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2020-09-24叙事散文清风拂面
船船是为水而生的。从一根龙骨开始,或者更早,从它还只是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开始,命运就已经在它的一圈圈年轮里埋下了宿命的咒语。它经风沐雨,在冰天雪地里成长,它的木质,坚实厚重,是最适合做船的龙骨的材料。我说的,是我们村的渔民们排的木船。童年的
  船
  船是为水而生的。从一根龙骨开始,或者更早,从它还只是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开始,命运就已经在它的一圈圈年轮里埋下了宿命的咒语。它经风沐雨,在冰天雪地里成长,它的木质,坚实厚重,是最适合做船的龙骨的材料。我说的,是我们村的渔民们排的木船。
  童年的记忆里,村子的大街小巷间,稍微宽敞点儿的地方,就会看到它们的身影。先是一堆堆木头,有松木,也有做肋骨的洋槐木,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松木特有的香味。接下来它们会被带锯破成木板,放到砌好的灶上蒸。木板被蒸得柔韧,就可以弯成想要的弧度,衔接在早就铺在地上的龙骨上,然后就是船帮,船舷,船里面供人休息的舱,掌握方向的舵。再做细小繁琐但丝毫也马虎不得的工作,在木板间的缝隙里塞进麻头,腻子,黄油,用凿子一类的工具把它们塞结实,再上桐油,防污漆。打造一艘船,总要两三个月的工夫。那之后,桐油独特浓重的味道,就接替了松脂的香,好长时间都盘踞在空气中,拨也拨不开。
  我的许多玩伴家里都有船,大多是茬口子,一种最小的木船。上学后读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想,就是指的这种船,它像一弯月牙横卧在水面上,在水波间浮漾。也有带楼子的大船,那几乎是所有在海上走动的人们的梦想,能实现的到底是少数。
  我常去小平家,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她父亲在地上补破了洞的渔网。它们有的挂到了海底的石头上,更多的,是把网下到海里的夜里,偏巧遇上了东风,那些网滚到一起,它们彼此纠缠,很难择开,只好在实在弄不开的地方用蛮力,这样,就难免把网花儿撕坏。如果是在秋天,海灵,浪头大,即使是西风,也会掀起大浪,滚了网是常有的事。他手里的梭子上下翻飞,破了的地方慢慢弥合,用锋利的刀子割掉露在外面的丝,就跟原来一样完美无缺了。小平有时候帮她父亲上梭子,有时候也帮着补那些破掉的地方。我坐在旁边,用心地揣摩他们的手怎么去怎么回,用什么章法可以把破的地方修补好,却一直徒劳无功。我帮他们干些上梭子之类无足轻重的活,听到她父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什么时候咱有了钱,也排一个带楼子的船,不用铺着水盖着天,就享福了。她的母亲照例是杂乱无章地喋喋不休着,她坐在炕上织大眼儿网,也织细网花儿的毛网,手指在白花花的网上翻飞,轻盈的,像一只蝴蝶。但是,当她的手停下时,你就会发现,那是一双粗糙的手,经常被网丝勒到的地方,早就被勒伤了,帖着医用的橡皮膏,白的橡皮膏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底色,早就被磨得又黑又亮了。当然,他们黧黑的脸庞,伤痕累累的手,对于我来说,因为缺少切肤之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的家里没有人在海上讨生活,海在我的眼里静得安宁,蓝得纯粹。碧蓝的海弯弯的船,无疑在我眼前打造了一个童话故事里的画面。松软的藏着海螺海蛴的沙滩,调皮的冲上海滩的浪花,都鼓励着我的这份想象。它们像白翅膀的海鸥一样,俯仰之间,自由来去,天高海阔,是任我描摹的好风景。
  那些还没有排好的木船,被十几根结实的木头稳稳地固定在那里,我们经常爬上去玩儿,在船里跑来跑去,躲猫猫,也做着开船的游戏。我却直到现在都没有随它出过海,未免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当然不是因为风浪间的颠簸让我望而生畏,而是我多病的母亲,对我不放心,她为我预想了许多看不见的危险,千叮咛万嘱咐,坚决阻止我走向任何一个她认为暗藏威胁的方向。
