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挪威的森林》远了,近着

2020-10-20抒情散文木桂子
《挪威的森林》远了,近着小说已经看完了,书兀自在书桌的一角寂寂地躺着,眼睛里一片茫然,房间里似乎蒙上了一层浓浓淡淡的迷雾,偶尔瞥一下那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好久好久不曾回过神来,心似乎还沉浸在故事里面……《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一个多月前书店里买
        《挪威的森林》远了,近着   小说已经看完了,书兀自在书桌的一角寂寂地躺着,眼睛里一片茫然,房间里似乎蒙上了一层浓浓淡淡的迷雾,偶尔瞥一下那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好久好久不曾回过神来,心似乎还沉浸在故事里面……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一个多月前书店里买的,当时首先是书的畅销推介的提示吸引了我的目光,然后翻看后初见书的序言,果然非同一般,是合我品味的那一种,于是赶紧买了。   拿回家当时就一头扎进书里,一口气读了近五十页,后来因为时间上的原因,看书又被搁置下来。直至上个星期五的重感冒袭来,接下来的几天里,趁着感冒休息的间隙,睡睡醒醒、看看想想中渡过那段辛苦而幸福的看书时光。   至今天早晨把这本共十一章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算是看完了,只能如此说,因为我觉得在这样的一本小说面前,我不是一个虔诚的读者,只能说是浮光掠影地将文字从头到尾地浏览完了,但即便如此,看书过程乃至看后所带给我的都是别样复杂的心绪,那是一种既想快速看完又不忍一下子读完文字的矛盾的心理。   掩卷沉思,这本书到底有哪些魅力如此深深地吸引着我呢?稍微回首了下,简单罗列了几个理由:
  一.为其人物所吸引   首先这本书里的男主人翁渡边君极其富有个性,他是一个十九岁跨向二十岁的大学生,整本书描写的也是他十九岁过渡到二十岁的整一年里发生的事情。渡边君虽是个学生,但在作者笔下,他的忧郁、他的寂寞、他的思想等都比较成熟,不同于常人。你能够很快地随着文字的描述被他的那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住。这种魅力不是外貌上的出众,更不是形象上的高大伟岸,而是精神内核的独一无二,文章里边用大量笔墨对他意识流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在这种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并分享着他的孤独,欣赏他对孤独的处置态度,一种善于享受孤独的妙处。随着语言文字的描述,我们的心也跟着不由地撇开了红尘的喧嚣,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约好了似的完全自觉地平静、宁静着,而心中的天地却无尚的宽广,令我们不忍心打破这份美好的静谧。读着想着,忽然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这不正是我们所常期待的心灵家园,一片宁静却富有的村落吗?
  二.为其语言所打动   如果说大众化的小说多以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吸引读者,那么在村上春树的这本《挪威的森林》里,则更多是以一种独特的语言韵味、艺术情调、美学韵致和抒情氛围吸引人。    (1)诗意的语言特色首先吸引着读者的眼球,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快感。   如:   (我和萤火虫双方都长久地一动未动,只有夜风从我们身边掠过,榉树在黑夜中摩擦着无数叶片,簌簌作响。/我久久地、久久-等待着。)   过来了很长很长时间,萤火虫才起身飞去。它忽有所悟似的,蓦然张开双翅,旋即穿过栏杆,淡淡的荧光在黑夜中滑行开来。它绕着水塔飞快地曳着光坏,似乎要挽回失去的时光。为了等待风力的缓和,它又稍停留一会儿,然后向东飞去。)   触摸着这些句子,让我们无不为作者的那双善于观察与捕捉细小的眼睛赞叹。确实的,当一只萤火虫进入了主人翁的心里,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只萤火虫了,它同时也渗入了主人翁本身的某种情愫。这,真是最值得称颂的细节描写。萤火虫所要竭力挽回的也许是作者或小说主人翁力图挽住的一些极其可贵的东西。而这些内心隐秘的呈现方式又是如此的含蓄、隐忍。   (2)语言背后的思想极极其富有深度,却又漫不经心地道来,给人以心境的引入和思想上的启迪。   如:   (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印在我的脑际,那微弱浅淡的光电,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下方黄。   我几次超夜幕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着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一步一步读着这样的句子,心随之深深体会,感同身受,一些希望总是隔着一定的距离,就那么可望不可及,像极了这夜色中的萤火虫的光点。人生有时候就是那样的有些无奈,或许这就是现实的宿命吧。   (3)极其夸张而奇特的比喻方式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我们读着不得不为之竖起大拇指。   如:
