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坐高席(外一章)

2020-09-24叙事散文于文华
乡村记忆之三坐高席(外一章)           □文/于文华乡风民俗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越挖,越有不同的境地与思想,就像我沉浸在抚育我筋骨、锻造我骨血、磨练我性格、养育我人生的乡村一样。西北风俗姑娘出嫁临出门时,娘一定要拿两个黄皮馒头,
乡村记忆之三
坐高席(外一章)           

文/于文华
乡风民俗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越挖,越有不同的境地与思想,就像我沉浸在抚育我筋骨、锻造我骨血、磨练我性格、养育我人生的乡村一样。

西北风俗姑娘出嫁临出门时,娘一定要拿两个黄皮馒头,分别要出阁女子咬上一口,再转身叫声妈,嚼到嘴里的馒头不能下咽,要吐在门边,意为“吃了娘家的吐出来。”

新娘子娶进门后,庄重典雅、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结婚典礼完毕,有一项专门给长辈磕头的仪式——作为长辈要准备数目不等但要拿得出手的礼金,而新娘一是借此机会认识一些亲戚,二来也能挣一定数目的私房钱。婆婆、公公威风十足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有些地方将他们二人乔装打扮、化妆成唱戏的小丑一般,十分搞笑。)接受儿子、儿媳的诚心诚意的磕头。

一般情况下,椅子是地上的用具,不能搬到炕上,但结婚是特事特办。新娘磕完头后,有人将婆婆请在主房的炕上,坐在一把椅子上,一边放一个大筐,蒙盖了红红的毯子,等待媳妇进门。

新媳妇走进门,有人领着羞羞答答的新媳妇来到炕边。炕边不知怎么放着一个红色木头匣子,一尺来长,二寸多宽,八寸多高,心里正纳闷,不知是做什么用的,有人说只管将双脚踩在上面上炕即可,可要是踩空,岂不洋相百出。新媳妇犹豫了半天,看到一旁叽叽咕咕的姑爷、姐夫,莫不是他们在做什么鬼把戏。“放心踩,没关系。这会儿我们不使坏”。一边站立的人都观望着、目光鼓励着,新媳妇只好半信半疑、小心翼翼踩到匣子上。看着一双簇新红色布鞋踩到匣子上,有人高声大叫着:“今天踩了匣匣,明天抱个娃娃。今天踩了匣匣,明天抱个娃娃”……又不是耳聋的人,说这么大声。听的新媳妇面红耳赤,脸上堆满了彩霞般的羞涩,更显出美丽妩媚来。

待慢吞吞上炕后,姑爷、姐夫指点说要新媳妇坐在毯子上。看见的哪里是块毯子,分明是个大筐,但还未来得及反映过来,早被一旁等待不及,有些急不可待的坏小子们,将穿着一身红妆的新媳妇按在筐里,惹得人们哈哈大笑。那筐是新编的,毛毛糙糙的,未经过风雨的磨练,尽管屁股底下有毯子,但还是有些扎,有些不大舒服。想起娘临出门时的悄悄耳语:人家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要烦恼,不必理会,忍一忍,就一两天,一切总会过去。强忍住眼圈里打转的泪花,看他们下一步“戏”如何唱。有人又像导演一般,启发、教导新媳妇,要把婆婆从椅子上请下来。“妈妈过来我坐下,从此一切交给我”。通情达理的婆婆趁势下炕,看厨师把席准备好了没有,不然心急的小孩会哭闹,家远的亲戚心里直犯嘀咕:怎么还不拉席,吃完好早回家。

婆婆下炕,新媳妇也赶快下来,深怕别人笑话。院子里音乐流行歌吼个不停,猜拳声、说话声、招呼声、问候声不绝于耳。正想回新房屋里躲个清静,有人开玩笑说不要急,天还未黑,啥事都要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新媳妇又是一阵子羞。好在席已然端开凉菜,今天是主人了,来的都是客,正要端盘子。一边的东家拉着新媳妇来到上手,坐在刚才的那把椅子上。“不行,不行,叫亲戚们坐,我怎么能坐在这里,”这是上席,也是高席,乡村里一般有德高望重、岁数与辈分较大的年长者才能坐。“款款放心坐下,今天你是最尊贵、最牛气的人。”还要请最亲的小姑坐在下首,陪着新嫂嫂。有大东故意“挑唆与离间”婆媳关系,说夹些堵嘴肉,把婆婆的嘴堵住,以防以后骂媳妇。

