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那年队里赶月街

2020-09-29抒情散文蒙正和

那年队里赶月街蒙正和那年,我在公社完小读六年级,麦收时节一个星期六下午,照例回家筹备下个星期的伙食。晚上队里开会,当时农村正在开展“四清”运动,会前要唱语录歌,我们小娃娃去赶热闹。会上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动用五百块公积金买一匹骡子,派生产队
那年队里赶月街


蒙正和


  那年,我在公社完小读六年级,麦收时节一个星期六下午,照例回家筹备下个星期的伙食。晚上队里开会,当时农村正在开展“四清”运动,会前要唱语录歌,我们小娃娃去赶热闹。会上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动用五百块公积金买一匹骡子,派生产队会计、我的一位堂舅去赶三月街,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队里已有两匹骡子一匹马,再添一匹就可以赶一首马帮跑长途运输,增加集体收入。
  堂舅初中毕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区,算是知识分子了。他精明干练,朝气蓬勃,账目清楚,口碑极好。
  次日一早舅舅到大队开了证明,让我顺便到公社换证明,下个星期六回家时带回来。农村的证明相当于机关的介绍信,那时不像现在,凭着身份证就可以周游全国。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农民不可以随便外出,也没有钱外出。因事外出一定要开证明,没有证明,谁能证明你不是“阶级敌人”呢?
  又一个星期六下午回家,我把公社的证明交给舅舅。听说舅舅次日起程,村里人纷纷托他买东西。农民们手头钱少得可怜,不外乎就是买点针头线脑、草帽、黄角胶(橡胶条,男娃娃做弹弓用)之类,舅舅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鸡叫二遍,与邻队几个赶月街的队干部相约作伴,带着山里人的期望,匆匆上路。
  我问母亲,赶三月街是咋个回事?母亲说大理三月街有名得很,一年赶一回,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四面八方的人来赶街做买卖。又问母亲赶过三月街没有?她说路远着呢,我们这里去大理要走三天,自己妇道人家赶什么三月街,三月街的事她也是听外公说的。外公这个家族是白族,祖居太和县河尾里一甲小井巷,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迁徙到哀牢山中,有族谱可考。解放前还与大理亲戚有往来,解放后舅舅那辈还能讲几句民家话……听了母亲的解释,我对“大理三月街”无限向往起来,那该是怎样一个神秘的地方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去赶一回三月街?”母亲告诫说:“好好读书,大了出息了,赶三月街不是很容易吗?”这话我记住了。我又问舅舅哪天才能回来?母亲说家人外出,心里记挂着得了,嘴上不要老提及他。你老是提他,他耳朵会发烧,走路爱踢着脚。这话我不爱听,也不相信。
  学校放农忙假,我在地里当半个劳动力,参加拔豌豆、割小麦,暗暗算着舅舅回来的日子,每天午后总要向村子对面山头马路张望,那是山里马帮的必经之路,舅舅将从那条路上回来。终于盼到了,那天中午休息后出工,舅舅已来到寨边核桃林下,地边拴着一匹栗色骡子。那匹牲口累了饿了,旁若无人地在麦地埂上专心吃草。
  人们欣喜若狂地围住舅舅,问这问那。几个懂行的叔伯把骡子牵过来,看看四蹄,扳扳牙口,瞧瞧膘水,异口同声称赞舅舅好眼力,买了匹好牲口。舅舅说骡子价钱是486块,六六大顺,图个吉利。他顾不得休息,打开鼓鼓囊囊的背包,把代买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摆开,掏出本子报账,谁的什么物品多少钱,谁的哪样东西什么价,记得一清二楚。又把十多顶草帽分开,部分草帽上还绘有茶花图案,说清不同价格,让报了数量的人各自拿走。买得最多的是妇女们的丝线,红红绿绿铺了一地,像个走村串寨的购销店营业员在核桃树下营业,把三月街的欢乐气氛带回到树下。妇女们得到了心仪已久的物品,惊惊咋咋笑闹着,收起五彩丝线,急不可待地美化起自己的生活来。如愿以偿的青年们戴上崭新草帽下地,无钱买的只好羞涩地借来戴戴,又还给主人。“黄凉草帽歪歪戴,你的媳妇来得快!”姑娘媳妇们起哄。“石榴开花一大朵,没有老公就是我!”汉子小伙们回敬。豆麦地里、核桃树下,笑声四起,一片欢腾。