  有一次,弟弟背着母亲跟后院的亮去了海边,他说那里有他家亲戚的船,能拿到鱼,弟弟就跟着去了,他当然也是不敢让母亲知道的。到了中午,母亲急得前村后院找,不停地见人就打听。我找到亮家里,才知道他们一起上船拿鱼了。我一下子就急了,一个劲儿央求亮妈和我一起去海边,把孩子们找回来。我偷偷骑了家里的自行车,和她一起往海边跑,好在,到了半路的时候,就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正向我们走过来。
  骑上车,我努力地向前蹬,拉开一段距离了,我小声的但是严厉地警告弟弟,让他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偷偷跑出来。或者是太心急了吧,我的脚一下子蹬空了,车一歪,我们就趴在了地上。腿上的血立刻流了下来,我竟然没有感觉到疼,赶紧爬起来,接着骑。直到现在,我的膝盖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伤疤。为弟弟担忧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母亲的焦虑担心,我想,即使留下再多的遗憾都无所谓,它们跟母亲的挂牵比较起来,显得太无足轻重了。
  对门的力叔伤了眼睛,母亲告诉我这些的时候,他已经去北京治伤了。是在往船上钉铆钉的时候,被打飞的钉子扎入了眼睛。他是一个木匠,失去了一只眼睛,无疑也就告别了木匠这个行当。船主赔了钱,这就是事故的结果,只能这样了,没有人希望碰上这种事。排船的木工活,是难免这里刮一下,那里划一道儿的,伤到手脚眼睛,甚至因此丢了性命的,也不是没有。后来,在门口看到他,戴着一副墨镜,我觉得那眼镜出奇地醒目,似乎在提醒着,那难以被掩饰的伤。他本来就很高的个子,因为瘦,愈发显得单薄了,他的发被剪得很短,脸色也仍然苍白,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与先前判若两人了。
  船的进度当然不能耽搁,依然要排下去的。等到终于被托车拉走下海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放许多的二踢脚和鞭炮,还要在船上系上红旗子,一路缓缓而行,直到船被挪到航道上,下海,这个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从此,船开始了与水相依相伴的生涯。
  后来的某一年,海里边忽然涌上来大量的海蜇,简直是层出不穷,捞也捞不尽。有船的人家,都上了海蜇网,村里许多做海产品生意的人,在门前挖了深深的大坑,用来腌海蜇。那年,供销社门市部里,大粒儿盐卖得最好,还有明矾,都被这些人买走了。村里的女人和孩子们忽然一下子有了做不完的活儿,我和母亲每人拿个罐头盒盖儿做成的工具,去给这些人家做工,把海蜇的头和皮分开,然后把它们身上粘乎乎的东西弄干净,一个小时可以赚到几块钱。
  我们家对门的老头子从海上回来了,人还没有走过来,就把他的高嗓门亮了起来。“嘿,你们说说,这年头儿,什么事情都有,谁知道海蜇帮了咱一把?每天收入几千块,比开银行来钱还快,这海可真帮人。”他一边说着一边走近我们,他的黑夹袄上,镶着一条条海水留下的白色的波纹,也像是为了配合他的好心情,而忍不住笑意盈盈起来。母亲坐在后门口的山墙下,满脸是笑地点着头。我想,母亲一定非常羡慕人家一下子就发了财吧,可是她似乎从来没有那么想过,她只是说,在海上走动,风里来雨里去,一旦刮东风,家里人把心悬到半空落不下来时,你就知道,钱再多也没有用的。
  这时候,海上的小茬口子船少了,带楼子的大木船越来越多。渔民们也不用自己结网了,都是从制网厂买的机器编织的网。他们捕鱼,捞蛤蜊,还有螃蟹对虾海螺,只是,船上预备打鱼的网,网眼儿越来越小,连地笼都下到海底去了,打上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其实前后也不过几年的时间,海滩上除了寄居蟹,再也看不到海蛴和海螺的影子了。我们看到的对虾,大都是养虾池里喂大的,那些三四个就能称上一斤的大海虾,几乎绝迹了。
  这些我司空见惯的场景,终于在我去外边求学时,退出了我的视野。那时候,我的心多大呀,每天想的,都离船很遥远,所以,它的远离,没有触动我任何一根神经,虽然我曾经自认为它们很敏感。
  与这些事情一起悄无声息起了变化的,是村里再也看不到正在造的木船了。海边有了造船厂,占地面积大,离海又近,当然成了渔民们的首选。看不到船的村子里,房子越变越新了,许多走海的人,家里都盖上了四平八稳的钢筋水泥的大房子。可是,小平的父亲却不走海了,他到底没有排一艘属于自己的大木船。平在上初中的某一年疯了,具体因为什么,谁也说不清。她弟弟考上大学,在外地工作。他们老两口儿,一个要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还要打理庄稼地,另一个,要去遥远的市里带孙子。偶尔看到他,竟是一年比一年更显老态,生活的重压,让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大木船上的渔民,都配备了导航用的纬导,对讲机。码头上,饭店,旅馆,副食店,什么都有,原来那家卖豆馒头的,摊子也越来越大,开成饭店了。
