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2020-10-01抒情散文万禹

1我自幼嬉戏玩闹没有学下什么东西。到了学校毕业,也还觉得肚子里空空如也。好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个甘南的女子,是她启发了我对书籍的兴趣,我才开始涉猎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这颗空虚的心灵。在图书馆里渡过的那些日子,我近乎是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书。我不知道
1
我自幼嬉戏玩闹没有学下什么东西。到了学校毕业,也还觉得肚子里空空如也。好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个甘南的女子,是她启发了我对书籍的兴趣,我才开始涉猎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这颗空虚的心灵。
在图书馆里渡过的那些日子,我近乎是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书。我不知道这些书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往往是看困了就睡,睡醒了继续看,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只是觉得读书的乐趣,也觉得知识的广博和无穷无尽,生怕自己的一生再没有了这样的机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是对的,以后的日子也再没有那样快乐和富足过,当我回到家乡以后,也再没有接触过一点知识的氛围。这让我遗憾多时,多希望永远能做个“书虫”,此生也足矣。而那个年龄,对知识有一种敬畏心理,是敬畏它的威力和丰富的贮藏,但越是这样想越让我感到自己的无法企及。越是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所以,当我钻到那些书架的书堆里时,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什么地理的、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医学的、道学的、理学的,都统统地透看一翻,心里是感到从未有过的爽快和充实。
想想人有多少年才可萌发这样真正的对知识的崇拜。对资质潜力的开发,对思想深度的挖掘,对心灵空虚的填补,无不在知识中,得到充实和兑现。对于我而言,久已压抑的对知识的欲望,这一时才感到些许的畅然了。
2
想起早年时,由于家里很穷,一家人就蜷缩在那间破旧的墙都开了裂缝的房屋里,家里的生活也几近成问题。父亲虽然是工人,但一月也只能拿到二三十块钱的薪水,还要给得病的弟弟看病,还要用于家里的生活开支,那就更不能给我买书看了。
那时候家里的穷迫,已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就是买一支铅笔都要等到铅笔磨写得只剩下一根笔头了,才肯扔掉。浪费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不允许的,也是没有条件去浪费的。而几乎整个的乡下都是如此,孩子们穿的外套虽然没有补丁,但外套底下的衣服却还是补丁落着补丁。半年里吃不到一顿肉饭,也是常有的事,有的人家竟一年里不动荤腥。家徒四壁,可谓是穷得让人咽着苦水。那却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到后来,家里也稍有些宽余了,父母给我们一点零用钱,或者五毛一块,对我们来说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数字了。但买书的钱还远远不够。
那时候,学校还办不起图书室,再说老师也不倡导学生看与学习没有相干的书籍。父母也不会同意。这也是学校图书室一直没有办起来的原因。每天只是作业,那厚厚的一本又一本的练习题册和题本,被一页页地涂写过去。老师在上面打的红“√”红“×”,我没自感的耻辱与虚荣,但也并不觉得学习是种负担,总是玩乐之余,还有心思扑在那里,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
也只是觉得无聊,无事可干,少儿的知识是最平凡的一种,对于一些智长的快的孩子来说,那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的出处却是怎样去填充他们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知识在他们面前尚无觉察和概念,他们所笼统地知道,所谓的知识就是能去教训像他们一样大的孩子,能给他们的父亲算得一元钱能买几个鸡蛋,一斤三两韭菜能花得多少钱的帐务。而有的家庭甚或也把这学得的一点点知识——因为他已经懂得三四十二,三六十八的口诀,也能算得一点帐务的孩子推崇起来,作为有知识的人一样看待。
