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龙蟠晓渡观音阁

2020-09-24抒情散文寒溪幽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4 编辑

斜阳将一抹殷红铺在犹如明黄绸缎的长江上,一艘轮船驶过,涟漪顿起,接着浪波滚动,浪尖举着这抹殷红朝着离南岸不盈一里的江中石矶奔去,霎时,波浪撞击着这蜿蜒如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24 编辑 <br /><br />
  斜阳将一抹殷红铺在犹如明黄绸缎的长江上,一艘轮船驶过,涟漪顿起,接着浪波滚动,浪尖举着这抹殷红朝着离南岸不盈一里的江中石矶奔去,霎时,波浪撞击着这蜿蜒如龙的石壁,溅起的浪花与石矶上的亭台楼阁被夕霞点染,下游不远处静静矗立的鄂黄大桥宛若一桢古朴的背景,将这江中的美景绘成一幅生动的长江日暮图。
  这温婉亮丽的景色是不能与三峡的惊涛拍浪相比,江水流经到吴王古都后仿佛是一个听话的小姑娘,一改昔日毛孩子的野性,安安静静舒舒缓缓饱览两岸景色,然后心满意足地朝东流去。此时建在江中石矶上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看着孩子从身边欢快的跑过,然后回首与江北的赤壁遥遥相望,或许他们正在为流逝的岁月而默默感慨。
  一座屹立在江中的巨大石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独立南天,砥柱中流,被赋予众多的神奇故事与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而在这岛上构建的人文景观,又被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讴歌,留下一笔又一笔文学瑰宝。虽然无法考证“周回七十丈,冬出夏没”的石矶形成于何年何月,但“隆隆起江中,去岸不盈一里,石势蜿蜒如龙,因名”,道出了这石岛在江中的形态。据史料记载,吴王孙权称帝前,于公元221年由公安县迁入鄂县,并用“以武而昌”的霸业雄心改鄂县为武昌。传说有黄龙盘踞在这块江石上,积日方去,因此这江中的石岛被称为“龙蟠矶”,而孙权也因为石矶上黄龙的出现坚定了称帝的决心。
  若从江心远远望去,龙蟠矶更象一只伏于水中的海鳌,高高昂起的头上顶着一座气势恢弘的楼阁。相传古时观音菩萨踏着祥云四处巡游,当来到古城武昌后,看见这里江水泛滥,百姓深遭水灾之苦,便请求玉帝派兵把守,玉帝遂传旨东海龙王,龙王谴海鳌前往。海鳌接令后沿着长江朔流而上,在武昌县城的北门江心定居下来,瞪着一双巨眼怒视着江水,并随同江水一起涨落,由于神鳌的看护,果然江水泛滥的情形逐年减少。
  最早在龙蟠矶上创建楼阁的据传是宋代,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得知何人。有文字记载的龙蟠矶上的观音阁,系元代监邑铁山(蒙古人)始建,观音阁上有梵宇题的匾额:观音阁。观音阁修得壮丽辉煌,卓立江心,若是登临阁上,俯看过往船只,远眺两岸美景,也许无限感慨也会如这江水一样滚滚而来。明朝王廷陈在《夜酌龙蟠矶头》诗中为这天然的美景写下了如此诗句:大江之半石嵯峨,石上楼台荡碧波。沙鸥凫鹚依槛泊,月明舟楫逼筵过。中流疑接鲛人室,深夜犹闻渔父歌。危坐转惊银汉上,幽栖翻压碧山河。
  关于龙蟠石的民间传说颇为神奇,民间流传着“观音阁观音阁随水涨随水落”的民谚,由此可想到无论水涨多高,因为观音阁是伸鳌驮着的,它可随水起落。龙蟠矶上还有两个石臼,据说是神鳌的两只眼睛。它位于观音阁前龙蟠矶头的迎浪矶上,直径大约三十厘米左右。观音阁建好后,西山灵泉寺派出一位僧人守护,不时有一些香客上去进香许愿。观音感念僧人的虔诚,为免他劳舟登岸购油盐之苦,让神螯的一只眼睛出油,一只眼睛出盐,供给僧人和香客食用。有一天,一个云游的道人路过武昌,看中观音阁这块风水宝地,登上去借住,僧人接纳道人的寄居。僧人念经,道人修道,互不干扰。道人生性懒惰,从不做饭,而僧人却毫无怨言,做饭前提着两个竹筒子出去,又带着两竹筒子油盐回来,用此做菜烧汤。道人想到僧人没有登岸去,这龙蟠矶上哪有购油盐的地方。他非常好奇想探个究竟,一日蹲于石丛,看到僧人在两个石臼中各取一些油盐提回。待僧人走后道人跑上前去观看,却是光凸凸的石臼什么都没有。道人问僧人这油盐臼的来历,僧人低头念着阿弥陀佛,避而不答。
  一日观音阁来了六人,僧人提着两竹筒子来到石臼前,口中祷告:“阿弥陀佛,岛上又另来六人,请另赐六份……”。原来这石臼里所供给的油盐是观音阁有多少人,它就出多少油盐,观察数日之后道人脑子一转,我若把这两石臼凿大一些,出更多的油盐,拿去卖钱,那岂不发财了?于是道人乘僧人登岸去市中心购买供品的机会,挑着水桶拿着铁锤和凿子来到油盐臼旁凿了起来,不知道是石头太硬还是道人的力气太小,凿了几个小时还是原来那般大小,忽然空中传来“阿弥陀佛”的声音,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想着把臼凿大一些,让里面的油盐全部流出来。再一声“阿弥陀佛”后,一个霹雳打来,铁锤重重砸在他的脚上,然后是电闪雷鸣,倾盆暴雨直泻,道人什么都顾不得,抱着受伤的脚逃回观音阁。正在市中购物的僧人忽见晴天突起风雨,心中一惊,暗思观音阁肯定出了事,带着购买好的供品,米和菜都来不及买,来到江边,那渡江的小舟还在岸边随风飘摇,仿佛在等着僧人,待他过江后那只小船随着波涛汹涌的江水漂走了。僧人登岸后,风停雨歇,他直奔那两只石臼,昔日三十厘米左右的石臼如今被凿成碗口大小,旁边丢着水桶和铁凿子。那油盐臼见了僧人先是漫出一汪清水,接着是浑浊如泪,僧人尝了尝十分苦涩,他立即伏在油盐臼上痛哭起来。回到观音阁,的他看到道人在那里抱着脚喊疼,霎时僧人什么都明白了。由于油盐臼不再出油盐,僧人也不下厨做饭,两人空腹打座,忽同做一梦,梦见神鳌的双眼被凿瞎,道人惊醒,僧人心中倍感歉疚,圆寂而去。饥饿难忍的道人想登岸而去,无奈登岸的小舟不见踪影,他站在迎浪矶上向过往的船只求救,一个浪头打来,把他卷入水中……从此,龙蟠矶上的两臼不再出油盐,而屹立在神鳌头上的观音阁再也没有随着江水起落。
