心的悠闲何其相似乃尔。哪怕当事人只是被蜇了一下,也会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
  “点水”一词比“告密”更能见出人性的阴暗,它与武侠小说中写的喂毒暗器——暗青子——属于同类。见不得光,命中率极高,杀伤力极强,虽为江湖中人所不齿,却既恨且怕。被咬了,不知它是蛇是狗,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点水”一词无关乎民主监督权。监督出自公心,点水多挟私愤,带有嫉妒、报复、使坏等不可告人的意图。点水者自己也是看轻这一行径的,因此少有理直气壮的举动。民主法治时代多监督者,专制人治时代多点水者。一个监督者众多的民族幸甚至哉!正义成为普世价值,主权在民,大众尽可以虎视耽耽直面腐朽与阴暗;一个点水者众多的民族呜呼哀哉!权力在官,借力打力,奉“出卖”为圭皋,民族心理必也将鬼祟化,严重伤害世道人心。而一当小人常态化,“点水”浮出水面,发生“文革”似的集体无意识就不可避免。
  点水一词仍出自袍哥人家。作为江湖帮会的袍哥组织,有清一代,深入到了巴渝大地的各个角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隐蔽状态中。嗨袍哥者犹如过江之鲫,外人很难从他们的衣着打扮看出个所以然来。但经不得内线点水,在江面上轻轻一点,就是一这尾,官家便可以一瓢将他舀起来,看你如何学土行孙遁形。
  专制社会里,正义标准很难说就在官府那一边,因此,对“点水者”的痛恨成为民间普遍情感自然就有其合理性。随着民主法治成为世界潮流,“点水”一词逐渐沦为黑社会独用的语言,流行范围日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要成为历史文物了罢。
  果真如此,幸甚至哉!
3/18/200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