这是在那个落后和短浅意识的乡村里,所以不知道的愚昧和贫乏。在他们看来,书籍可能对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 3
到了九三年的时候,我们一家搬到了城里去。父亲有了新的职业,他也做起了个体经商。那几年是经商热流行的年代——当医生的下海了,当老师的下海了,当作家的也下海了,就连我们那里的好些农民也下海经商了。父亲也因此作为一只在社会的大海上漂浮的小船随社会的大流而走。这样虽然冒着风险,但重要的这是他一直所期望的。他是真的穷怕了,穷的几乎一点施展之计都没有了。
在此之前,他是把我们扔给了母亲,让一个柔弱的女人支撑和抗顶着这个家。艰难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是常年在外,同样辛苦奔波,但对我们几乎有些生疏。父亲的神圣一度被一种模糊的印象所取代。
现在既是搬到城里来,便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东西。也就有了条件到城里的图书馆里去看书。而那里也才成为我真正的乐园。
当我一边拍打着街道边上的栏杆,寻找着那个记忆中的县城的模样,一边走在通向图书馆的路上。而那个小县城几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样子,我怎么也认不得它了。我还几曾记得什时,一度迷失在那个街巷里。那时才是两岁的我,只记得在宽阔的马路,虽不见高楼,一处的平房中那扇大门也觉得甚是老高了。觉着从这个门里走了进去,却怎么也走不出去。急得直哇哇在哭,后才被父母抱走。以后我每次进县城,或从那里走过,都要去寻找一番我那曾经哭过的地方,但却已经不是过去的它了,只是还残留着它的一点记忆罢了。 4
当我认识了图书馆里的那个阿姨,她老是夸我的学习好,每次见我,都是笑眯眯的。她只是说她那个不乖巧的女儿,如何要向我学习,但却不说我如何看书,介绍给我们书看。似乎她不懂得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承付心灵,而不在于一个学生在一张试卷上的考分。而我们就像一群已被称量过的物种,被趋赶到学校的那些教室里,整天埋头抄写在那些课桌上,就为了那一十半分,学得昏天黑地。我是自感的荒凉与悲哀,大好的时光都浪费在那些机械的学习上。
虽然我的学习也很努力,但知识仍然未曾闯进我的视角,或者至多是一种启蒙。本来我们还可以提前进入到那种启蒙期,但由于教学方式的饿僵硬,而且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还在执行着这样的教学方式。而在那个年龄我最渴望的就是学校能有个图书室。所以,一个学校规模大小,就看它有没有一间正式的图书室。
而在少年我们可能最多地读到的可能就算是华罗庚,毛泽东,岳飞,成吉思汗了 ,读后在心底里所产生的崇拜,那是一种对英雄的崇拜。
多年后,我在省城的图书馆里,再次看到这些人物传记的时候,比如《巴尔扎克》《贝多芬》《林肯》《甘地》等等这些不同于寻常人的人生之所,所感的仍然是惟有的一种震撼,是从内心深处感到的人生真的不易,而伟大的人生更不易。
自此我才真正奠定人生的基础,树立起理想——争为人杰,死为鬼雄。这只是承接了古人的志向,但这又不是英雄的时代,所以,人的真正的意义就变得令我很苦恼。为人为己,还是为国家为社会自觉得都得负起一种责任,立为一种志气。但在别人看来那不过是自己说的一种大话,还可能引来别人的讥笑。
5
所以,我是不会常说的,至于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的事情了。我只是悄悄怀抱了自己的理想默默地奋斗了。
那是一个夏季的午后,那个甘南的女子,拿了一本《高老头》和《命如琴弦》给我。在之后的整整一个假期,我都陶醉在这两本书里。这种书,我还是头一次见。那时因为对文学,我几乎一无所知。但那甘南女子就不一样了,她是自小出生在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是个老师,还在他们那里自办了一个文学刊物。受她父亲的影响,她的文才在全校也是颇有名气。
后来,我靠着自己的悟性慢慢动起笔来,写了些东西。因为是刚开始写作,我自知很肤浅和不成熟,从来不拿去给人看,我只知道一味埋头苦写,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写出我满意的文章。 6
我就是凭着这个信念,坚持了下来。六年来含辛茹苦,从来没有间断过。
