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沧桑感
一
什么叫沧桑感?给人一种历经过世事人生巨大变化的复杂感觉就是沧桑感。
当你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远眺三秦大地时,当你徜徉在意大利的古罗马大角斗场时,当你穿行于徽州宏村那古宅深巷时,当你感叹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那些名人们的塑像时,你心中涌起的那些辽远的回忆、联想、感慨而沉淀成的一片苍凉,就是沧桑感。
而一本书,或一首歌曲,或一部电影电视剧,即一部文艺作品有了沧桑感,会使人不断穿越时空,心里泛起那特定时代的风雨之味和特定人生的酸甜苦辣,咀嚼深刻的细节,弥漫久久的惆怅,获得与岁月一样悠长而浓厚的启迪感。
一个人有沧桑感,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有阅历,有见识,有深度,举止稳重,不嫌衰老,有与历史一样丰富的厚重感。
大概是人老的缘故吧,对越具有沧桑感的文艺作品,越容易引起共鸣,就像是饮了一杯陈年佳酿,微醉醺醺,情不能已。
就歌曲来说,有沧桑感的很多很多,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同桌的你》等等,都听起来使人感慨不已。在我感觉最突出的就是《吉普赛女郎之歌》和《永生难忘》(电视剧《国家孩子主题曲》)。先看看这两首歌吧:
为什么会觉得这两首歌最突出?看看它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它们拥有这四个特点:
① 艺术形象时空跨度特大,意蕴深远。
杰普赛女郎那是一生一世几乎都在流浪路上,颠沛流离,饱经风霜;“国家孩子”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数千名上海孤儿被内蒙古家庭收养,直到80年代后才回到故乡,寻亲访友,肝肠欲断。
② 命运多舛,经历坎坷,酸甜苦辣,涕泪交零,终生难忘。
③ 在风雨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信仰,或一种理想,或一种追求,或一种牺牲,或一份深情,或一份挚爱,令人感动而潸然泪下。
④ 艺术形式上优美动人。如歌曲旋律,《吉》是苍茫而缠绵,《永》是感伤而温馨。
二
歌曲如此,诗歌更如此。诗歌中具有沧桑感的更是汗牛充栋。就唐诗宋词来说,最让我叫绝的是这三首诗。同样具有上述歌曲的四个特点。
一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该诗描绘了三幅图画,即少年时期——缠绵缱绻的“歌楼夜雨图”,壮年时期——凄风苦雨的“江舟秋冷图”,晚年时期——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组成了令人感慨不已的特定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南宋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从苟且偷安到哀鸿万里的演变过程。句句飘进了历史的叹息。
二是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写二十多年后偶遇少年知交相聚话旧,人事家境,问长问短,深感世
事渺茫,变化无端,人们常有的这种“沧海桑田”“别易会难”“世事茫茫”之感,在动乱时代更为强烈。这一夜时光,使恍如隔世的安宁生活得以重现,是多么难得、多么令人眷恋啊!诗人写出了强烈的人生沧桑感,表达了他对生活美和人情美强烈向往,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对于我们这些老三届人来说,一生中常有类似的情景啊!
