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银杏叶

2020-09-24抒情散文妖魔的狂笑
银杏叶狂笑一说来有些夸张,银杏的落叶,居然如此静美,厚厚的一层,密密地铺在林间。风轻树静,天蓝如洗,黄色的落叶极其干净,让人禁不住屏息敛气,心里悄然盈满了沉静和从容,而对它的富丽和华贵,又禁不住滋生出敬仰之情。看着眼前的景象,真的不忍心走上
银杏叶
狂笑 一
说来有些夸张,银杏的落叶,居然如此静美,厚厚的一层,密密地铺在林间。
风轻树静,天蓝如洗,黄色的落叶极其干净,让人禁不住屏息敛气,心里悄然盈满了沉静和从容,而对它的富丽和华贵,又禁不住滋生出敬仰之情。看着眼前的景象,真的不忍心走上去(确实没有人去踩踏),那些上山的游人或香客,仿佛也被这一片铺张而平和的黄而感染,或绕道而行,或驻足而视,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虔诚和膜拜。
这是十多年前花果山三元宫附近的一片银杏林,周围的山上依然翠竹青青,象征生命的绿色像血液一样流满山岗。尽管银杏的枝头已经赤条条光脱脱,可那落满一地的黄叶,却和整体的山绿相互交融,相互映照,一点也不觉得它的凄凉和苍茫,相反的,却有一种生命再生的壮美。
想到一个词,山河入梦,岁月静好。 二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秋末冬初时节,北京大学西门内,外文楼和化学北楼中间的草坪上,相对地立着两块华表,在南华表附近,紧挨着路边,有一棵银杏树,树上长满了黄叶——是的,那满树的黄叶确实像刚刚萌生出来的新芽,黄得透明,黄得纯粹,黄得鲜嫩,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我们这批“大”学生,住在号称北大第三招待所的邮电疗养院,每天到北大听课,无论是到红湖,还是光华楼,要有四次从银杏树下走过——其实这条路并非必经之路,由于这棵银杏树的缘故,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和它照面。
北大校园内有许多树种,有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比如白皮松。但是这些稀有树种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倒是这棵常见的银杏,和银杏树上的黄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生秋落,是树叶的生长规律,可银杏树上本该凋谢的叶子,却有着初生的美丽,我是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这棵银杏的树龄并不久远,大约和北大的校龄相仿吧,树干却特别粗壮,树冠的直径大约有三四十米,每次从树下经过,都感到它的巨大。
那几日,北京的秋天干燥无风,北大校园里的树静而不动。有一次,我在银杏树下略作停留,仰望树枝上一动不动的叶子,觉得非常的奇怪,枝条上的叶子密密匝匝,排列有序,枝和枝比肩摩挲,叶和叶相互簇拥,在秋霜的数次侵袭下,怎么不落一叶下来呢?按理说,这个季节,落叶,才是树木的常规,可银杏树的叶子,像相互约好了似的,没有一个先期掉落——干干净净地路面就是证明。那么,也许是时候不到吧?又过几日,班上来自苏南的几个女生说悄悄话,北京怎么还不冷呢?带来的羽绒服怕是要带回去了,嘻嘻,真是亏大了。不巧,她们的话叫老天爷听到了,第二天气温骤降,风也在凌晨刮起来。
早上,我们捂得严严实实地从西校门进入,路经银杏树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异常的吃惊,满树的黄叶开始一片片凋落——对,是一片一片的,它们决不一拥而下,像是按照事先设置的程序,一片叶子,从树枝上飘然而下,紧跟着,又是一片叶子,它们随着风势,悠悠忽忽,打着旋转,落在路面上。平整的路上已经被黄叶覆盖,那黄便比在树上顿生些许华丽。我看到树下有两架摄影机,镜头对着树冠。哦,那每一片离开树枝的叶子,都被准确地记录了下来,如果有慢镜头回放,它们飘落的姿态,一定和初生时一样的生动。诗云:宁可抱香枝上老,不肯黄叶舞秋风。但是,一旦它真的要离开时,却是那么的毅然决然。