期间,也曾发生过很多的事情。记得在我刚到那家单位上班的时候,我看到这家单位的领导班子腐败不堪,但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人们也只能是在底下悄悄议论几声。那些人整天大吃二喝,却轮上发工人的工资的时候,他们就推故说没钱。我只是为那些工人们说了几句应该说的话。此后,他们又听说我还会写些什么文章,在他们大肆吵弄嘲笑的同时,我已经被视为头号整治的对象,并借以种种理由,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从开始的“发配流放”,到后来的造谣中伤,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冤大头。
在那个之后的四年里,我一直都是忍辱负重地生活着。后来我才发现,他们如此对我并非是因为我说了几句那样的话,才将我发配到这个地方来,而是,他们从骨子里就惧怕心虚,我写东西有一天会将他们的那些丑事暴露出来。虽然我还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但是他们却早已将我视为眼中钉。 7
我的这段遭遇,有人将其归咎于我看得书多的缘故,说我书看得多了,顽固而性情直傲——我母亲就是这样说的;也有人将其归咎于我写东西,如果我不写东西,那么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父亲就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我写了那些黑暗的一面,这是社会所不容忍的。他说我要写就写些对政府赞扬的文章,不仅会得到众多人的认可,还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利。但我说,他根本不懂得写作的真正意义,我是真性情抒发,心的自由而发,我怎么愿意写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呢?当我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他就认为我真的是在写那些黑暗的事情。
而曾有一段时间,他以至到了禁止我看书,禁止我写东西的程度,只要是他一看到我碰笔头,碰那些书,他就会生点事来与我过不去。
我不知道仅仅就是个写作,会引来这样多的麻烦。工作身处艰难不说,家庭还闹出了这样大的矛盾。直到现在我还在 疑问我自己,我这是到底为得什么?
为了一己爱好?为了一己志趣?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回。有的时候,我真想问,我这样做对吗?我到底又在捍卫着什么?
而我虽然也没有后悔过,我是铁了心了要走下去。当人们都要告诉我放弃的时候,我还在孤军奋战。但我的心里肯定已经流血不止。
生活到了原非我想象的艰难程度,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甚至我的父母也在埋怨我——不应该写那些东西。为此,我跟父母大吵了一场,而我与父母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他们不许我看书, 不许我写东西,就在一天凌晨四点钟,我含着泪把自己写了四年的手稿一把火烧了。
可能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说我带有几分消极。但与社会真正接触以后,才发觉自己是做着美梦一般。
所有那些争嚷之声都是真实的——争嚷着名利、地位、金钱、荣誉等等,你顿骂也好,指责也好,说他们是一群世俗之徒,还是乌合之众都不过分,但他们都会说你是傻老帽,而且还会说:“这个社会哪有不为名,不为利的。”
我也倒羞愧得无地自容,就连父母也说:“儿啊,你也该随主流走了,该变变的时候了,能拍的就拍,能恭的就恭。”所谓“拍”者,即拍马屁,所谓“恭”者,即恭维领导。——连父母都说出这样的话了,自己也还要自甘失落吗? 8
想一想,自己从穷迫出生,到博览群书,再到建树理想,哪一点不如其人?我也认为现在的穷迫只是暂时的,以后会慢慢好起来。我也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过。
我受过别人的嘲笑,受过别人的冷落,仍然坚持了下来,为了平复心中那块伤疤,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久违的愿望。
从九四年开始,我在虚茫中过活,不知人生去之何处。望望太阳高挂天空,问问星辰,无言以对,但自从外出求学又对书籍迷恋,达到痴妄的程度。