  旺舅就是这时候去海上讨生活的,原本他是个不错的泥瓦匠。每天给人家盖房,也去市里盖大楼,一样的辛苦,却没有走海赚得钱多。所以,那一年的春天,他买了几领网,去跟人家的小茬口子“趴船尾”。自己买不起船,只好给人当免费的小工,帮着下网,收网,择网,然后下几领自己的网,这样的收获,也能比做瓦工赚得多吗?反正他一直坚持着做,除开休渔期,他很少耽误潮眼儿,他是想攒钱排自己的船吧。好在,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比较准,哪天有风,哪天会降雨,都能预知。但他和他的那个船主,却有自己的想法,趁着别人不敢出去,他们或许就能捞一网肥的,船小,不敢像大船那样,一出去就几天几夜,几十海里地跑。所以,他们出海比较勤,收获当然比其他小船的船主都多些。村里的人们说,这样干,也许用不了三两年,自己就可以排船了。他是个憨直的人,认定的事,就不遗余力,可是到底还是算计不过海,有句话说得对,小心驶得万年船,在变幻莫测的海上捞金,要时时刻刻注意它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据说,他们出海的那天,本来也是预报有东风的,但他们顶着东风出海也不是一次了,却再也没有回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个人,就这样带着他与海有关的梦,睡到海里了。在风过之后,海依然保持着它迷人的微澜,浪花一朵追着另一朵,欢快地跑。它用永远的貌似平静,掩盖了两个家庭的悲哀。
  时光是一匹健步如飞的快马,驮走了岁月,也驮走了曾经的欢乐和悲伤。转眼间,他们就走了两三年了。渔人们只是在这事发生时,长吁短叹几回,然后照样上船下海,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事,算不得新鲜,哪年不发生呢?
  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看到船的机会竟然很少了。又想到提起它,是来市里之后。在我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座跨海的大桥,岸边,自然就成了一个临时的码头,许多的小茬口子船停泊在那里。竟然连一艘带楼子的大船也没有,这一点倒是让我觉得很奇怪。
  每个早晨,我看着那些渔人们把一些小鱼虾卸下来,拿到桥上来卖,便宜得很,是下饭的好菜,我常常去买些。到了下午,停在桥边的船少,也许已经出潮,还没有回来吧。
  就是在打量着这些船时,我常常看到潮涨潮退。农历的日子,几乎成了我的一个遥远的梦境,但这一刻,却浮上了脑海,“初八二十三,半夜晌午干。”我一边看着海水退去之后的黑色泥滩,一边琢磨着那天是什么日子,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常去海边玩儿的童年,每天和姥爷算计着,那一天的什么时辰会退潮。就是在这一次次注视中,有一艘船静静地绾住了我的目光,它搁浅在暗黑的海滩上,那些黑色的污泥,已经缘着船帮爬上来,船的底部,被湮进泥沙中,不得见了。它是一艘不会再去航行的船,风浪依然拍打它,阳光依然眷顾它,鸥鸟的身影依然在它的身边留连,潮水涨上来,也会有鱼儿扭着身子,贴着它的身旁游过去。牵引着它的缆绳依旧粗壮,但那个有一角扎进海滩里的锚,却已经是绣迹斑斑。在浪花的起落间,时间细密的纹路,一点一点,不紧不慢地侵蚀着它。它不言不语,兀自岿然不动,等待一个不言而喻的结局。
  之前当然也看到过躺在沙滩上的老船,斑驳的木纹中躺着安静的阳光,有一种垂垂暮年的安详之态。但它们却没有提醒我,这就是它们的终老,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它们的平静以及松软的沙滩,温暖的阳光,共同欺骗了我的心,让我淡漠了这个略显悲凉的结局。
  当我面对这艘小船时,却被荒到无边的悲凉冲击着,像海上那永不停息的浪,一波一波涌上来,让我心疼。从一棵树开始,到一朵浪花结束,它一直沉默。而此刻,沉默生出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压着我,让我生出不绝如缕的痛感,这样痛,这样难以诉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