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沉重的重量:<蓝>色悖论

2020-11-17叙事散文何也
1996年3月的巴黎。一个现在这样我们都已习惯了的春天。忧郁。孤单。基斯洛夫斯基消失在了芸芸众生之外。他生命的镜头最后定格在那个对清晨或黄昏的厌倦上,而那双永远凝视的眼睛却一点一点悲悯着人类的善恶美丑。卑微的生命在伦理和道德的两重境界一次一
  1996年3月的巴黎。一个现在这样我们都已习惯了的春天。忧郁。孤单。基斯洛夫斯基消失在了芸芸众生之外。他生命的镜头最后定格在那个对清晨或黄昏的厌倦上,而那双永远凝视的眼睛却一点一点悲悯着人类的善恶美丑。卑微的生命在伦理和道德的两重境界一次一次艰难地轮回着,它让那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变为一种生活中最为充实最为丰盈的象征。就像朱丽叶那贴近大地、贴近真切的沉重和轻盈一样,泛着《蓝》色的忧伤。平静。   基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电影制作的含义不是观众,节目,评论和访谈。它意味着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沉重的灯。”也就是在这盏沉重之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映下,他以一种沉静、审视、近似冷酷的表述和关注滤清了那些陷入万劫不复的底层生命。沉重是基调,也是他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比如《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十诫》。《蓝、白、红三部曲》。因为深刻的思想并不仅仅来源于思想,它更加需要非思想的力量的支撑,所以基斯洛夫斯基选择了伦理,选择了道德。毁灭于未知世界的真理之中。或者承诺的失落。仿佛朱丽叶长时间平静而悲怆的脸:泪光闪闪。经历了一切之后的安宁,闲定,沉郁。
《蓝》色以忧郁的格调讲述了作曲家之妻朱丽叶在失去丈夫和孩子后的悲伤,呈现了女主人公在挣脱束缚之后意欲获得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的艰难,就像她手指划过长长的石墙所带来的揪心的疼痛。那是被现实遮蔽了的关于现代世界的真相。滤色,或离去后的疼痛。沉重。   “性将人引向虚无。并非道德沦丧,而是毫无创造”, 加缪借卡奈特之口说。这是一种腐蚀后的幸福。短暂的幸福。与个人的前行、心灵相关的维系。它不存在相通,只有闯入或逃避。朱丽叶在主动与丈夫的助手经历了一次肉体之欢后,马上就逃离了。她找不到任何欢愉的感觉,就像背离了丈夫的音乐一样,没有根基,找不到出路。她将自己放逐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沉沦。消失。在那里,她看到了行将衰竭的乞讨者,认识了跳脱衣舞的女邻居,还有那条萎靡的小巷。在那里,时间陨落成遥远世界里的一根钢索,只有依托平衡木才能颤颤巍巍地走过去,就像医院里她患病的妈妈所渡过的每一天一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俗世生活的隐喻。朱丽叶的自由和行走者的自由、母亲那孤独的自由都存在着一种欠缺——那不是她们的真实生活。虽然她们内心深处极力想过上被认知的生活,甚至渴望用宽容和爱走出痛苦,但是,她依然摆脱不了丈夫的影响:心灵的阴影。或重负。这注定了她一定要在人群中无奈地沉陷。   脱衣舞女在台上跳舞时看到了正在台下观看的父亲,一直以为家庭幸福的朱丽叶找到了丈夫的情人。他 (她)们的出现似乎在印证着一种真正的生活、隐秘的生活的揭密。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伦理矛盾,一个永远沉重的道德话题,一个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考量。虽然她们彼此都需要摆脱这种纷乱的悲戚,甚至需要倾诉。但是,在朱丽叶看来,她们已经倒在了这棵两难境界的大树跟前,就像她曾经所遭遇过的车祸那样。她的自由的伦理是那么苍白,那么无力,那么无奈。她需要回去,回到那蓝色风铃所预示的虔诚甚至悲壮的宿命中去。她想到了丈夫那未曾完成的音乐——爱颂、平和的交响曲《欧共体颂歌》。   钢琴。长笛。爱的所指。所有的一切都注定要被吞噬和死亡,或者毁灭。割裂,忘记往事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孤寂的贫困,卑怯。流浪汉。脆弱的舞女。碎片般的爱。但是唯有音乐永恒。这是一种高贵的表白,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指向,它已经超越了生死之界。随着那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我们仿佛也听到了一股来自高远的蓝色的暗流在流淌着,奔涌着,进而感受到了那隐藏在刚强背后的脆弱 。忧郁。   在蓝色的忧伤中,在偶然而必然的寻找中,朱丽叶破败的生命有了最后的归宿。高远的音乐里,她想象着自己能够顺从地像母亲怀里的婴儿一样,用整个生命来守望自己即将到来的剩余的幸福。这是一种近似荒谬的互动,一条艰难而又沉重的悖论:忠诚或背叛,坚持或放弃,自尊或耻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消失一样,也将会因着沉重而沉重,而轻盈。但是,不管怎样,这都是我们巨大的落寂。焦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