  最高兴的要数亮哥了,舅舅代他买来了一枝猎枪,我们羡慕地去摸摸枪托枪栓,这个扛扛那个背背。亮哥是山里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字好、文章好、歌声好、人才好,英俊潇洒,充满豪气,很受人尊敬。他是复员军人,参加过西藏平叛战斗,与后来成名的藏族诗人饶阶巴桑是战友。亮哥的文学作品上过国防战士报、云南日报,每年“八一”建军节大队开会,他都要代表复退军人讲话。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我们最崇拜的偶像。他握着枪,爱不释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雪域高原战火纷飞的战斗岁月中。舅舅给我买来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还有一张电影《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黑白歌片,阿鹏金花甜甜地笑着。可惜后来报上点名批判《五朵金花》,我家庭出身不好,害怕造反派追查,偷偷烧了,三中全会后才又买了一帖。
  那匹栗色骡子身材适中,四肢雄健,胸脯宽厚,腰身短粗,内行们说是一匹难得的好驮骡。一日晚饭后我们几个男娃娃把骡子牵到村后牛路上想飞骑几趟。工作队员杨同志批评说,那是集体的牲口,怎么能够随便骑!无奈,每人撮了一钵头蚕豆喂了牲口才骑。轮到我,刚跨上去,还未挽住缰绳,一个二愣子打了骡屁股一巴掌,骡子得了指令,迈开四蹄飞奔起来。风从耳边嗖嗖刮过,路边树影由眼前匆匆闪过。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在骡背上几次调整姿态都没有成功,想俯下身抱住骡子脖子抓住缰绳也未果,跑出半里路后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半天喘不过气来。骡子凭着惯性冲出一段收住脚步,“哒哒哒”走转回来,“咴咴”叫着,喷着响鼻,嘴唇轻轻哄着我的肩膀,好像在判断骑手是否已气绝身亡。一日河边打蚕豆,下午准备上驮子,牲口集中在打场边。一个两岁多的小娃娃冷不防摸拢牲口群紧紧抱住栗色骡子后腿。大人们发现后吓得心都要蹦出来——骡子飞起一脚,小小娃娃还有命吗?但是直到把小孩抱开,骡子一动不动,很通人性哩。
  队里正式赶起了马帮,加入到大队马帮行列中,长年跑平坡开展长途运输。当时县里有民间运输站,在平坡设立转运站,漾濞南片三个公社的日用百货都由马帮从这里起运,山里的土特产品也由马帮驮到这里再往外销。那匹栗色骡子果然了得,驮着一百六十斤的驮子,上坡下坎、翻山越岭,大汗不出,独挑大梁,从未听说失过足或走失过,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叹买回牲口不久,时年24岁的舅舅得了急病,辗转送到州医院,不治身亡,令我无比悲痛。1979年我到公社工作,土地下户前队里把那匹骡子卖了,据说卖到百里之外顺濞河北边深山里的什么村,还偷偷跑回来过两次。老马识途、旧物念主呢。
  1995年春末,政府办公室安排一辆中巴车组织我们文秘人员去赶三月街。街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声唱得人心里春波荡漾。我穿过茫茫人海,找到大牲畜交易市场,穿梭于膘肥体壮的骡马群中,试图寻觅当年舅舅精心挑选牲口的地方。冥冥中,舅舅牵着骡子出现在市场一角。曾经把我摔下背来的栗色骡子仿佛认出了我,扬起头一声长啸,挣脱缰绳朝我奔来……                              2009-3-21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09-3-21 17:0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