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2020-10-20抒情散文王之了

剡溪水碧武岭山青
走进溪口小镇,已是黄昏时分。淡淡的云雾中,那轮暗红色的夕阳,带着晚秋的丝丝凉意,从雪窦山的松柏尖上滚下,剡溪里荡漾着它粼粼的霞片。朦胧而带着色彩的光线穿过文昌阁,抹在对岸的草丛间、树稍上,升起袅袅的暮霭,氤氲了剡溪两岸。
剡溪水碧武岭山青 走进溪口小镇,已是黄昏时分。淡淡的云雾中,那轮暗红色的夕阳,带着晚秋的丝丝凉意,从雪窦山的松柏尖上滚下,剡溪里荡漾着它粼粼的霞片。朦胧而带着色彩的光线穿过文昌阁,抹在对岸的草丛间、树稍上,升起袅袅的暮霭,氤氲了剡溪两岸。
浙东山水,曾经哺育出许多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剡溪武岭,更因出了个蒋介石而闻名于世。
蒋介石,是喝着剡溪甜润的溪水长大的,是读着剡溪里长出的诗成人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此行不为鲈鱼烩,为爱名山入剡中”,李太白的高吟,让他对家乡秀美的山水产生了自豪之感。“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杜甫的浅唱,让他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之情。每当他的命运进入舛途仄径之时,他总会悄悄地回到溪口,静静地思考自己。
剡溪是一条千年的文化古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首染着花香的古韵词章。王子猷雪夜停棹,吴越王驻舟赋诗,谢灵运木屣声声,王羲之翰墨淋漓。李白离鲁赴浙,入剡寻仙,孟浩然缘剡行吟,耽情天台,杜甫游居剡源,歌吟四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它流到泱泱古国的近代时,那剡溪便卷起了喧虺的浪花。蒋介石的出现,又为这不舍昼夜的剡溪渗进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武岭上也飘起了民国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
我从古镇的三里长街走过,登上了蒋介石当年修建的文昌阁。文昌阁,雄居于剡溪边上,俯瞰着澄碧的溪水。遥想当年,蒋介石也许曾在这里多次凝视过这溪山剡水美丽的风光,但最后那次,他看到的一定不会是自己家乡的风景,而是自己留下的曾经惨淡经营的破败江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隆隆炮声中,长江在欢唱,剡溪却在悲咽。就在那一年的春天,剡溪里的一叶扁舟,载走了他的梦想,留下了他的惆怅。
武岭,雪窦山之余脉,横卧在溪口镇之东,是蒋氏故居东面的天然屏障。武岭门,是进入蒋氏故居的门户,上下两层,三孔六栋。底层呈城墙状,顶上有女墙,寓有保护之意。二层呈阁楼形,龙脊飞檐,碧瓦参差。上方“武岭”二字,是蒋介石命名并亲手所书,取“武陵”之谐音,寓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武陵源也。
蒋氏故居,在武岭门里。蒋介石出生在玉泰盐铺的二楼,这里还保存着他出生时的房屋。从他记事起,他是在丰镐房长大的。丰镐房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及左右三个花园相通,中间小天井。天井两边各有金银桂花树一株,是当年宋美龄亲手所栽。
丰镐房东侧的厢庑,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居所。1939年底日寇军机轰炸溪口时,毛福梅被炸死在丰镐房后门的短墙下。她的亲生骨肉蒋经国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匆匆赶回,发誓报仇,并手书“以血洗血”四字。至今,“以血洗血”的石碑似乎还在滴血!