三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少时候读此诗,觉得它简单空洞。待有了人生阅历后,才有了些共鸣。后来,再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并结合题目来读,便有了强烈的沧桑感。诗人怀才不遇,勇于进取却受到降职处分,这时,他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念天地悠悠,明主远逝,而人生短促,立业难成,怎能不“怆然涕下”?而且,它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自然激起人们的悲怆之情。
三
再说小说,当然首推长篇小说,因为它时空跨度大,人们命运曲折交错,自然具备了沧桑感。尤其是优秀长篇小说,往往是某段历史时期某个地区社会生活的精彩缩影,是生动、形象、独特、富于情感的编年史。如《红楼梦》《复活》《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以及《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芙蓉镇》等等,其人物、情节、环境等,都为我们留下了回旋不去的历史回响,像波涛翻卷在心的天空,读者常常在掩卷之际,久久沉浸在小说创造的那个独特的时空世界中,悲欢苦酸一一袭上心来。
中短篇小说也有的沧桑感很强,如《聊斋》、鲁迅的《伤逝》《祝福》、沈从文的《边城》、阿城的《棋王》等,主要是因为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落,叫人唏嘘不已,令人痛感人生无形,世事苍茫。
最后说一下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大多是几十集,有足够的时间来描绘广阔时空里人的命运,所以说大都具有沧桑感,只不过是程度上有差别而已。而且,他们很多都是改编于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改编得好的,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又有新的艺术创作,是谓锦上添花。
国内好作品很多,首先,据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等改编的长篇电视剧就是范例。其它如《渴望》《走向共和》《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风筝》《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等,都是充满沧桑感的不朽杰作。
而且,由于电视剧具有强烈的视觉声觉冲击力,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打动人心,更受欢迎。优秀的充满沧桑感的作品播出时,常常出现万人空巷的特殊场景,是其他艺术作品望尘莫及的效果。
总之,就沧桑感而言,小说、电视剧的共同特点除了上述歌曲的四个特点之外,就是将人物性格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互相影响,两者互相促成。在这历史变幻的风雨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物的呼吸;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中,你能看到时代历史投射的光影。所以,人们常常爱称赞这些作品它们是某段历史某个范围的缩影、活化石、编年史或百科全书。
如《红楼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鸡毛飞上天》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江浙一带民企发展壮大的活化石,而《人世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东北老百姓的编年史,如此等等。当人物乘着船与历史大河一道翻越千山万岭时,我们远眺着它,心中弥漫着苍茫的沧桑感,也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和借鉴。
若谈到当代最具有沧桑感的散文作品,当然会想到余秋雨先生。余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已成为最受读者欢迎和销量最大的纯文学作品之一。著名作家铁凝、贾平凹、白先勇等都曾给予余先生极高评价,何勇(联合国中文组组长)称赞道:“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我觉得,这个“引路人”的作用,首先就是通过其作品唤醒读者的沧桑感。我在网上已看到不少类似的论述。余先生以敏锐的人文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探讨历史上闻名的人和事,以诗意的描述与概括,营造深广、感伤的氛围,以表达他对文明的推崇和对野蛮的鞭挞,字里行间洋溢着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使你不断获得“洞烛天下”之美感。
四
著名台湾作家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今何在,一堆荒冢草没了’的无常感。”
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历经苦难又不断凤凰涅槃的中华古国来说,文艺作品中的沧桑感怎能不淋漓尽致?
可见,是否具有沧桑感及其强弱,也是文学评论的一条重要标准,当然不是唯一的标准。因为它一般只针对那种题材跨时空的大作品。就好像是菜肴一样,具有强烈沧桑感的好作品,不是小笼包子,也不是烤乳猪,而是满汉全席,琳琅满目,气势不凡也。
人们爱把分量重的作品称为“扛鼎之作”,正是太形象了!而那些大“鼎”,往往就是最具备沧桑感的好作品。如果把作家们比成是举重运动员,能在各个时期各个项目各个级别举起最重的大“鼎”的,当然是世界冠军级的好作家。
五
沧桑,是辛弃疾的剑,是鲁迅的笔,是海明威的船,是艾斯米拉达的舞......
沧桑,是屈原汨罗江畔的长歌当哭,是林黛玉三月天里的掩泪葬花,是安德烈公爵卫国战争中的血洒沙场,是苏东坡赤壁长江的天下神游......
沧桑,是一种岁月或人生沉淀后的美。它是岁月的酒酿,是历史的琴歌,是人生的后花园。经历了沧桑磨炼的心灵,成熟而稳重,深沉而宁静,厚重而淡然,像池中荷,天心月,山顶雪,坐看云起云落,静赏花开花谢。
沧桑,更像是一座千年老屋,经受了风吹雨打,雷鸣电闪,日晒月浴,苍凉而肃穆,而它的里面是同样情景,多少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上演,多少喜怒哀乐、缠绵悱恻的情感在奔驰,又有多少启迪和教训令人深思!
有专家说“文学是人学”,我觉得,支持该立论的论据之一,就是艺术作品中渗透的沧桑感。没有了沧桑感,就没有了人生,何来“人学”?
我喜欢沧桑感!
2022年3月25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