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并非故事

2020-11-10叙事散文杜永生
-并非故事文/杜永生朱老汉这几年来可谓是很伤感,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的把二个儿子一个女儿抚养成人,都成家立业了,到头来自己却蜗居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其实这也并不叫房子,原先是用来当牛棚的,现在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捱着残余的岁月。大年三十晚,由
                  -并非故事                    文/杜永生
  朱老汉这几年来可谓是很伤感,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的把二个儿子一个女儿抚养成人,都成家立业了,到头来自己却蜗居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其实这也并不叫房子,原先是用来当牛棚的,现在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捱着残余的岁月。   大年三十晚,由于愤懑自己儿子的不孝顺,竟然写出了这样的一幅对联“不怕我儿不象我,就怕我孙像我儿。横批:报应。” 对联粘贴的很牢固,虽经风雨的洗浸剥蚀而褪了原色,字迹依旧清晰,那每个字都透着人生的寥寞和无奈。朱老汉现在惟一感到欣慰的就是几个孙子还非常懂事,常常能使他怃然、破损的心情得到一些抚慰,恢复一丝显豁的味儿。   不过,老汉现在也得到了村里和乡亲们的帮助,他常有这样的感喟:养儿子受儿子靠(罪),不如这样吃“五保!”   说到自己这些伤心事,朱老汉干瘪的眼窝里总有浑浊的老泪流淌着。其实他更多的时候不愿意提及儿子及自己辛劳的一生。他今年已经70岁了,两个儿子虽然也生活在农村,但在老汉终年节衣缩食,拼命劳作下相继为他们盖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一个女儿远嫁在外省,路途遥远,一年到头只能回来次把次。当然,这个女儿还比较孝顺,时不时地给他寄点钱来。其实他并不缺钱花,他缺少的是感情的依赖,是一个家的温暖。自从老伴几年前去世后,这日子突兀地感到了清苦与凄凉。由于多年前就与儿子们分开过了,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依然可以享受到生活伴侣间的那份温情和幸福。可这老伴一走,两个儿子谁也没有主动要求他过来居住。主要还是儿媳妇的原因。儿子属于典型的“妻管严!”前些时候,这二儿子倒是良心发现了,确实很诚恳地和老婆商量了,可他媳妇的这个工作真难做通。她恁是梗着脖子扯着嗓子,叫板说,就是让老头子过来居住,也得有个前后啊也得轮班啊。听听,这种语言、这种心肠,怎么不使人脊梁骨都冒凉气。大儿子更是垒堆(差劲),连提都不敢提一声,看来这媳妇当家作主,男人连自己的老父亲都不顾了,连自己应尽的义务都藐视了,连做人的尊严都丢失了。当然,这两个儿子从心底里还是感到愧怍的。也经常偷偷地塞给老头子一些零花钱。但这些钱老头子都用来购买一些零食给孙子们了。看着自己儿子都成了这幅模样,老汉心里痛啊。   现在朱老汉身子骨还比较硬朗,素来没有什么嗜好,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平时没什么事情要么找几个老伙计聊聊天,要么就伺弄那有一分多地的菜园子,日子虽枯乏,孤寂,能这样不使自己闲着,也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了。   朱老汉在村里是非常受人虔敬的。他热情,敦厚,善良,勤劳。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做些农活。他这一生确实充满着艰辛。像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经历了数次生活的磨难。一生勤俭节约,都是为了孩子。刚结婚那会儿,家庭也是非常贫穷,常常也是“穿鞋子露脚头,穿裤子露膝头,穿褂子露肩头。”生活再清苦也能坚持着,这是他们的无畏与修为。他印象最深刻地是那个时候,甚至还“蹲倒方便手薅柴,一心一意为小孩(就是在方便的时候,看到面前有杂草,都不忘顺手薅上一把)”,居住的房子就更破漏不堪了,真可谓是“屈(低着头)进屈出土坯房,毛竹秆子做房梁。”就是凭着这一股子韧性,终于熬出了头,把几个儿女抚养成人。并为他们准备(盖)好了各自结婚前最重要的条件---楼房。楼房盖好了,儿子们结婚了,孙子也出世了,老人的身子骨也不能再干繁重的农活了。也是老汉生性倔强,在和儿子们分家过的时候,他预感到了后半生的日子不会是顺顺当当的。当时分家时,真是大媳妇吵,二媳妇闹,搅得老头子整夜睡不着觉。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有一个要求,也是最低、最合理的要求。就是今后大儿子负责给口粮,二儿子逢年过节给钱花。老伴也是个老实厚道人,从来不会和儿媳妇们计较什么,也确实不能不敢计较。二个媳妇一个比一个厉害,整天叫嚷着说老两口子又偏向谁谁了。最终是坚持和老伴住在曾经的牛棚里。原以为还能平静地生活多年呢,可老伴一走,这生活明显变得孤寂难捱了。  “儿女多吃连锅,桂圆蜜枣床头摸”。朱老汉真的很艳羡其他人家的老人,虽然他们的儿女也比较多,那可真是幸福涟涟哦,现在好了,他成了昂鱼了---自顾自!  前些时候,他的一个老友去世时,他参加了丧事的办理。事后,他和一些老友聊天时,有友说了句看似无意,又叫人哭笑不得的话,他说你别看她们哭得伤心欲绝的样子,实际上老人一过逝,她们不高兴才怪呢?大媳妇这样哭:“我的爹啊,我的娘,这下不用交口粮!”小媳妇这样喊:“我的爹啊,我的妈,这下不用给钱花!”这个当然不太真实,但确实也反映了存在着的现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朱老汉感到了人生的凄怆。经常潸然落泪……   面对朱老汉这样的处境,村里和邻居也为之抱不平,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这朱家的两个儿子真是“山墙挂芦席----不象(画)话!” 遭人诟病。可再怎么做工作,也是白搭。两个儿子不是充耳不闻,不是熟识不睹,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自己不当家!   象朱老汉这样的遭遇,在农村还并不少见。你可以走走看看,那些个低矮、潮湿不像房子的地方一般都是老人们居住的。而他们的子女则住在宽敞、舒适、明亮的楼房里。他们穷其一生为了自己的子女,“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不费心”,只要有这个家的存在,他们似乎就感到了知足。可是到了人生的垂暮之年,境况竟是如此的悲凉,令人扼腕叹息。其实,他们在人生的暮年是更需要精神陪护的,是需要有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环境。不管怎么样,瞻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也是和谐社会的主流与必然。   难道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颐养天年吗?
 
  难道还要让他们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吗?(全文2217个字,于8月13日18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