  不再随着江水涨落的观音阁从此饱受洪水的侵蚀,始建于宋代形成于元代的观音阁,历经沧桑,屡建屡毁。《鄂州文化志》载:“石上有龙蟠矶寺,俗名观音阁。元.监邑铁山建。明弘治初(公元1488年)僧觉寿募修。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毁,知县许穑卿重修。清.邑人周庭举、郑履中、大学士官文等先后进行过维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间两次捐资进行维修”……现存的观音阁为清代建筑,公元1933年又重修,长24米,高14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二百余平方米,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若从南侧登临,沿着石级进入小蓬莱门,便到达东方朔殿堂,其为观音阁前殿,亦名祖师殿,开有二门,朝南一门为刚进入的小蓬莱门,正西为观音阁正门,门匾额为“龙蟠晓渡”,殿内供奉有东方朔像,半悬于殿上梁拄顶端,为降水势。相传东方朔住吴地多年,想为武昌的民众做一些好事,于是将王母娘娘瑶池上的蟠桃种带下凡来,种在人迹难到的地方。他将桃核种在黄州府青云塔顶和武昌龙蟠矶的观音阁上,吸尽日月精华的蟠桃树长出了红果绿花,王母娘娘得知东方朔偷种蟠桃树后,火速下凡将蟠桃树变成了楮树,听说这树在东方朔离世后迅速枯萎,不久在挡浪的石墙上的石缝中又长了出来,尽管着石墙上没有任何土壤,但这楮树承受玉露之精华,依然舒展华盖,之后又几经枯萎与繁茂。就这样楮树将它曾经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点染着观音阁,给江中风景平添些许诱人的绿色。其枯枯荣荣亦如人的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与法则,可它把毕生的新绿奉献给人类,为“空阁去岸疑绝岛”的江中石矶写下一笔又一笔绿色绝唱。
  穿过东方朔前殿,便到了观音殿,此为中殿。匾额上书写“普渡众生”,殿中神龛上供奉有青石阴刻观音大士站像。像边篆书“菩陀大士”刚劲有力,衣带飘逸的观音面目慈祥地凝视前方。虽然无法得知最初建立观音阁的初衷,但这石矶半隐于水面,南岸怪石嶙峋,周围水流湍急,常有舟人在此遇险,而舟人认为定是蛟龙作怪,在石矶上建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一是求保平安,更重要的是阁上的灯光导引着夜行船不要偏离方向或触礁。观音殿中最奇的还是老井,又名古井。它位于观音殿背后,面对老君殿,与殿前天井并排。井栏为红砂石雕琢而成,呈莲花瓣形,井口若花瓣中的莲蓬,所以这古井也叫莲花井。居于江水之中的井水丝毫不受江潮水位涨落的影响,即使是枯水季节,井水也会高出江水水面数尺,水位保持不变,并且长年保持井水不涸。或许因了它的神奇,多少善男信女佛道教众虔诚登矶,烧香化纸,乞福神灵,顶礼膜拜。与老井的神奇也有一个传说,这古城有一金姓人家,有五个孩子,一个叫金龙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困,十六岁投奔巫山脚下的表叔,表叔带着他在东家做事,日子久了金龙便与东家的三女儿玉凤产生了感情,而东家见金龙勤劳善良,也就应允了他们的婚事,答应汛期之后给他们完婚。这一年江水猛涨,金龙挂念着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回家了。一天金龙和兄长在观音阁边捞鱼摸虾,忽见道士朝他们招手,原来道士看到江水浑浊不能饮用,求他们兄弟俩帮忙挖口井。待兄弟俩挖到两尺时。金龙梦觉得背上被人打了一记闷棍,脸色苍白,不醒人事,哥哥忙去叫道士,道士见状,酒也吓醒了,忙着念咒,掐人中喂热水,却没能救活金龙。原来贪杯的道士忘记了观音阁下压着的是神鳌,动土前应该烧香叩头禀明菩萨,结果井里不但没有水反而断了金龙的性命。巫山脚下的玉凤在家里焦急地等着金龙,每一天都在江边眺望,伤心的她不幸被一个大浪打进江中,幸亏她抓住一截木头,随着江水飘到了观音阁,在观音阁上搁浅了,道士救起了奄奄一息的玉凤,当玉凤打听得知到了金龙的家乡时,她满心喜悦地打听金龙,道士如实地把挖井和金龙殒命的事情和盘托出,已是满脸泪痕的玉凤要求去看看那口井。当她看见那口井时,一头朝井底栽去。霎时青烟升起,一股又清又亮的泉水涌出,离井口两尺许就不再上升,水波荡漾中映出游龙舞凤的云影。从此以后这泉水清凉甘甜,芳香扑鼻,永不枯涸。
  与古井对面的是老君殿,为后殿。正中匾上书有“紫气东来”。中间供奉有太上老君李耳及道教中神祗像,泥朔的老君尊容持重沉稳,让人感到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肃穆。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界至高无上的尊神之一。道家认为,他是一位先天地而生、无世不在的宇宙至尊之神。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在一座二百多平米的楼阁里供奉着两种不同宗教派别的始祖,似乎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宗教伦理的共同点都是以信仰为本、以劝善去恶为体,之所以这观音阁上多少年来香火炽盛,是因为它能像海容纳百川一样,容纳了人类的信仰与虔诚。

