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张举鹏先生印象

2020-09-24叙事散文汪彤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3 编辑

  张举鹏先生身高而肩宽厚,面方正,额头高,长寿眉下目光淳朴,与人对视,特别是听人说话时,仔细打量对方的眼眉,似在思谋,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便全神贯注的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33 编辑 <br /><br />  张举鹏先生身高而肩宽厚,面方正,额头高,长寿眉下目光淳朴,与人对视,特别是听人说话时,仔细打量对方的眼眉,似在思谋,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便全神贯注的沉侵在自己的心情中,嘴角留笑,目光炯炯。

  是07年杜甫研究会东柯谷之游,一张剪影照片中张老表情的定格。张老博学和蔼,对人没有架子,自与张老相识,每过两三月,我便要去张老家闲聊一会,张老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温和而有善意的老者。

  再见张老是今年立夏的第二天,约友人在籍滨菜市场巷口见面。巷口摆放着许多青花瓷器甩卖,走近看,粗糙的印蓝溢出,仿制的很拙劣。由青花瓷想到张老,他曾为甘肃省第一任省长邓宝山将军做过秘书,他这样的老人,似上好的青花瓷,“稀有”,常被人赞叹。

  去张老家之前,给他打了很多次电话,却没有人接。这让我疑虑重重,总担心张老腿病加重,回老家修养。辗转问来张老儿子张笑青的电话,笑青哥听到我的名字,电话里的声音很热情,他早知道我是他父亲、母亲忘年的小朋友。笑青哥告诉我,父亲已经有两个月没有下楼,家里有人,让我只管去家里玩。

  张举鹏先生已经85岁,他的老伴刘蓉阿姨,比他还要大一岁。炎热的午后,我敲门的声音似雷滚,老人耳背,很久刘蓉阿姨才轻轻开门,她银色剪发下皱纹沟壑的脸,满是疲惫。看到我,午睡后惺忪的眼里都是埋怨,她拉着我的手问:“你怎么很久都不来?”

  我算是刘阿姨的“闺房密友”,每次来,她都絮叨着给我讲一两个小时过去的往事,那些往事中有快乐也有心酸,她就那样信任的把回忆中的过去倾诉与我。

  我进门时,已是下午五点,屋子里静悄悄的,刘阿姨说张老还在午睡。去卧室看张老,刘阿姨轻轻摇醒张老:“看谁来看你?”张老缓缓转过身,支起半个身子,皱着眉头,仔细打量我们,似乎认清了,嘴里“嗷嗷”点着头,微微笑一笑,头落枕,翻转身子,即刻又沉沉睡了。他的笑依旧憨态可爱,可笑容随即便消失在消瘦的脸颊上,望着他半盖着毛巾被的脊背,我心里阵阵酸楚。我想这宽厚的脊背,曾背负着怎样的戎马生涯。而病痛衰老的身体,无论再有顽强毅力的老人,也经不起漫长岁月的磨砺。

  曾记得诗词协会的韩玉林老师过生日时,张老在四尺的红宣上写过一个很大的“寿”字,那“寿”字的苍劲有力,是不久的昨天,张老赠给老朋友最好的礼物。而如今,笔墨依旧在案头,几本古诗词书籍上落满了灰尘,病痛对一个人的折磨,扼杀了他的所有喜好。想起那些无数个晴天或雨天的午后,张老午睡起,要在案头读书、写字。张老的书法,是天水的名人书法,不论谁求字,他都不会推辞,摊开纸笔立刻书写,而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作为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他妙笔下竟是“珠玉”。我收藏一本留言簿,扉页便是张老题词的“仙乡嘉言簿”;还收藏一本印谱,扉页也是张老用小楷毛笔书写的“石缘堂印谱,张举鹏题,汪彤收藏”。无论多大年龄,无论学识高低,张老的仁爱从来都是那样博大,从来没有轻视过任何一个对诗词和文学喜欢的人,张老就是这样,常常鼓励和支持着我们这些晚辈。

  张举鹏先生号“我佛乡人”,与人言谈,甘谷口音很浓,虽话不多,却满腹经纶。2007曾写“龙年祭伏羲氏文”,而类似这样的文章,在张老一生曾写过无数。天水诗词协会,及杜甫研究会有很多威望很高的老人们,而张举鹏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张老在研讨或者开会时很少有意见,也很少发言,但他是实干家,《杜甫陇右诗集》及每期的《渭滨吟草》,张老和其他几位老人一遍一遍,甚至数十遍的读稿、校稿。张老对每一件事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精神。

  张老饭量好,曾与李秋明老师在我家吃过一次馄饨,两个满大碗的量胜过年轻人。一个充满智慧的好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做补给。还记得在一次生日宴会上,端来一盘馒头做的小寿桃,红粉的寿桃鲜亮惹人心爱,夹一个给张老,他摇摇头,却不是,示意让我包好,临走时带回去,给比他大一岁的刘蓉阿姨吃。文革时张老在农村夜里放水浇地,阴坏了双腿,这些年,张老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一切饮食起居都由刘阿姨照顾,他看到寿桃,心生怜惜老伴的情感。

  2008年第一次杜甫学术研讨会,张老因腿病不能来,连写三首诗差人送来。三首诗摘录如下,学习张老文风,并祈愿张老的身体赶快好起来。
(一)
九陌红尘十丈深,
三郎消瘦泪如潮。
马嵬更有如雪貌,
隔着黄土不能生。
(二)
黄四娘家花满溪,
推梨让枣邻心知。
无端激起仁者想,
一回思去一沾衣
(三)
四郊多垒狙公死,
九歌痛楚长者心。
千载山中作胡语,
更向何来精气神。[copyright]
[/copyright]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