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读“墙”

2020-11-14抒情散文跃农
读山,见巍峨;读海,见博大;读天,见高远;读地,见辽阔;读墙,见丰富。有一首题为《墙》的小诗这样写道:墙是挡人的挡君子也挡小人墙是人垒的君子垒小人也垒墙外的人怕墙里的人出来墙里的人怕墙外的人进去任何地方只要有人便会有墙这首小诗以极其精练的语
  读山,见巍峨;读海,见博大;读天,见高远;读地,见辽阔;读墙,见丰富。   有一首题为《墙》的小诗这样写道:
  墙是挡人的
  挡君子
  也挡小人   墙是人垒的
  君子垒
  小人也垒   墙外的人
  怕墙里的人出来
  墙里的人
  怕墙外的人进去   任何地方
  只要有人
  便会有墙   这首小诗以极其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诗人对墙的理解。正如诗中所写,“任何地方/只要有人/便会有墙”而且因为有了墙才随之产生了墙报、壁画、墙头诗、墙文化等艺术;也因此而有了骑墙者、挖墙脚、听墙根和墙倒众人推的人和事。   历史的车轮驶到今天,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墙”——“树新风,扬正气,八荣八耻心中记”、“节约一寸地,留与子孙耕”、“计划生育政策好,小康生活来得早”等等,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内容、图案不一的“文化墙”遍布于街巷村镇,形成了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导向功能。   的确,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墙有有形的,如房屋的墙壁等;墙有无形的,如心灵的隔膜等。   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也难回避。   但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形的墙好对付,无形的墙难适应。   有人将婚姻喻为城堡,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种对墙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独特。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围城》,就道尽了他对婚姻之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有时候——应该是很多时候,仅仅一墙之隔,就隔出了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观念……   “墙里开花墙外香”不无诱惑,“一枝红杏出墙来”别有情趣。也许是有了墙才有了这种美的景致。但如果妻子“红杏出墙”,作丈夫的大概就再也没有欣赏美景的情致了。   墙的种类和用途很多。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有的墙是迷人的风景,有的墙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进步的标志,有的墙是观念的差距,有的墙是历史的见证,有的墙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是感情的鸿沟……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生活中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不停地筑墙,有的人在不停地拆墙……筑了拆,拆了筑,周而复始,循环不绝——可以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墙史”。   回音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旅游景点;苏州园林的墙“界而未界,隔而未隔”,是匠师们借助墙创造的美丽乐园;以色列新修的隔离墙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恶化了巴以冲突;德国柏林墙的拆除,却使得东西柏林在分裂29年后(1961年修建,1990年10月3日拆除)又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中国的万里长城,堪称天下第一墙——绵延几千里,历经数百年。它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但同时它也是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残忍暴虐的物证。我们在为它自豪的同时也应该为它而感到脸红。它并没有像建造者设想的那样挡住侵略者铁蹄的践踏,相反,它却隔断了友好的往来,挡住了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交流,记录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站在长城脚下,我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面对一块块秦砖汉瓦,一处处断壁残垣,抚今追昔,有人自夸,有人自卑,有人愤怒,有人反省,有人麻木,有人冷漠……   读“墙”,就是在读生活,读懂了形形色色的墙,也就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出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读懂了历史的荣辱兴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