待上午的课结束,我们再从树下经过时,整棵大树上,一片叶子都不存在了。
银杏树的黄叶,以集体的形式,告别了它们的母体。它们在坚守的时候,是那样的齐心协力,在离开的时候,同样的步调一致。 三
朋友相约到赣榆门河去吃银杏茶。银杏叶子能制茶,听说过,却一直没有机会品尝。
门河是赣榆县一个小乡,盛产银杏,银杏制作的产品有不少种,银杏茶便是他们一个招牌产品。我们一行数人,一下车,就被迎进接待室,看茶艺表演。
表演茶艺的是两个身着蓝色套装的少女,年龄也就在十八九岁,很熟练,一招一式,大约都是有来头和讲究的吧——由于我的喝茶属于驴饮之列,第一次看这种表演,也是雾里看花。待到茶端上来,一看色泽,是那种舒心的绿,很透,放在鼻子下一嗅,一股自然的清香直袭肺腑,入口品尝,似有些不适口。害于情面,也不便多说什么,只是一味地赞好。临别时,自然是每人授赠了两盒。这两盒银杏茶是怎么处理的,我也忘记了,反正是没喝。虽然我知道银杏茶是用春天银杏的叶芽炒制的,并且常喝有降压降脂等功效,但由于口感过重,我还是敬而远之了。
从门河回来不久,我收到一篇稿件,署名八丹,是一篇写银杏茶的散文,文笔虽然稚嫩,却也表述得当,流畅自如。投稿者附了一封信,对我还有印象,说她就是表演银杏茶的其中的一个女孩,因为那次和作家见面,便萌生了创作的欲望。我对不上号,主观猜测,应该是那位鹅蛋脸吧。稿子发表不久之后,又收到署名八丹的稿子,这次不是一篇,而是两篇,一篇写家乡小景,一篇是人生感悟,文理都还通顺。只是稿子不是来自门河,而是来自苏州。作者在附信中做了说明,说她就是门河的八丹,现在到苏州打工了,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了。此后,她便成了我的作者,知道她姓王。八丹投稿不算勤奋,也不见中断,一年下来,会在我主持的副刊上发表几篇。
二零零六年我离开晚报,到别的单位工作,和以前的作者大都失去了联系。又过几年,有一天,我在晚报论坛的某个版块上闲逛,偶尔看到八丹发的帖子,自然是一篇散文。细读帖子,发现作者的文笔和几年前投稿的那个八丹极为近似,便顶了一帖,问她是否就是八年前门河表演银杏茶艺的八丹。她十分惊喜地回帖说,就是。还说正是因为那次为作家们表演茶艺,才使她迷恋上写作。如今,她在苏州新区的一家公司里做文秘工作,因为有了写作的基础,还算得心应手。她还问我是谁。我没有告诉她,即便是告诉她了,对多年前一个晚报编辑,怕是也印象全无吧。 四
二零零三年春天,我在盐河边的旧书摊上淘书。这些摊主大都和我相熟,有的还是朋友,有什么好书都会向我推荐。那天我在熟人的书摊上淘得几本小册子之后,正欲离开,一位李姓摊主大声地喊我过去,说新收一批外国小说,让我看看有没有可取的。我去看了,书的品相不差,而且都是美洲大陆的,有《胡安·鲁尔福全集》、《百年孤独》、《中奖彩票》、《死屋,一号办公室》、《酒吧长谈》等,这些书我大部分都有,《百年孤独》还有好几种,有的虽然没有,对作者也不陌生,如《巴比伦彩票》,作者是拉美爆炸文学的代表人物博尔赫斯。我有些爱不释手,问了价格后,以平均每本不到五元钱购得十余种,喜不自禁地回家了。
躺在阳台的竹榻上,一本一本翻看,发现这批书都有签名,知道原藏者叫李静,并吟有藏书印,印章非常简陋,和普通的私章无异。在《百年孤独》的扉页上,原藏者还用蓝墨水笔工整地签上“1995年购于青岛”的字样,从娟秀的字体看,我主观上认定原藏者应该是女性。正闲翻时,一片东西从书中滑落到我的怀里,我捡起一看,是一枚书签。这不是普通的纸质书签,它是树叶做的,准确地说,是一枚银杏叶子做的,银杏叶子的叶、柄完好无损。怎样把银杏叶子做成书签,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仅就这枚书签而言,它天然、精致、小巧,造型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压制得非常平整,原汁原味中,透出女孩子的纤细和敏感。