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落在甘南的羽毛(仅作交流)

2020-09-24抒情散文嘎玛丹增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7 编辑

落在甘南的羽毛·嘎玛丹增·我必须小心,确信自己的记忆,不能失言于甘南以南,那个叫郎木寺的地方,以及居住在雪山草地的兄弟姐妹。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西藏的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27 编辑 <br /><br />落在甘南的羽毛

·嘎玛丹增·


我必须小心,确信自己的记忆,不能失言于甘南以南,那个叫郎木寺的地方,以及居住在雪山草地的兄弟姐妹。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西藏的书,多次穿越在青藏高原。我的城市,虽然没有五彩幡、风马旗、喇嘛庙、玛尼堆等等,象征精神的圣物,我肯定,在任何时候,都对高原人生永怀崇敬。

很难相信,在郎木寺,我的到达和离开,都和丹增有关,一个不到十岁的藏族男孩。丹增在藏语里,意指“主持宗教事物的人。”我在文本前,开始署名“嘎玛丹增”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意思。因为怀念丹增,确定用了这个笔名。藏民族是不用承袭祖先姓氏的,一个人干干净净地来,又干干净净地离开,不带来记忆,也不留下念想。名字在藏区只是方便呼叫,其间没有复杂的血脉根系。当然,这也给辨识带来一些困难,在同一个村子里,有很多相同的名字,比如扎西,比如卓玛。名字并不重要,生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待众生,慈悲天下。在人和动物亲密相间的雪山草地,所有生命,都是大地的主人,这种自然万物的平等和谐,在世界上,找不到另外的地址,只有在西藏,在青海,在四川,在甘南,在藏民族聚居的地方。

多年以前,世界的目光就涌向了东方,因为青藏高原,游牧着人类最后的童年。难怪在偏远的郎木寺镇,挤满了不同肤色的人种,除为一方风土,还因神秘的天葬。无数来到这个地方的人,对隐藏的秘密,总是充满了好奇。

甘肃碌曲县境内的天葬台,坐落在郎木寺西北方向的山原,有一条黄土路,直接抵达。我和儿子徒步在车辙印很深的道路上,气喘吁吁。天空高蓝,阳光明净。高原的风夹带着燥热的空气,吹过山原谷地,在压弯的草叶上喃喃低语。途中,经过了一座置放嘛尼轮的小木屋,有个老阿妈坐在斜射的阳光里,安静地转着经。我们没有打扰她。草青草黄,过去了多少年月?没有人记得清晰,母亲们总是用挤奶的双手,在经文里暖身。能够看清红石崖的地方,遇到了一群年岁悬殊的喇嘛,穿着深红色的袈衣。儿子搂住一个小喇嘛的肩膀,要我给他们拍照。这个还不到七岁的孩子,留着鼻涕,紫外线在一张稚嫩的小脸上,留下了永远的暗红。他的家人两年前就他送进了喇嘛庙,把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精神。这个年龄的孩子,原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而不是在酥油灯下习诵经文。这只是城市的人生,并不适用于甘南。下午两点,接近天葬台前,我们还遇到了一批来自法兰西的外国人,他们刚从天葬台下来。一个名叫moduloner的中年妇女,高矮要和儿子一起照相,这次,是moduloner搂着了儿子的肩膀。他们身后层山迤逦,远方矗立着华盖神山,山顶上插满了男人的长箭,以及女人们用羊毛编织的长绳、喇嘛书写的幡旗,高扬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祈愿。白龙河流经秀热山谷牧场,带着雪山远古的清凉穿街而过,在洼地里,把郎木寺镇分割成了两块,一块在甘肃,一个在四川。高出居民建筑很多的格尔底寺、郎木寺和清真寺,属于神的居所,房顶上升腾的炊烟,缭绕的依然是人间烟火。

见到丹增时,他一个人在天葬台转悠,手里拿着一支鹰的羽毛。草地上,散落着色彩深浅不一的尸骨骷髅。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下午,我和儿子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丹增的出现,让我们获得了一点时间,用以平复突然走进死亡现场的惊恐。

天葬,藏民族古老的习俗,也是在藏区火葬、水葬、墙藏、土葬等等葬仪中,最神圣的一种。设立天葬台,必须选择秃鹫易于筑巢的山原。突然出现在那个神圣的地方,在草丛间觅食的秃鹫巨鸟们,受到了惊吓,纷纷煽动着巨大的翅膀,有些笨拙地飞回了天空。格桑花正开,灵魂的载体们散乱地裸露在草地上。