  从后殿南侧扶栏而上,过沧浪圆形门便进入了纯阳楼,它位于观音阁西南,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中厅供奉着吕洞宾的卧像,因吕洞宾号纯阳子,故此楼名为纯阳楼。传说吕洞宾科举不第后,成为一个道家,浪迹天涯,济世救人。他从淮河来到古鄂后,为斩除兴风作浪的蛟龙,宿于吴王散花滩边石林洞中,斩蛟龙于龙蟠矶头,直到没有蛟龙祸害百姓,然后才回洞庭之滨岳阳弄鹤。古城人感念其恩德,出资在观音阁旁他曾歇脚的地方建造纯阳楼,以示纪念。

  出沧浪门往西南,在挡水墙南端,有一三角形小亭,名观澜亭。登上观澜亭凭栏眺望。北面是隔江相望的赤壁,西面是西山积翠,耸立于西山之颠的武昌楼似乎在镇守着江水,南岸是车水马龙的都市。下游不远处便是飞架南北的大桥。脚下汹涌奔腾的长江之水,气势磅礴;如一只即将出征的军队,披着浑黄色的盔甲,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东奔去。若是清夜登阁,静静伫立在观澜亭上,静听水声,观音阁似有无数心语诉与大江。此时渔火,灯标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在水面铺开,寂静之中似在沉沉欲睡,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犁开一条闪闪发亮的水波,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两岸江堤上的灯火与水天相接处的星星交相辉映,这世外仙景竟分不出哪是天哪是地。一阵清风拂来,恍若翻开了厚重的历史:在观音阁下游一里处,有一节度石,又名接渡石。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背楚投吴,被追兵追至江边,豪侠仗义的渔夫渡他过江后,拒绝接受他的佩剑,为免被追兵杀戮,他覆舟自绝。自此,接渡石和解剑亭又成为一段悲怆的历史,让世人景仰叹喟。而观音阁和接石渡构成的龙蟠晓渡被列入古城的八景之一。

  清朝诗人姜愃在《龙蟠晓渡》诗中如此写道:“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是的,观音阁以其“万里长江第一阁”的美名巍然江心,孤悬水际,一柱砥中流。多少年来引来无数人们登临楼阁,赏景抒怀,掬水捧月,听江风看江水,忘却尘世,洗耳净心。龙蟠晓渡又恰如一张城市名片,展示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2009-10-18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