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那里,就是三峡

2020-10-01叙事散文沁月

那里,就是三峡 三峡没有让我失望。借助一个假期,我从南津关坐船逆江而上,去感受三峡山水组合的繁华,去触摸三峡文化的秀发。早上登船,西陵峡的雾气还没有散,船却开了。江面上的晨曦如同少女的叹息,似乎春梦的甜蜜。浪漫的启程,没有矫情。江上清新的
那里,就是三峡
三峡没有让我失望。

借助一个假期,我从南津关坐船逆江而上,去感受三峡山水组合的繁华,去触摸三峡文化的秀发。

早上登船,西陵峡的雾气还没有散,船却开了。江面上的晨曦如同少女的叹息,似乎春梦的甜蜜。浪漫的启程,没有矫情。江上清新的晨景像是献给游人的早茶,又像是青山在请游人将新鲜的问候带到远方的唐古拉。

……


秭归在像我们招手,那是屈原的家乡。

说到屈原,历史变得沉重。在一个文人、小人、政治构成的舞台上,历史太长,悲剧太多,我不知道是否一个屈原就能概括!每次我和朋友谈到屈原,大家似乎有很多要说的:“他的正值无懈可击,令人高山仰止”;“他的投江比寿终正寝更增加了他的人格高度,这是生命悲剧的催化作用”;一次一位朋友战战兢兢的说:“屈大夫的悲剧,其实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怕我们会反对,但大家听了只是静默。历史是如此的沉重,我们没有资格率性而论。

在屈原故里,与屈原有关的人文景观不少。眼前的屈子庙、屈原祠、衣冠冢、屈原铜像、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等,似乎有一种无言的诉说,牵动人心。据导游说,因为三峡蓄水,长江水位上升,屈子庙已是第二次整体往上搬迁了。我想是该搬到高处了,怎能让浑浊的江水打湿他的鞋子呢?




亲近于天地造化的青山绿水间,感受到的是心灵与自然的暧昧交流。沉淀于千年积淀的文化气息中,体味到的又是尘封历史下文明的厚重。每到一个景点,导游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导游是一位宜昌姑娘,名副其实的三峡美人。一路上她的讲解幽默生动,我甚至有点嫉妒了,她能讲出三峡的美,而我却只能意会难于言表。

三峡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她们灵秀多情、勤劳热烈,不像江南的闺秀;她们淳朴自然、温和聪颖,不像塞北的巾帼。不要单纯的以为三峡的女之只是美丽,她们一样有知识、智慧以及自己的追求,王昭君就是代表。

昭君出生于三峡的香溪,居然和屈原是同乡。

昭君以南郡秭归美女被选入宫,是她美的展开,也是美和政治的磨合的开始。每每回忆她的故事,我都感到萧然。

汉元帝时,呼韩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宫女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单于。双方约定:“自今以后,汉与匈奴为一家,世代勿得相攻相诈。”和亲后单于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二人共同致力于胡汉人民的友好,使得边境地区“边城晏门,牛马布野,三世勿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疫。”让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这就是世传“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选者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出于个人怨怒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从个体需求上解释她的远嫁,说她是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因而受到压制才不得龙颜宠幸,最后赌气含怨远嫁;还有的说昭君其实应该留在宫廷,如果把握机会,以后还是能够获得龙颜宠幸的,说她应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在宫廷又怎样?历史上美人介入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和牺牲,大多充满悲剧色彩:汉成帝宠后赵飞燕宠极一时,后废为平民,自杀而死;唐玄宗贵妃杨玉环才貌双全,“安史之乱”后免不了马嵬坡被迫自缢而死。

获得龙颜宠幸又怎样?还不是被帝王玩弄!

还是电视剧《万昭君》对昭君解读得好。故事一开始,秭归的秀美山川中昭君真在帮父亲摘橘子。她告诉父亲说想到了屈原的《橘颂》,于是唱道:“青黄杂糅,精色内白,纷蕴宜修,侉而不丑兮;独力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只有高洁的品格才能理解另一个高洁的品格并向它致敬,这样的剧情真是神来之笔。

昭君和屈原同生于三峡,同样遭到小人,同样伴君如伴虎。虽然都永垂青史,但形象在史册上给人的感觉一个鲜亮,一个却比较悲怆,这是为什么?说到底,昭君和屈原的差异是柔性人格和刚性人格的差异。刚性人格在生活中表现为大勇敢、大冲动;柔性人格则表现为大智慧、大温和。屈原和昭君,虽然都聪明,都真正,都有责任感,但最后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身陷囹圄,自身难保;一个却以柔克刚,柳暗花明。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个人的健全总也离开这八个字。屈原厚德,刚正不阿,却时运不济。遇到昏君,遇到小人,他又偏偏不会与小人周旋。这样无论他怎样自强不息,无论他怎样问天索地,终于难逃困境,终于他心力绞竭,终于他要以死抗争。

屈原没能扭转楚国衰落的局势,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他输了,输得飞蛾扑火,输得峨冠博带,输得无愧于心……

昭君,作为一位美丽的女性,也许开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入世精神,但在时势推动下,她为人民做了选择,这个选择如此漂亮,一如她年轻的容颜。昭君令人感动,这种感动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感动是“三世勿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疫”;这种感动是“以柔克刚,暗香盈袖”;这种感动是使瞬间的选择凝固成了永恒……

在秭归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秭归”和“子规”读音居然完全相同。传说有一位帝王受冤而死,后化为杜鹃鸟日夜悲啼,悲至泣血。杜鹃又叫子规,鸣声凄厉。我疑心“秭归”应写作“子规”,这样和屈原的故事好有内在照应。说不定屈原投汨罗江后也化作子规日夜悲啼呢!但现在写作“秭归”也有道理:在口语中忽略“秭”和“姊”的字型区别,“秭归”可以看做是“姊妹,归来吧”的缩略语,正好与昭君的故事照应,好像是对那遥远姊妹的呼唤。呼唤那环佩空归,呼唤那黄昏青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