天葬台上有一具较为完整的尸骸,肉身已被秃鹫啄尽,衣衫还围系在腰脊上。头颅卤门上有一小孔,那是天葬师为放飞死者灵魂掏挖的。我曾经在藏东地区,参加过一次神圣的天葬仪式,但我没有见到过肉身被秃鹫啄尽后的情形。死者成仰躺状,意味着逝者是女性。而男性,应该成俯卧状。其实,我们不该贸然闯进,它不属于寻找和发现。它是雪山草原的人们,终其一生等待的远方,倾注了高原人生对精神、对大地最虔诚深切的情感。好奇,从来就是一种可怕的掠夺,它对原生文化的慢性损毁,远胜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

丹增告诉我们,这个人刚刚行过天葬仪式两天。儿子既不敢靠近天葬台,也警惕地和丹增保持着距离,倒是热情的丹增,要把手中秃鹫的羽毛送给儿子。儿子在退缩,我猜测儿子恐惧那根漂亮的羽毛,属于食肉秃鹫身体的一部分。秃鹫,作为藏族同胞心中的神鸟,是空行母的化身,能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国。但这种黑色的大鸟,在我的文化背景里,难以和神性等同。神鸟或鬼鸟,在观念中存在着的反意,除了宗教和文化的缘由,还涉及如何认知宇宙的世界观。丹增可以在荒无一人的下午,独自散步在尸骨堆里,因为从小就淡泊了名利和生死。那些尸骨残骸,只是远走的灵魂遗弃在尘世的皮囊,在他心里,死亡不是结束,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关于生存或死亡,这个古老的话题,在我所有的人生经验中,原本就是一种没有证据的妄想。虽然不能证明,我确信灵魂的远在。美国人雷蒙德穆迪,英国人山姆帕尼亚,日本正在进行的阿尔法3计划等等,都在试图用科学实验加以证明。遗憾的是,我所理解的生死,完全偏离了宇宙精神。它多时灿烂如花,幽暗似夜,就像梅雨季节,总是萧瑟在落叶,或者枯花之上,故意强调着一种悲凉或者忧伤。我们活着,为了粮食和生儿育女,已然疲惫不堪,在精神生活退位于基本需要之后,完全可以放弃这种毫无诗意的虚无追问。

能够平静对待死亡的民族,只有藏民族,因为灵魂流转的宗教理想。这种理想,在雪山高原的生命来到人世之初,就深深植根在身体深处,指引并影响一生。今生为了引渡来世的宗教精神,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登峰造极的我们,往往不屑一顾。我们被绑架在财富和权力的欲望树上,偶尔开放的花朵,已经局限在男欢女爱中,死去活来。越来越多的富人们走进了庙宇,点燃了价格昂贵的高香,不是因为救赎,仅仅为了祈福寿安;穷人们也纷纷远离了土地,拥趸于闹市,找寻着改变命运的途径,但没有一种可能,抵达甘南的本真。即便少数坚守着清贫和精神的理想主义者,也不能看清藏区的幸福——贫富不争,人人平等、天人合一。
在丹增们看来,死亡就是眼前的情形:肉身放置在石头上,衣衫被天葬师一一剥去,腰带缠绕于颈背。放下一世,用一种安静的姿势萎缩阳光,等待灵魂在翅膀的帮助下,永生寰宇。生命于此,回到了真正的故乡。

一阵热风袭来,在挂满山顶的经幡上发出了清晰的声音,没有更多的声音,寂静便开始了发言。草甸上空,好像有无数的神灵在吟诵,他们注视着我,而我永远看不清他们。生与死在对视。没过膝盖的青草,隐藏过花的历史,那些枯干的骨骸,自然不会被牛虻蜇疼。我像一块裸露的石头,坐在草甸上,试图倾听阳光的心跳。突然想起一个诗人,唱给高原的恋歌。“那是去年,可能在夏天/我坐在阳台上读本关于西藏的书,天空突然下起了雨/你在电话中忧伤地说:我爱你,甘南!/唉!我已经习惯迟钝的表达,好像山顶灿烂的经幡/风吹一次,它就念一声。”我的喉音变得沙哑,孩子们看着我的表情,无疑于看到一片枯叶,正在等待霜降。

离开天葬台后,我代替儿子收下了丹增的羽毛,并回送给丹增小刀、铅笔、饼干等小礼物。儿子在这个死亡现场表现出的平静,我很赞赏,他不是高原翅膀,没有经受过任何死亡场景,而鬼片传导给他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尽管,我在两个孩子面前表现出了成人的平静,内心依然有些慌乱和畏惧。如果身边没有这两个孩子,我会很快逃离散发着死亡气息的下午,而不是站在山顶,看那些黑色的大鸟,在无云的天空和裸露的岩石上,飞来飞去。灵魂一旦离开了驱壳,感受过无限欢乐和悲伤的肉体,已经没有了疼痛。我死了以后,应该灰烬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盒子如果摆放在不适宜的位置,会带给活着的人恐惧或悲伤,尽管盒子里只是泥尘。我的肉体和灵魂永远枯灭了,不会再生也不会流转。