坐高席的习俗现在已不流传,但如今人们对新媳妇的礼遇有加,对刚刚娶进门新人的倍加呵护却丝毫没有降低。

坐 对月


新娘子结婚三天后要回门,去刚刚离别的娘家小住几天。送出门时一个人,走进家门两个人:多了一个女婿,新娘子母亲高兴的合不拢嘴,喜滋滋、忙颠颠地不知做什么好吃的,才能让女婿愉悦。

回门是夫婿陪伴,是全国各地基本有的习俗,而西北习俗在回门之后不久,还要坐对月。一般要哥哥抑或父亲骑头小毛驴,去女子的夫婿家专门去请。讲究是只能是结过婚的成年男子,未婚的迎接不够格。自然,既然是走亲戚,必须要带上12个黄皮馒头的礼当。我姑妈就是当哥的我父亲接去坐对月的。对月有大小之分,还要坐双,图个吉利好口彩:成双成对是国人心目中吉祥如意征兆,对一对新人也希冀恩爱相伴、白头偕老。一般大对月10至12天,小对月6至8天。

坐对月要两不见日。即新娘子出婆家家门时,太阳未出就出发,下午太阳落山了才能进娘家的门。(这样的讲究不知是何用意,老辈人也不知所云)。刚刚回过门的女儿,此次由自家亲人接来,一路上该问的都问过不止一遍:娘好吗,咳嗽的老毛病上次带去的药治的如何?弟弟还那么调皮吗?麦子浇水了没有?家里的老母猪下崽了吗?今年种上的是玉米还是甜菜?一块儿的玩伴栓琳、迎弟、根兄……谁出嫁了,简直是刨根问底、搜肠刮肚地问。问的人都有些烦恼。

近了,近了,嗅到了熟悉的气味,熟悉的景致,熟悉的乡亲。人们指指点点,有人看一眼依旧簇新红妆、精神抖擞的新娘子,温声温语地问一句:坐对月?一边拉毛驴的人,也客客气气地回敬一句:是哩,坐对月。小毛驴一路兴奋,一路蹄子得得地前行。它清楚并明白背上的这个人,这个曾经无数次给它铲过草、喂养过它,给水喝的女子,这个曾经刷过它身上的杂草,套着架子车拉过多次粮食的女子,结婚的鞭炮它闻听过,热闹非凡的婚礼它目睹过,娶亲时女子的哭哭啼啼它也一清二楚。

进门前,要放三堆火:燎燎。据说可以燎擦去沾染的邪气,鬼神不能沾身,自然吉祥、康健。正说话间,当娘的忙忙从院中走出。其实,她走出走进巴望过无数次。早早烙好了香气扑鼻的油胡煊锅盔,熬好了清香宜人的红砖茶,精心做好了女子爱吃的臊子面。看看天,太阳依旧在天上。再看看,依旧未落。谁知刚刚进门,就听见了驴的嘶鸣。出门一看,果真是姑娘,忙忙点着了早预备好的麦草堆,让姑娘走来走去,提防着把衣服点着。

好吃好喝几天,精心伺候女子。闲暇时节,当娘的取出早就扯好的兰花棉布、酥软的雪白棉花,手把手教着姑娘,做小人儿穿的衣服。女子还有些害羞,说:妈吔,孩子还在哪里就准备衣服。再说是男是女也说不清。当娘的说:死丫头,迟早的事,早准备好早心安。花布棉衣无论男女都能穿。到时节手忙脚乱,可就顾不上了。“破坏”了好几条兄弟与父亲的有些破旧的裤子,剪成长条状,洗的干干净净,晒干叠裹在一起,也让坐对月的女子带回去,小孩的尿布就不用发愁了。

女子回去时要缝制一对对月枕头。这枕头是长方形,红色的皮,紫色的绣花面,枕芯是晾晒好的荞麦皮。同时里面放些核桃、枣儿、花生:企盼姑娘早生快养。要给女子坐一件新裤子,有民谚为证:要想福,缝条对月裤。母亲还要在蒸笼里蒸6个火鏊子,点上双点煰。一般情况下,坐完对月的女子,还需母亲送回夫婿家。

坐对月的习俗体现出人们对出阁女子的喜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体贴与疼爱,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心与体贴:从情感与心理需求上来说,离开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母亲,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与故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确实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坐对月无疑对出嫁女子来说是一个福音,一个正大光明亲近母亲的美丽说辞。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6-26 22:46 编辑 ] 关爱, 乡村习俗, 坐对月, 坐高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