文昌阁是蒋氏故居的一部分,是“溪口十景”之一。 1924年,蒋介石回乡扫墓,见其破败不堪,于是请人重修。命名为“乐亭”。1939年底,被侵华日机炸为一片废墟。 1987年由政府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从武门出来向东,便是通往蒋介石母亲墓冢的“蒋母墓道”。 1923年,蒋介石在此建筑“慈庵”。从慈庵向上约走二百米,就到了蒋母的墓冢。墓冢以石块砌成,前面扇形的碑石上刻有“壼范足式”四字,含有妇女楷模之意。
走在下山的路上,仰看对面的雪窦山。那山尖撑起湛蓝湛蓝的天,暮色浓浓,薄雾在高处聚为薄如蝉翼的岚气,近为云,远为霞。暮秋时节的雪窦山,依然是吐翠沁绿,飘渺高远,仿佛在为每一个来此的游人成就着那一片消魂的粲然。远望雪窦,仪态万千;翠峦叠嶂,逶迤绵延。绝壁斧凿刀削,山岩奇突多姿。近处有竹林摇风,远处是晚霞涂山。挽一片山林的梦幻,弹一曲流水的思念,在我离开时,作为对雪窦山永恒的祭奠。
溪口诸景,令人唏嘘。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处处都有蒋介石的影子。跳动的思绪,不经意间便会跳到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瞬间。
当解放大军横渡长江之时,毛泽东吟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蒋介石无法应和,便退到了狭仄海峡的那一方。当解放军将即将进攻大、小金门岛时,毛泽东却一反紧逼之势:“不打了,我们不能把门关死,得给他们留条退路。”当解放大军进入奉化时,毛泽东曾发布过命令:不得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墓冢及其它建筑。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陆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中共中央还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蒋介石读着这封深情的信,眼前不断浮现出家乡溪口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激动之余,他两次派亲信曹聚仁秘访大陆。曹聚仁在访问奉化溪口时,还代替蒋氏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墓,敬香烧纸。 1965年7月,毛泽东又亲笔写了一首词《临江仙》:“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希望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蒋介石读了这首诗后,十分感动,当即与蒋经国拟出了返回大陆条件。可惜不久,大陆“文化大革命”开始,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产生了疑虑,便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通过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邀请毛泽东访台。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但因自己病重,便派邓小平前往。陈立夫在香港发表了《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时不济我,天不助人,蒋介石于4月5日去世,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也于第二年相继辞世,海峡两岸的沟通又中断了。
“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统一的愿望何其远也,统一的道路何其难也!统一,何止是他们个人的事业、个人的遗愿,更是历史的愿望,是所有为中国统一而奋斗的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愿。
潺潺的剡溪,涌动着对游子的思念,浅浅的海峡,涌动着一个民族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这首小诗,溶进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从而也把一代游子们的乡愁升华整个民族的情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和民族的乡愁啊。
坐在溪口归来的车上,我的耳边仍然是剡溪潺潺的水声,我的眼前仍然是武岭青青的草色。目望东南,心思遐远,心中一直煸炒着近期媒体上台岛的信息:关闭两蒋陵寝,更改“中正纪念堂”名称,搬倒蒋介石铜像,拆除“中正至大”牌匾……一系列去蒋化的做法,让台岛动荡不安,让海峡波涛涌动,让武岭愁眉低锁,让剡溪酸泪暗流。
两蒋之身,暂厝台岛,意在待时机成熟,魂归故里。然台岛风云变幻,令两蒋魂不安所。去蒋而台独,非蒋氏后人之所愿,非岛人之所愿,非国人之所愿,非中华民族之所愿!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国共产党多次表示希望两蒋能够魂归故里,于家于国,于情于理,顺理成章,顺其自然。然此时移陵大陆,无异于为台独让路,蒋氏后人定能慎思慎行,绝不会率而为之。历史往往有一千种选择,却只能有一种选择能成为现实。历史应该前进,后继者只有明识前人的血泪所得,才能真正把历史推向前进。只有进一步走出历史的阴影,才是真正继承前人的遗志。对台独之路,蒋介石生前毅然阻断。如今暂借台岛栖魂的蒋氏父子,只能用他们的精神来阻止台独了。一块介石,介在海陬,介住一条飘动的船,莫让它滑向大洋的深渊、灾难的深渊!
晚上,住在奉化。夜深人静时,枕着从雪窦寺传来的隐隐钟声入眠。哦,这是超凡的钟声,思念的钟声,警世的钟声。它乘着月色的朦胧,传到台湾岛,飘到阿里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