死亡,这个灰暗而未知的存在,一般不会出现在青春的岁月。但对于一个孤独而苍老的生命个体而言,这个语词的宿命,没人能够抵抗。当然,我并不年迈,还有很多理由继续行走,只是这个不太光鲜的语词,让我无法逃离和躲避,逼迫着我的精神,在甘南的天空下,一次次背井离乡。

返回郎木寺镇的路上,我把丹增赠送的秃鹫羽毛递到儿子手里,并诱导他发挥一下想象力。落在甘南的羽毛,可以作为细节,编造一个具有冒险内容的故事。比如:“在尸骸遍野的高原天葬台,盘旋在半空的鹰鹫互相搏杀,嗜血的叫喊充满了天空,其中一只鹰鹫身上的羽毛,从半空掉落于地。在草地间,一个白色骷髅附近,我捡到了一支漂亮的羽毛……”

儿子说,“老爸呀,你,永远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镇口安多小食店歇息,这家向游人提供小吃、咖啡和酥油茶的小店,在郎木寺非常出名。儿子和丹增喝可口可乐,我要了一杯酥油茶。儿子喝不惯膻腥味的酥油茶,他说怪怪的,像是牛羊拥挤在水杯。即便我告诉他,在高原地区喝酥油茶可以通便润肤,但他坚持只喝美国佬的“马尿”。

看着两个年龄悬殊不大,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孩子,真希望他们能多多交流,甚至能称兄道弟,就像我行走过的地方,处处都高举着酒杯。孩子们许是累了,没有交谈。丹增转动着吸管,慢慢地啜饮,吸一口便舔舔嘴唇,生怕太快喝光甜水。儿子摊开身体斜倚在桌椅,漫不经心地翻看着咖啡店的留言薄。纸间写满了不同人种的留言。游客们留在纸上的声音,注定要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改变小镇的语境。

我的心绪一直停留在天葬台。猎动的经幡和黑色的大鸟,和死亡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两个孩子,早就忘记了刚刚经历的死亡场景。丹增黑白分明的眼睛,在我和儿子间转动,充盈着好奇和欢喜的亮光。儿子终于累了,趴在斑驳的桌面瞌睡。孩子们的单纯,没有成人的虚张声势,很快就忘记了天葬。其实,和孩子们比较,死亡,距离我更近,距离他们更远,也许,这就是幼年和成年的本质区别。年少和年老竟是如此不同,前者轻松快乐得天下无敌,后者沉重得四面楚歌。

太阳落山之前,我和儿子完成了在甘南的最后一段行程,丹增挥动着不属于那个年龄的平静,把关于死亡和再生的场景,定格在了郎木寺阳光灼热的黄昏……

这个黄昏,成为我在城市的暗夜,时刻回放的段落,充满了黑色的大鸟和飘扬的经幡。

七月的一天,藏族兄弟阿布从若尔盖草原来,带来了风干牛肉和酥油。见到阿布,我想起了甘南。晚间,我请阿布在成都九眼桥附近喝酒,这家酒吧的墙壁上挂着牛头和哈达。我们说了很多话,也喝了很多酒。阿布告诉我,这些年去郎木寺天葬台的游人越来越多,让秃鹫们感到了害怕。游人在时,空中的秃鹫不敢降落,许多死者得不得秃鹫的帮助,迫不得已,只能把尸体挖坑埋掉。四年前,我在四川境内——距离郎木寺不到40公里的热尔大草原,结识了阿布兄弟。我和儿子曾坐在阿布的帐篷里,端着大酒碗喝得酩酊大醉,并和阿布成了亲密兄弟。“你知道的,按照我们的习俗,尸体被挖坑埋掉后,灵魂就升不了天,也无法进入下一个轮回。”说着说着,天空下起了雨。空气中,渐渐漫漶出府南河腥涩的气味。

午夜,把酒醉的阿布送到酒店安顿以后,沿着灯红酒绿的府南河,走向家的方向。我是嘎玛,嘎玛的语意就是星星,但这个虚构的名字,不属于高原的天空,自然不能照耀阿布的草原。

离开甘南多年以后,丹增的羽毛仍插在我城市的房间,上面有一个孩子的体温。如果有一天,我再次走进郎木寺,成年的丹增,估计已经认不得我的面孔。我只是一支羽毛,不小心落在了甘南。

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天葬。城市和天葬之间,隔着一段打满补丁的路程,在这个路程里,草原的花朵,已经枯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