我小心地捏着书签的长柄,想象着制作者对书的挚爱和热忱,想象着她阅读时,心随文字畅游,文随心情氤氲时的情景,想象着一个阅读者,伴着书香,心灵释放的纯粹,一种感佩之情油然而生。阅读真是第一等的美事,“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说的就是爱书人读书人的思想境界。可惜了,是什么原因,让书的主人舍得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藏书和亲手制作的书签一同散失于旧书市呢?我不愿过多地推想,心愿里以为,只要书签还在,书香就会延续,仿佛银杏叶子上清晰的脉络,古人把它比着书的梗概,寓为“书脉”。那就是书香一脉啊,不绝如缕,代代流传。 五
双树标银杏,摩云散碧阴;
枝临入极远,根入九源深。
老态经寒暑,延年阅古今;
大材难售世,胜踪寄祗林。
这是明人顾乾《云台三十六景》里咏隔村崇善寺诗,曰《祗林银杏》。诗人在序引里称这两株银杏为“神树”。古人建寺庙,都要栽古树,银杏是他们的首选,因为银杏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数种,达尔文称之为“活化石”。
云台山大桅尖南坡上的悟道奄,如今虽已成废墟,四周一片荒凉,但山门前那两株高大的树龄达一千三百余年的银杏树却依然耸立于废庵的两侧。这两棵银杏树,每棵腰围都达五米左右,显出一副沧桑之态。这样树龄在千年左右的古银杏,我们这个城市共有二十八株,其中雌树有二十六株,雄树两株,大都分布在寺庙附近,树龄都和建庙年代相近。云山乡白果树村有一株植于唐代的银杏树,树高二十余米,远看似一株,近看是五株连体,盘根错节,十分繁茂。花果山三元宫,也种有两株银杏树,一雄一雌,奇妙无比。别的植物有一科多种多属,只有银杏一科一属一种,这是因为,在第四纪冰期后,本目树种在世界上全部绝灭,仅发现化石,而多年后在我国发现了它的踪影,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二零零八年岁尾,我到泰兴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家论坛”第八届年会,会议期间参观当地银杏园,银杏园位于宣保,在一条清冽的河边,南北足有四五里长,园里遍植银杏。我们参观时,同行的当地民俗专家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银杏的故事,还炫耀了他们开发的银杏食品,有银杏果晶,银杏奶茶,银杏咖啡,银杏茶叶,还有银杏酒。但是我们参观的时机不对,银杏叶子已经落尽,民俗学家很遗憾地说,要是提早一个多月来,能看到一大片黄灿灿的银杏叶,可以捡一些回去玩的。说罢,边走边仰望树枝,似有一种伤感,仿佛落叶真应该等一等我们这些不束之客。我也抬起头来,看见疏散的条条树枝,确实有些刚刚遭受过劫难的样子,如果满树的黄叶还在,再映衬明净的蓝天,那柔和的色调里,必定包藏着安然和平静。我和民俗学家顺着林中的小道,不觉走到了河边。河很宽,青石护坡,水色碧清,潜意识里,总觉得河水有些异样,定睛一看,近岸的浅水里,原是厚厚的一层叶子,从形状看,那是银杏叶,已经被河水沤黑,开始了腐烂。我和民俗学家驻足良久,一句话都没说。
其实,这没什么好伤感的,凋零和复生本身就是生命统一的交响,随着一声断裂,一柄黄叶离开了相伴一生的枝头,落向了轮回的大地,即便是落在河里,成为河泥,也同样和大地相融一体。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八日初稿,二零零九年一月十九日改写于新浦。应小驯朋友之约,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五日首发于中财论坛.
[ 本帖最后由 妖魔的狂笑 于 2010-7-26 12:5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