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庚子原创】饭碗这么少,难为鲍叔牙

2020-09-15叙事散文stbeijun
昨天广东高考的作文题揭晓,是读后感,围绕春秋时期齐恒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以下简称“春秋哥仨”)的品行格局,现场发言。当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什么忘记了,所以今天有机会参与“班级”的读书会,与千万现任考生讨论春秋哥仨“混饭”的理论依据,我觉得还得

  

  昨天广东高考的作文题揭晓,是读后感,围绕春秋时期齐恒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以下简称“春秋哥仨”)的品行格局,现场发言。当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什么忘记了,所以今天有机会参与“班级”的读书会,与千万现任考生讨论春秋哥仨“混饭”的理论依据,我觉得还得找一个比较好的角度,比如,只蹭饭鲍叔牙的“混饭”理论支撑。   该作文材料只是陈述了“春秋哥仨”的品行格局,评论部分也只是古人的经典点评。比如,对“春秋哥仨”的有机合作,孔老二的点评是“老齐能以和平的方式整合诸侯,是管仲的功劳”;司马迁则认为:管仲的才能坊间点赞不多,反而是鲍叔牙的知人善任拇指率最高。我则认为:鲍叔牙的这种“知人”胸襟堪称完美,但只适应万恶的古代俸禄社会;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饭碗这么少,难为鲍叔牙。   难为鲍叔牙之一:现实造成鲍叔牙理论难以为继。   鲍叔牙“知人”理论的网红,是因为“春秋哥仨”之间的恩怨已非当时的主要矛盾;加上当时齐国(其实其他诸侯国也是)的选人机制原始,还有鲍叔牙本身的俸禄也不错(可能比推荐上去的管仲少一丢丢),所以先前被追杀的老齐才愿意“健忘”并往前看、管仲才有机会接受鲍叔牙的善意、鲍叔牙才能够得到司马迁的拇指,“春秋哥仨”的“仇”将“恩”报才成为佳话,“知人”的鲍叔牙才入选人事劳动部门之推荐形象。但眼下不行了,资本的力量主导着市场劳动力的优化和筛选——私人资本透明的用人机制早已高悬“合适就好”和“择优录取”的利剑,盛行末位淘汰;就算公共资本投资的行业,也得调整好“笔试”和“面试”的分数比例,以承欢市场。这种现实,使得所有参与公营、私营企事业岗位的竞争者,很难再相信鲍叔牙舍己“荐”人的观点——最终进入岗位的关键是苛刻的现场考核,而不是传说中的走秀。所以“推荐”只是上岗的开胃果,不是主菜。这连累得“推荐之父”的鲍叔牙培训班,报名寥寥。   难为鲍叔牙之二:现实逼迫竞争者无法充当鲍叔牙。   推荐培训班招生寥寥也就罢了,现实中的饭碗寥寥,才是鲍叔牙“知人”的命门。鲍叔牙待遇不错,与管仲的私交也不错,所以推荐给老齐使用,算是公私心参半。眼下,我之所以不相信作文题里的鲍叔牙“知人”心思,是因为应届生(或四年后的毕业生)一离开大学校园,除了要面临“难为鲍叔牙之一”陈述的宏观原因之外,还有许多极其复杂的微观原因要正视。比如,某个私企高薪岗位(或热门公益岗位)要招聘一名要员,经过的前期淘汰只剩下你“鲍叔牙”和另外的“管仲”,你的心跳会加剧吗?你会向面试官“老齐”推荐管仲吗?此时你如果在某私企被面试,就会有好多在册员工推荐的候选人,在等待你因为“知”管仲而被最终刷下来;你如果在某公企(或机关事业)被面试,就会有好多已在岗的“鲍叔牙”向面试官遥推荐,强化面试分。最要命的,是类似山东顶替上大学、十一岁职工,河南顶替士兵就业等“冒牌货”产业链,正虎视眈眈地觊觎劳动力考核的缝隙,自荐上岗。至此,你还推荐管仲吗?老鲍!   结论是:不要向考生推荐鲍叔牙的知人“象牙”。   我的“班级”的读书会发言结束。希望考卷不要落到编作文题团队的老师手里,落下了就死翘翘。当然,如果卷子落到不喜“鲍式知人”的判分老师手里,则可能会捡到几分。但无论答卷是落到褒“鲍”还是贬“鲍”老师的手里,我都会坚持:在饭碗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任何性别的鲍叔牙关于“管仲比我行”或“管仲行我不行”之态度,确实不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