有时候,可怜的我心裂得都快要炸了。自问曾经为何要那么痴迷地看书,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还到了逃课,被老师叫去劝其退学的地步?!而有一段时间,没有书看,为了看书,竟把一部分伙食费拿去贴补买了书,倒是自己饿得眼窝深陷。想起来也 觉得自己的可怜。书读多了反倒成了一种累赘,读书人的 呆笨和愚钝,不会拐弯取巧,哪会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到头来受穷的还是他们。这也是我父亲常埋怨我,看那么多书,倒不如学个手艺,倒来得实惠。
想来在父亲的心目当中,知识对我的危害是极大 的。青春期的叛逆,所有的一切据理争辩,他都认为我是受了书籍的影响,而变得彻底地毁坏了 9
现在,我从农村里走出来了,到底是我进步还是倒退?别人都说我生得不合适宜,生错了年代。我至今的生活也还是一塌糊涂,工作上又无起色。自己又是那种不会逢迎的人,导致的后果就是——你一无是处。你一无是处了,就等于是一个废人。加上自己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眼见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赤裸裸的争斗,我真的感到生活太累了。
此前,母亲就一直在说我与别人家的同龄孩子不一样。开始说时。觉着那是一种夸耀。不一样,有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到了后来,才发现,自己的不一样,原来是不入世俗、乖张。性格的异化,一切事情都向那个方向奔忙过去,有时候也成了一种固执己见。有好几次,因家庭中一些事情的选择上发生了分歧,造成了一些不悦。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改变,发生了一些效应,现在也根本不像原来的我了。有好多次,我回忆着自己的过去,就像从县城的街道上寻找自己的过去一样,寻找着几曾丢失的自己。 10
而当一家人心平静气的时候,父母常忆起此前的我——温顺听话,现在就像变成了一个可恶的魔王。我不但公然顶撞了他们,还据理与他们争辩。父母总觉着从小听惯了他们的话,一下不听了,使他们失去了为人父母的脸面,他们的确有些忍受不了。
但有些事情,他们的专断,以及他们理事的错误,使我忍受不了。比如,他们提出我为人处事观的问题,为人谦恭,这当然没错,但让我去贿赂领导,我却办不到,还有,他们对于我的婚姻的看法等等,我们的分歧都很大,这样就不容易说到一起。
我知道我的生活过得很维艰,工作也干得很吃力,但这是我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干,并不是以虚假的摆设去演示而获得的。我并不惧怕眼前的这种窘困,惧怕的倒是自己丧失了自己的那种痛苦的尴尬。当他强迫我给人家“送礼”时,我内心痛苦地争斗着并流着泪。 11
我的不合适宜,大凡也在此吧。但别人对我成见最深的可能就是我的那张脸了。因为我对人的态度常是写在脸上的。对 我不喜欢的人,我会一点愉悦的表情也没有。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厌恶就是厌恶,别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所以,我也知道我的脾性的,给人家送礼,反瞪白眼,因为我从心底里就厌恶这些人。送也是白送,反倒浪费钱财。
所谓,“投其所好”,是真要表现出一份愿效犬马之劳之相,是从心上从言行里,甚或是从表情里都要表现出一份卑下的神态。像我这种人,送了礼,反倒把事情弄得更坏。谳媚者往往天生一副谳媚相,就像妓女是天生的一般,而我心口不一,怎么能装得出来?
当父亲列举着他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时,就差没有找个老鼠洞钻了去。那些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反倒把 领导各个打点得满脸堆笑,我读了那么多书,却混得狼狈不堪,什么叫靠本事吃饭?恐怕那也只是自己哄骗自己的话。
此后,当然更多的也就听到的是父母的埋怨和数落,说我如何的无能和无用。
12
但回顾这十几年的生活,才发觉自己是受了多大的欺骗!从进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即知社会的真实目的之后,我就懂得了。
以前,父母总要对我说:“为人要正直,不奸妄、贪婪;不虚荣,无好求之心,不隐瞒、陷害他人。”反正是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本来嘛,人心之所向,教养与知识之所归,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完美化、崇高化。但事实呢?社会上污染一片,奸妄、虚伪、狡诈、欺骗,无处不在。而就在当你第一次听到你所崇敬的老师们收受学生们的贿赂时,你的心里是对整个社会的崩塌和失望。原来老师也可以这样当?