  (蓦地觉察到时,话已嘎然而止。中断的话茬儿,像被拧掉的什么物件浮在空中。)(直子微微张开嘴唇,茫然若失地看着我的眼睛,仿佛一架被突然拔掉电源的机器,双眼雾濛濛的,宛如蒙上了一层不透明度薄膜。)(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着。)   诸如此类的特别夸张的比喻很多很多,看似超常理的两个丝毫没有相似之处的物体,却被作者拿来了作比,而实际又是那样的合情合理,且非常准确到位地表达了主人翁当时的心里状态。当我们读着这些比喻句的时候,体会之余不得不叹服村上春树奇特的想象力。   (4)细腻的心里描写如微雨似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那样的舒畅痛快。   如:   (然而,此时此刻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却仍是那片草地的风光:草地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的吠生……接踵闯入脑海,而且那般清晰,清晰得仿佛可以用手指描摹下来。但那风景中却空无人应。谁都没有。直子没有。我也没有。我们到底消失在什么地方了呢?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呢?看上去那般可贵的东西,她和当时的我以及我的世界,都遁往何处来呢?)    一切无需多说,什么是心理,那是眼睛和自然的重逢,是眸子里的清亮最自然的流露。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时光却空无疑人,回忆的感伤淡淡袭来,如秋雨般声声滴落梧桐。   (5)人物对话的描写简洁、明快、清爽。没有丝毫的无病呻吟的拖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且又不无顽皮的孩子气,读来甚至会不由地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慰。   如:
   (“喜欢我的发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   “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真那样想?”   “真那样想。”)   这一段是渡边君和绿子的对话。在直子死后,在事情发生了许多变故后,绿子也有好多好多时日不见渡边君了,后来见面的时候绿子改了发型,将短发蓄长了,而渡边君竟然丝毫没觉察出这点变化,于是绿子有些生气,然后两人足有两个月没说话,这是来通过写信彼此释然才见面时的对话。这短促而直接的问答方式,没有过多的说话人的提示语,简洁、快捷,足以显示绿子对渡边君的喜欢程度,而渡边君此时在经历众多事情后,也更觉得绿子的可爱、难得。如此这般的对话方式,小说里还有许多许多。与平常惯用长长提示语的对话方式,一方面没有了拖沓之感,另一方面快捷的对话方式更容易让读者进入对话者的当时心境中去,给人的现场感更强。   (6)环境描写看似闲适,却无不衬托着人物的心境或某种气氛。   如:   (这是初秋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同一年前我去京都探望直子时一模一样。云如枯骨,细细白白,长空寥廓,似无任何遮拦。又是一个秋天,我想。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笑话,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   这一段的天气和环境描写,如同大片大片浓浓淡淡的阴云低低罩着小说主人翁的心空,更罩着读者的心空。伴随而来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低沉的调子,整个空气中似乎一直在拉着幽怨而悠远的小提琴曲。有些感伤,但那调子又恰到好处,木月和直子两位死者的离去,他们的影子似乎也渐渐远去,但实际一直隐隐笼罩着心。读着这样的看似闲适的阴柔的句子描述,反而觉得比那种浓烈铺陈的效果更好,更容易侵入读者的内心。   三.为其故事所感动   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大学生渡边君的恋情,期间他和直子之间的故事是最最感动人的。直子最后因病休学并在专门的疗养院治疗。后来正当直子的病情有所好转,渡边君以为他们俩的美好明天可以开始了,但事情突然间发生了变故。渡边君苦苦等待,每个星期假以书信寄托、苦苦守候的那份真挚的情感,却突然被直子自杀的猝然的消失给毁灭了,刹那间,天地间一切都黯然失色了,给渡边君一个粉碎性的打击,他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自我虐待,跑去老远的海边流浪,回来后身子消瘦了很多,整个人成了另一个枯枝。期间在主故事的中间,间或穿插着渡边君跟其他几个女子的淡然交往,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既写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难以免俗,又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他虽然基本喜欢独来独往,但他不自我封闭,同样有着自我欣赏的简单几个人组成的圈子,他对朋友的顷心帮助和对朋友的诚心诚意,都让大家有目共睹,当然还有他独特的近乎我行我素的风格,更是吸引一些人的原因。   四.为其作者所欣赏   说了关于小说故事里边的点点滴滴后,再说说本小说的作者村上春树,也许当初之所以先入为主地吸引着我,一大部分的原因是这小说作者村上春树的独特之处吸引着我吧。尽管他的小说极尽个性地描写了一个生命的内心的隐秘,这样的隐秘似乎不同寻常,但恰恰又能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到一些类似的影子,让我们的心灵有一种得到回归故乡的感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孤独、宁静所向。然而小说作者村上春树本人却极其中规中矩,生活有规律,基本是每天晚十点睡觉,早六点起床,与妻子相亲相爱。而且他有个怪癖,虽然是作家,但不愿参加热闹的社交活动,不参加任何作协组织,很少同文坛打交道。这一强大的文字体现与生活的对比,尤其现实的中规中矩和笔下人物的近乎夸张的荒诞,统一起来看却是那样的合理存在。存在即合理,看来此话真的不假。   小说看完了,但我却不免有些心疼,心疼伴之而来的复杂心绪将逐步离我远去,心疼文字如此美妙还没来得及细细咀嚼玩味就从眼皮子底下远走了。于是呆呆了一会儿,起身从书架上随意拿来一本书,一看是林徽因的《八月的忧愁》,随手翻开,又是一首《给秋天》:正与生命力一切相同,我们爱得太是匆匆;好像只是昨天,你还在我的窗前!…………   不一样的书籍,同样的心绪……
               2008-5-3初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