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不要叫他们“孩子”

2020-11-05抒情散文杨秀芸
这是一群来自街头的流浪孩子。每天,我推开大门,第一眼便见他们啃着面包,喝着牛奶,悠然自得的模样。不等我进门,“老师早!”七言八语,高高低低的问早声便远远的从我耳边暖进了心里。他们吃的面包是基金会拨款买的,牛奶也是本地一个知名企业捐的。他们虽
  这是一群来自街头的流浪孩子。
  每天,我推开大门,第一眼便见他们啃着面包,喝着牛奶,悠然自得的模样。不等我进门,“老师早!”七言八语,高高低低的问早声便远远的从我耳边暖进了心里。
  他们吃的面包是基金会拨款买的,牛奶也是本地一个知名企业捐的。他们虽说不出是哪些人给了他们这些,但他们从心里知道感谢。两个字,都在他们心中。那次,我发了图画纸给他们,让他们对中秋节送来月饼的叔叔阿姨画点东西。他们认真的用蜡笔一笔一笔的勾画着。在他们眼里,月亮像太阳像西瓜一样圆,手掌可以长满瓜果蔬菜。我小心的为他们的画简单的装裱。交还给他们时,他们像得了宝,一个个像小麻雀争着要把画送给叔叔阿姨。因为画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数量,这些做工粗糙但副副充满真情的画无法全部送给企业。于是,有孩子哭了,有孩子赌起了气,也有的闷闷不乐。他们没有说“谢谢”,却为了自己的画各自忧伤。最后,还是一同喊出“小猪肥”,沾满泪花的脸,现出笑容的脸,永远的定格在相机上,定格在我的内心。   慢慢熟悉了,我发现他们很懂得关心。那段时间,工作弄得我焦头烂额。每天都累得不愿多说一句话。某天早上,我推开门,孩子们照样问早。我停下车,气喘吁吁,头涨晕。一个孩子走过来,用奇怪的眼神望着我。接着问,“老师,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我愣了一下,心想:“我有不高兴吗?”那时的我一定可笑极了,一定是愁眉苦脸还不以为然。我跟孩子说:“老师没有不高兴呀”。孩子却说:“那你为什么不笑?”那一霎那,我真的笑了。我想辩解,不笑并不代表不高兴。可是,我没说出口。我苦涩的内心竟被这孩子看得如此透彻。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小小的饭堂,因了这群孩子,有了美好的气氛。   有特别能说的孩子,整个吃饭时间都是他个人表演的时间。古今中外,唐诗宋词他都能乱侃一番。   也有特别勤快的孩子。老师中有一人不喜吃米饭,常常用馒头打发午饭。一孩子发现了这个秘密,每天吃饭前总会问:“老师,一会我去给你买馒头。”每次,他买回的馒头总是热热的。要知道,馒头店不很近,在严寒似冬日的这个季节,他一定跑得飞快才能保证馒头的温度。   孩子们是特别的,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他们的命运却又那么的相似。他们都曾受过那么多的苦,那些苦是很多大人一辈子没承受过的。有一个孩子,我曾那么的怜惜他。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可命运常常和人开玩笑,连孩子也不放过。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离开他去了天堂。剩下一半的爱,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是那么宝贵。那个下午,他的爸爸塞给他十块钱,让他出去玩。玩到傍晚的孩子,回了家。可,那个原本就破败不堪的家,只剩下了残砖断瓦。所有属于家的东西都消失了。我无法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一个人承受,如何一个人学会活在世上。不知道他睡了多少露天,挨了多少饿,受了多少欺骗,淌了多少泪。但是,最后他活了下来。生命就是那么的倔强而不屈。   一次,孩子们互相讨论着进派出所的次数。有的孩子竟然进了十多次派出所。他们说话时,那么的坦然。于我们而言,进派出所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啊。而他们,竟如家常便饭般。他们这样谈话时,老师们都不言语。因为,我们任何人包括他们的父母都无权苛责他们,即便他们学会了偷,学会了抢。试想,当你处于他们的境况,无人可依靠,无处可容身,无衣可穿,无饭可食,你会继续活下去吗?他们能活下来,而且能如此坦然的活下来,已经是怎样的一种奇迹了。如果说,那些被偷被抢的人需要找元凶,那只能找伤害孩子的人。   这些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初时,我会关切的问孩子冷暖。他们是那么的不在乎。天冷时,他们套一件单薄的外套,脚上撒着拖鞋。初来中心的孩子饭量极大,有时一人可以吃下十碗饭。慢慢,我发现,孩子们除了冷暖温饱,他们需要有更多平等的关怀。   孩子们每天都上课。有兴趣学习的孩子经过考核都有机会进民办学校学习。一次,上学的一个孩子问我,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个志愿者进行功课辅导。我说要看情况再定,孩子却翻出了旧账,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看着孩子过分认真的表情,我惭愧极了。为我不能及时为他安排志愿者而惭愧,也为儿时的我曾经的不懂事而惭愧。那一刻的我,深深的感到,他们不只是孩子,他们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成熟心智,他们懂得很多一般孩子不懂的道理。那许多次后,我对孩子们都刮目相看。他们和我们都是平等的个体。我明白,我们都无权要求他们,我们只是他们的大朋友。   流浪的孩子很多都是离家出走的孩子,个中原因不一,但普遍都是家庭矛盾导致。孩子们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起初都不愿与家里联系。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温暖,当他们感受到父亲或母亲仍牵挂着他,他们坚硬的心灵慢慢融化。他们也渴望回家,尽管那个家是贫穷的,是破碎的。他们还会一直努力,为了生存。   我常自省,如果我是他们,会怎样?我几乎不敢想。我不愿叫他们“孩子”。因为,他们不只是孩子。   所以,请你也不要叫他们“孩子”,他们和你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一样的阳光和雨露。他们也需要表达,也需要关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