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我们的“匆匆”

2020-09-16叙事散文yangyizhuo
我们的“匆匆”昨天,从超市里出来时,被一位服务人员叫住:老师,你走这边。辨认一会,我才知道是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她比原来上学时要瘦了,也显得干练成熟,目光沉着而自信。不再是上课时答不出问题,只是在后排那里干站着,白胖胖的圆脸也憋得通红……她带
我们的“匆匆”
  昨天,从超市里出来时,被一位服务人员叫住:老师,你走这边。辨认一会,我才知道是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她比原来上学时要瘦了,也显得干练成熟,目光沉着而自信。不再是上课时答不出问题,只是在后排那里干站着,白胖胖的圆脸也憋得通红……她带我过去,手脚麻利,分拣东西,扫码,算账,找零,嘴里还不停的说了些旧年老话,也说了她的一些近况。出超市时,略一计算,时间已经匆匆过去十多年了吧。
  现在,我的又一拨学生正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按课文后的要求,他们要求背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我教得这个班学生差别很大。一篇经典课文《匆匆》,一共五个段落,有的学生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全文背诵过。而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背了三天,一段还在吭吭哧哧背不动,更要命的是,即便背过了,对于考试而言,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里面的好多字,他根本不会写。
  我遇到的,原来的,这样笨的学生也有许多,几乎每年每个班都有。那时,有堂兄弟两个都是大笨蛋,除了语文课能听懂些“人话”,其他的数理化英语等等基本都是“鸟语”。但我后来知道,这两兄弟都有些本事,哥哥善于泥瓦工,他知道沙子石灰水如何配比,怎样搅拌,怎么才能把地面抹得平,又打得结实。另一个会开拖拉机,他的爸爸在外打工,他自己就去开拖拉机给人收割耕地,星期天两天两夜下来,能赚几千块钱。那时,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他憋半天,眼泪出来了,“实在太累了,顾不上。”听了原委,我只好原谅他,“好吧,你爸爸不在家,母亲身体又不好……那么,你今天晚上回去,把该做的作业补上。”他眼泪汪汪的说,“老师……可能还是,还是不行。我今晚上回去,得要‘校泵’”
  “校泵”是个什么情况?泵是什么泵,是要抽水浇地的吗?说起这个来,弟弟话来了,精神头也来了,抹一把鼻涕眼泪,给我讲拖拉机不是有发动机吗?几个汽缸就是它的几个泵,它们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干活儿”的,现在几个泵的“差时”不准确了,要把他“校正”过来。
  于是,我就明白,他说的“校(孝)泵”,其实应当叫做“校(教)泵”。按语文老师的标准,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当读做“教”,是调正标准的意思。但我也知道,他们一起做个这活的都也这么读音,也就这么把活干了。没人会认为他们是错的,也没有给他们扣分,不及格。而且,在这方面,他们很有资格嘲笑一个老师:他们懂得嘛啊!
  和他们差不多年龄的,我还教过一个学生,叫做阿强。他也是个标准的笨蛋,与其他的笨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专心给老师捣个蛋,业余与同学打场架。我之所以把他单独回忆起来,是因为这些年我好多地方托了他的福了。他现在在做一个小水暖店,我新房装修,后来又有几处“小工程”,都找到了他。看他手里拿起各样的工具,像模像样的在我的屋子里“叮叮当当嗡嗡吱”,就把水管什么的安装好,还只收了我很少的一点钱,嘴里又客客气气的叫我老师,这老师被叫得又幸福又惭愧。
  原来,他们并不是那么笨。而且还很聪明。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学校里的好学生,到了社会上,可能只是一个低能儿,因为他们学成了书呆子;而那些学校里百嘛不会的,到了社会上,很可能却做了大老板,成了大气候。这种说法有多大的适用性呢?没有统计,不好判断。我只能说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不会是通例。就我教过的学生来看,当年在校成绩较好的,走向社会之后,择业面会更大,发展空间相对也更大。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需要智力,需要学习的品质,坚持的意志,以及做什么精益求精,力图进步的精神。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存在的意义。
  那么,反观之,当年在校学习成绩不是太好的,也不一定就一无是处。也许是学校教育不合理,也许是书本学习不实用。我们也看到,好多当年学习成绩靠后,老师嘴里的笨学生们,他们走向社会,却一下子变得“聪明”起来,可以在好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赚了大钱,有了自己的名车豪宅,也俨然精英起来。
  但不认为教育是没有用处的。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这需要统计研究,我这里只说一种现象,那就是: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的“成功人士”们,他们对待自己的下一代,绝大多数还是希冀于教育。他们愿意不惜血本的让他们到高级高等的学校里再受折磨。
  想起朱自清,他的履历足够耀眼,北大毕业,清华教书,中间还去欧洲留学。他写《匆匆》时,差不多也就二十多岁,因为里面有一句“八千多个日子,如同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到时间的流里”,算来也就三十年不到的日子。那么,当初又是什么事情刺激了朱自清,让他陡然伤时了呢?不知道,只知道他是看起来很文弱,实际上也很硬气。看起来资历傲人,但实际上也常常有些自卑的一个文人学士作家教授。
  日子匆匆的过去,又匆匆的来。
  我常常会想,书本上的这些东西的确是好东西,但是没有什么用处。试想,我们的生活用到多少朱自清鲁迅老舍郭沫若呢?我们一辈子有多少机会用美式英语对个话呢?地理的历史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有那每年都要学习的政治,我们又有几人有机会参与国家大事政府治理呢?真正参与的,又有几人按书本上所写的呢?原来,我们都在学了一些废话无用的东西啊。
  是不是这样?也不是。教育,书本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珍视的东西,它是我们人类文明最宝贵的集录。说它们无用,只是它们的用处太为伟大,并不是生活中处处可用罢了。也许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平日里没觉得有什么用,只是因为它时时都在。就如同我们身边的空气,如同头顶的太阳,遥远的星空。它们一直在,一直在起着自己伟大的作用,以致我们往往倒不容易觉察。恐怕,只有它们突然消逝时,我们才真正觉得空虚到可怕。
  电影《兵临城下》中有一段台词:工厂里人们都在各自忙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高高站在天桥上的那个人知道……我想做天桥上的那个人。其实,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整个社会形容成一个人的模样。必须有一个脑子,他做的事情就是思考与分配。而下面的手脚四肢,口眼心肺各司其职。不可能大家都来做脑子,当然也不可能没有脑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