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卡尔维诺的“孤独”

2020-11-14抒情散文慕容空空
我是在无意中从一本书上读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微型小说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书中第一、二、三篇就是卡尔维诺的《黑羊》、《孤独》和《呼喊特丽莎的人》。与卡夫卡一样,卡尔维诺同样是把眼前的现实世界异化了,所不同的是,卡夫卡
  我是在无意中从一本书上读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微型小说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书中第一、二、三篇就是卡尔维诺的《黑羊》、《孤独》和《呼喊特丽莎的人》。与卡夫卡一样,卡尔维诺同样是把眼前的现实世界异化了,所不同的是,卡夫卡作品里个人内心的挣扎似乎显得更加强烈和狂乱,绝望表现的更加深刻和锋利。我用“锋利”这个词,是因为乖张的命运在卡夫卡的笔下被描述成了一把刀,是刀不是剑,它更粗砺和霸道,横砍竖切地把现实剁的血淋淋。卡夫卡在某些人眼里是个疯子。

  卡尔维诺要温和得多。

  在《孤独》中,他的语调不带任何感情,场景的出现和结束也没有任何的原因。也许他喜欢当一个电影剪辑员,把自己钟爱的某个场景偷偷剪辑下来,藏在口袋里带回家。如果他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完全有可能,也许他会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也许他早就想这么做了,只是现实常常令人乏味。不过也说不定,上帝有时候也会开一下玩笑。可能是卡尔维诺幻想自己成了一个电影剪辑员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某一天,当他路过某一家店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看见人们正在看一则新闻。一伙窃贼正要撬开一户人家的房门入室行窃,不幸被晚上巡逻的警察发现了,他们之间于是展开了一场追逐。事件的结果一般会有两种可能,第一,小偷成功逃脱,第二,警察神勇,贼人悉数被捕。也或许是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卡尔维诺正好在场,他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之后,灵光一闪,发现作为局外人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游离在了整个事件之外。这个事件被卡尔维诺无限放大,成了这个世界的象征,或者指代物,在这个庞大的事件中,主角是那伙窃贼以及追赶的警察,卡尔维诺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了。

  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世界的零余者的悲哀,卡尔维诺在那一刻也许感受到了整个世界似乎已经将他抛弃,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始至终都是那场追逐,他这个用笔说话的人根本无足轻重。卡尔维诺站在街头,终于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孤独。孤独,是的,正是孤独。如果这个场景在卡尔维诺写就《孤独》这篇经典小说之前,的确曾经出现,如果以上我所叙述的这一切真的曾经幸运地发生过,那么接下来的卡尔维诺一定会欣喜若狂地飞奔回到他的住处,奋笔疾书,让这一道美好而绚烂的灵光更加耀眼。

  也许你会说,事件很简单呀,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还成了经典?是啊,事情很平常,人们或许只是在津津乐道一阵之后,继续忙碌生活,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有一个人正莫名其妙地在街道上兴奋地狂奔。灵感的闪现带给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的,绝不仅仅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而是石破天惊。卡尔维诺比谁都清楚,平铺直叙只会让《孤独》沦为末流小说,永远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奢望经典。也许卡尔维诺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孤独》争取什么崇高的地位,他只是坚守了一个作家本身的职责,所以《孤独》才会在他的笔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我想,卡尔维诺一定是在飞奔的途中,寻找到小说的切入口的。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的狂奔,使得刚才的那场追逐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更加牢固,甚至深入了思想,所以在《孤独》中,卡尔维诺让主人公“我”出场时,第一眼就看见有人“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在这里卡尔维诺试图让自己加入到整个事件当中,并且这么做了,卡尔维诺让“我”成了那群窃贼中的一员。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嗨,往上!”站在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象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

  “我”的加入没有任何原因的交代,只是因为有人要撬开店门,看到他们费力的样子,所以上前帮了一把。卡尔维诺在这里耍了一个把戏,让那伙窃贼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把他看成了自己人。卡尔维诺在这一刻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他让“我”融入了某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是恶。之后小偷们撬开了门,他们扔了个袋子给“我”,然后不停地在往里面装东西,“我”并没有拒绝反而积极配合他们。
  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这一刻所有的一切、所有人物的行为动作的表现都是荒诞的,所以警察的出现也就不需要任何的预兆了。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想,卡尔维诺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是忍不住笑起来了,因为他随后又把之前玩过的把戏玩了一遍,这次看起来更加有趣,很少有玩笑开第二次还那么有趣的。这一次卡尔维诺让“我”变成了警察中的一员。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他嘘了一声。

  那群追捕的警察表现出了与窃贼同样的行为,把“我”看成了自己人。“我”也没有解释没有反对,而是兢兢业业地和警察们一起,干起了追捕的活。此刻,卡尔维诺又动了动他那只上帝的手,让“我”融入了另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是善。这之后,卡尔维诺让“我”几次变换了身份,一会儿“我”和警察一起跑动,追捕寻找那伙窃贼,一会儿“我”又成了小偷,开始和小偷们一起表现紧张一起逃跑。

  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
  “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快。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

  卡尔维诺这种数次让“我”融入不同的集体、之后又把“我”抛弃的行为,与卡夫卡在《城堡》中的表现相类似。在《城堡》中,卡夫卡让土地测量员K扮演的同样是一个局外人的角色,而城堡代表的是政治权利的中心,也可以异化为整个世界。城堡当局数次让K象征性的成为城堡里的人,却又让他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达到,实际上等同于将K抛弃了。卡夫卡在叙述K费劲心思、一心想要进入城堡的过程当中,所写下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还有K这个人物本身的急切。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卡尔维诺的叙述要更加平静。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我”最终仍然是孤身一人,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无法真正融入、都与“我”无关,“我”不属于任何东西,包括这个世界。我真正成了一个零余者。在这里,卡尔维诺为事件提供了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孤独,而“我”所感受到的孤独,又被卡尔维诺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叙述所掩盖了。关于孤独这一点,我曾与班上的一位同学讨论过,那是在一节现当代文学课上,我们坐在阶梯教室最右边的倒数第二张桌子上。当时那位同学认为,这篇小说写的就是孤独,于是我反问道,那么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呢。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其实这一切,卡尔维诺都曾在《美国讲稿》中说过,他说:“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孤独》这篇小说中,孤独正是卡尔维诺所说的用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另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用孤独来看待这个世界呢,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   而卡尔维诺在小说结尾的时候,一定是为自己预感到了这个世界荒谬的实质,而对自己的清醒伤感不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