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枣林秋思深

2020-09-24抒情散文鹳河渔父

枣林秋思深又一个无所事事的双休,漫无目的的浪荡了一天,正在百无聊赖之际,文光老弟打来电话,要我俩随文联晓荣主席到灵宝参加一个什么文学笔会。迟疑了片刻,还是应承了下来。下雨打娃子——闲着也是闲着。一大早,我们便挤油似的塞进车里,匆匆地上了路
枣林秋思深
又一个无所事事的双休,漫无目的的浪荡了一天,正在百无聊赖之际,文光老弟打来电话,要我俩随文联晓荣主席到灵宝参加一个什么文学笔会。迟疑了片刻,还是应承了下来。下雨打娃子——闲着也是闲着。

一大早,我们便挤油似的塞进车里,匆匆地上了路。男女相拥无间,也就守不得“授受不亲”的清规了。

八月的晨风,透过车窗撩拨着一颗无奈的心。大家不时地开着玩笑,车上的气氛也异常热烈。然而却不甚专注,表面的欢快总也驱除不了心中的惶惶然。生活的重压不单单是压皱了形容,也压扁了那颗灵动的心。

八十多公里的山路没少费时,当我们匆匆走进函谷大酒店的会议室时,笔会已经开始了。虽然面带羞赧,蹑手蹑脚,所幸不是涂山大会,未遭后至之诛。

“中国·灵宝后帝古枣林2008文学笔会”的横幅赫然在墙,尽管有些大言欺众,却也是时势使然。来自运城、渭南、郑州、洛阳、漯河以及三门峡所属县市文联的负责人和作家(因为不知底里,介绍人均称其为作家,姑且从众)济济一堂,阵势俨然。不过自己是来蹭饭的,所以只有恭听的份儿。与会者大都有着类似“中山靖王之后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一样累赘的头衔,恕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他们一个个操着浓重而生硬的乡音,高谈文学创作的大道和业绩。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甚而有些高山仰止的敬畏。

言谈之间,得知他们前一天已经到大王镇后帝村的古枣林进行了采风,时不时还来一段神奇的描述,以至于对大家们的高谈渐渐有些充耳不闻,倒是那闻名已久却始终不曾谋面的古枣林开始牵肠挂肚起来。于是就有些急不可耐,巴不得曲终人散,以便一睹为快,也许这才是今天出行的价值所在。

说来也巧,中午就餐时,与市委宣传部的张书超先生同席,他也极力撺掇我们去看看,这便更加坚定了信念。草草罢饭,在灵宝市文联主席王太营先生的引领下,驱车二十余里,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古枣林。

大王镇位于灵宝市东部边缘,地处黄河二级阶地,北临黄河,南依崤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这里是灵宝大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栽培大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数万株树龄高达七八百年的古枣林就坐落在这片黄土原上。我怀着学子朝圣般的心情,一步一步靠近古枣林,虔诚而深情地解读着这些元明时代的遗老们。抚摸着皲裂的皮肤,细数着岁月的年轮,揣测着亘古连绵的经历……望着这些历尽沧桑却傲骨犹存的古木,望着那依然固我的春华秋实,这便有了另一种的肃然起敬,有了另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

也许是神情过于专注,抑或是瞩目太久,眼前的枣林开始变得抽象而模糊。她们仿佛不再是一片枣园,而是被放大了的镌刻在龟背上的文字残片;又仿佛是一群击壤而歌的远古先民,低吟浅唱着“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歌谣;又恰是一座座历经风雨剥蚀的残碑,泣诉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沧桑……

“别只顾出神,来,照张相!”

朋友的一声吆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不好意思地赶忙站到一颗老树下,摆了个臭架子,希望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啪”!看样子像是搞定了。急忙巴着朋友的相机一瞧,得!我的自尊立马崩溃了。枣树是那样的高大,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枣树是那样的神闲气定,我却是如此的局促不安;枣树是硕果累累,而我却两手空空……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栽培果枣不好定论,但至少也有近万年的历史。早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有碳化的枣核,周人也有以枣为定情信物的习俗。而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战国时苏秦游说燕文侯的一段说词:“燕,东有朝鲜、辽东,西有林胡、楼烦……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苏秦的话未免有些外交辞令的味道,但枣栗作为古代先民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很显然,那时候的枣已不再是野生的酸枣,而已经是经过培育嫁接,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枣了。

就在我们行将告别古枣林时,却在枣园的边沿处看到了一丛丛野生的酸枣,虽然一株株身形矮瘦,却也尽其所能地结满串串丹果。一颗高大的灵枣垂着挂满果实的臂膊,轻轻抚摸着酸枣树杪。那样子酷似一头长颈鹿在和一只小羚羊接吻。古人把大枣称“枣”,把酸枣称“棘”。古代的“枣”字写作“棗”,与“棘”字都从“朿”,只不过一个竖着重叠,一个横着并列罢了。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一段关于枣和酸枣的文字记载:“枣与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痹而成林。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咀嚼着古代的文字,审视着眼前的标本,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古人体物之细。

汽车开始慢慢地启动,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古枣林挥手告别。透过蒙蒙的黄尘,那挂在树梢的一串串红枣又依稀幻化成了莘莘学子的书包,成了粗衣素面者的长裙,成了胼手胝足者心目中的玉树琼楼……


2008年9月7日 [ 本帖最后由 鹳河渔父 于 2010-10-12 21:35 编辑 ]

文章评论