而学生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老师多点关心,考试的成绩能给高点,如此而已,但有必要做得那样隐晦吗?为人师表的本分又在哪里?我们失望的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从此消失了。且不说,我的父母到后来,也让我加入到那一帮丑恶之徒的行列。我不说自己有多么高尚,但至少做人要有原则,丢失了原则,那就等于是一具行尸走肉! 13
十年前,我曾一度作为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村子上下无不有赞扬。但我所受的委屈和痛苦又有谁知道?是因为我的性格。起初没有人喜欢,之后,我就将自己刻意装扮起来,从此不再暄声嚣语,也变得温顺了许多。但是从此我的代价是惨重的——心灵因被压抑而扭曲了,我痛苦得不能自已,就为了讨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点欢心,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父母最后却说,我是咎由自取。我只好怀抱伤怀,痛苦得无以复加,直到我整个的身心都破碎欲裂。到后来,想想,自己又是何苦呢?为了别人而迷失了自己,值得吗?
14
而如此说,性格的影响是一方面,知识的影响也是一方面。从我对知识的理解开始,就已晓得知识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读书者,往往拘谨、克制并且富具理性。作为一个年轻而温弱的生命体,现在也变得老态横秋,且固执得要命。奔活的个性隐藏在消沉或者平淡之中,是因太多的无奈、失败和伤痛,才在无欲无求,无为无志的心态中寻找着答案。总觉着有几分的洒脱和飘逸。放弃生活中的一切追求,就等于是把自己置放到生活的无穷尽当中,一切都伸手可得,所以,无求。
但事实上,一切的虚伪,不过是自己在哄骗自己罢了。只是失落失意的悲哀,在现实中每每失利,才败兴至此哀悲兴叹。
看不惯的有之,不愿面对的亦有之。知识告诉我,为人的真善美,但现实却是冰冷的丑陋的。我想,在这里你要生存,做一个出水的芙蓉何其之难!还要保持一份读书人的尊容,那就更难了。要么别人说你不合适宜,要么说你是一个大大的笨蛋,嘲笑你、蔑视你,什么傲骨、什么高风亮节,狗屁不是。
15
所以,单位上,要微言微其慎行,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横祸。比如,我们单位,一个所长是掌有其部下的任何一人的生杀大权的,他说你对就是对,他说你不对你就不对,这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更有甚者就有被开除工职的危险。被整治者,不在其下,稍有冒犯,或言语稍有过激,或让领导不高兴了,领导便不会将你轻易放过,定将拿你开刷。这正应了那句话——人不报复人是假的。谁高尚?在这里领导与权利是相等同的。
我们长期是在这种阴暗的生活环境里,常常也会感到生活的被动和无奈。生活已不再是那个纯真少年心里的晴天朗日,它已经渐渐地演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就像是我们从那些中年人身上承袭过来的一样——实际上,生活就像一堆废料——一个放置在马路边的毫不具有意义的垃圾桶里的废料,等积蓄满了,就被清理掉,而你只不过是一个废料的制造者。你有什么意义?你说你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谁信?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能有什么让整个社会值得尊敬的思想和理想?
而为领导的,生活腐化,贪污受贿,我们只能作为一种观望。因为这是全社会的现象,就我们那点能耐,好像也只有评说评说,发发牢骚而已,而这牢骚发得不好,还会招徕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你纵有千万的不满也不能表现在脸上。 16
不过就我那性格吧,因为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为人的宽容与厚道,但事实与他们说的正好相反。他们十年前那样说,十年后,他们却否认了。但我的脑海里却深深地刻着他们的那句话。那么,我能就此改变掉自己那么多年里生活的准则吗?
纵然现实的残酷,纵然我不喜欢这个现实的世界,但这是一个你必须容忍的世界,因为你将从这个世界里讨要一切。而此时你才发现你的孤弱无助。他们都在向你咆哮,你这一次是犯了众怒,他们非让你改变不可,你不改变都不行。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有不一样的权利。
17
我对现实看不惯,无非是贪污腐败,公正廉明准绳的混乱。看不惯也没有办法。无非是自己找不到可以发挥才能的天地,得不到任用的惆怅。有时候,自己也会说:“看不过,又能如何?任命吧!”
[ 本帖最后由 万禹 于 2009-3-13 20:0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